在IVD这个技术密集、创新驱动的行业里,我们见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一位才华横溢的研发专家,凭借其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卓越能力,被公司提拔为研发总监或项目负责人。这看似是理所应当的晋升,却可能成为一场个人与 ...
在IVD这个技术密集、创新驱动的行业里,我们见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一位才华横溢的研发专家,凭借其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卓越能力,被公司提拔为研发总监或项目负责人。 这看似是理所应当的晋升,却可能成为一场个人与公司“双输”局面的开始。 IVD专家的困境:“管仪器”与“管人心”是两码事 一位优秀的IVD专家,可能精通微流控技术、荧光PCR、抗原抗体反应,能在一堆复杂数据中找到规律,优化出灵敏度和特异性俱佳的试剂盒。他们的“事理脑”超级发达——逻辑严谨,追求极致,这正是在技术领域安身立命的根本。 然而,管理岗位要求的是另一个“人理脑”。它需要的是: 嗅出团队的微妙情绪,在项目压力大时如何激励,在成员有冲突时如何协调。 摸清跨部门的利益诉求,与注册、生产、市场部门高效沟通,为团队争取资源。 懂得“进退得宜,软硬有度”,该为团队的技术方案据理力争时拍板,该为下属的成长耐心辅导时给空间。 让一个习惯了与仪器、数据和明确实验流程打交道的专家,突然去面对“人心”这种最复杂的变量,无疑是痛苦的。我们甚至听过有技术出身的IVD管理者直言:“我只希望团队能像自动化仪器一样,设定好程序就能各司其职、精准运行。” 这并非个例。当他们的世界从清晰的实验数据,切换到模糊的人情世故、无尽的会议和预算扯皮时,内心的抗拒与挫败感油然而生。 组织的陷阱:除了当官,技术大牛无路可走? 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许多IVD公司的职业发展通道设计单一。 在不少企业里,“技术岗”仿佛有个看不见的待遇天花板。想获得更高的薪资、更大的话语权,似乎只有“管理岗”这一条独木桥。结果就是:公司硬把一个只想攻克技术难关的科学家,推去管理一个几十人的团队。 这造成的后果是双重的: 1. 公司失去了一个顶尖的技术创新引擎。他被繁杂的管理事务缠身,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深度思考和技术攻坚。 2. 团队得到了一个痛苦且可能糟糕的领导者。团队氛围变得僵化,成员得不到有效激励和成长,最终导致核心人才流失——在IVD这个高度依赖人才的行业,这是致命的。 IVD行业的破局之道:让“解题的人”继续解题 对于技术驱动的IVD行业而言,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人才的价值定位。 1. 建立“双通道”发展路径:必须让资深科学家、首席技术官这样的纯技术角色,能够获得与研发总监、副总裁相匹配的待遇和尊重。就像一些领先企业推行的专家序列(Individual Contributor, IC),让技术大牛不必通过管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2. 精准识别与赋能:在提拔技术专家前,评估其管理意愿和潜质。对于那些对“管人”有热情、有天赋的专家,提供系统的管理培训,帮助他们转型。而对于那些明确表示“只想好好做技术”的专家,请放过他们,也放过他们未来的团队。 3. 优化团队配置:如果技术领军人物必须承担管理职责,可以考虑为他配备一个擅长项目管理、沟通协调的“管理副手”,形成互补,让他能聚焦于技术战略和关键决策。 结语 IVD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与创新的竞争。盲目地将技术专家推上管理岗,无异于自废武功。一个伟大的IVD公司,既需要懂管理的领导者来凝聚团队、指明方向,也需要心无旁骛的技术专家来攻克堡垒、铸造利器。 让擅长解题的人继续解题,让愿意管人的人去管人——这才是对IVD人才最大的珍惜,也是对行业未来最负责任的态度。 文章作者:慕白,IVD从业者网特约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