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外资业务剥离医疗说,我最近看你在达叔买房的账号,写了星巴克、麦当劳等消费品公司,陆续剥离东大区业务。外资撤离?星巴克在计划出售中国区业务我看到很多医疗外资品牌,也都在剥离东大区业务:做血透业务的 ...
Part1外资业务剥离 医疗说,我最近看你在达叔买房的账号,写了星巴克、麦当劳等消费品公司,陆续剥离东大区业务。 外资撤离?星巴克在计划出售中国区业务 我看到很多医疗外资品牌,也都在剥离东大区业务: 做血透业务的费森尤斯,2024年完成了多家医院的战略剥离交易,买方应该是本土医疗集团。 强生在东大进行了显著的业务调整和裁员,把外科部门裁撤了20%以上,也开始收缩。 美敦力关闭了在华的一些生产线,对外号称是全球供应链调整、成本优化的一部分。 礼来、安斯泰来等药企,把成熟产品、在华权益都卖给了本土企业。 原本的美资巨头,百时施贵宝、日本的头部药企,也都卖了在华业务。 甚至GE巨头,也传出要考虑出售东大子公司的股权。 默沙东停止向东大供应甲肝疫苗,辉瑞解散了13价肺炎疫苗团队,把市场推广权交给了本土企业。 这些应该都是你熟悉的企业,为啥不写? 达叔说,这些药企,对我们业内来说都很出名,但放在整个流量池里,都是细分而专业的名字。 没有星巴克出名。 就比如苏州的产业,一个个牛逼的公司,只有在自己的硬科技赛道,非常出名。 放在人群中,就没有杭州的阿里巴巴、淘宝出名。 再比如,提起雅培的名字,普通人只能想到雅培的奶粉业务,而我们医疗业内的人知道雅培的诊断业务,是全球四巨头之一。 雅培全球老大,最近也在宣布,要把关注度从东大挪开,因为全球业务增长都很好,而东大被集采搞的,一直在降价,却没换到量。 不想和你玩了。 你所看到的外企剥离一部分在华业务,达叔在十年前,在某外企就看过了,剥离了普药业务,全面转向肿瘤药。 一口气,把国内几十块钱的普药,全部打包卖给了本土的国药集团,业务人员就地解散。 礼来最近剥离也是失去竞争力的好产品,转向投资扩大明星创新药替尔泊肽。 BMS出售老药资产后,又在2025年在东大上市了四款药物的新适应症。 头部外企在东大,进进出出、来来回回搞了好多年,甚至还有企业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进出三次。 你如果要找悲观的案例,能找到很多,直接能把你搞抑郁了,觉得天都要塌了。 但如果你去找相对乐观点的案例,也能找到很多,并没有悲观者想的那么糟。 最近在线下,一些原头部外企的职业经理人,总经理、副总、总监级别的人来交流,有一些就在后悔出来晚了。 原本在外企,十年才能完成的事,在民企里一两年就搞完了,各种流程和环境,要更加宽松。 赚钱,也比较容易。 代价是什么? 非常卷,没有太多安全感。 甚至前段时间,某个上市医疗公司,有两个干采购的,被公司直接给送进去了。 这在外企,除了阿斯利康最近被抓的一些人之外,很少看到有被自己公司送进去的人。 上一次,还是2013年英国GSK的高层内斗,也是抓了人。 Part2待遇外企的辉煌时期 医疗说,你原来在职场的时候,十几年的时间,都是在世界500强的头部外企。 福利是不是也很好? 达叔说,好坏是对比出来的。 2008年以前,年薪十万,在上海就是很好的工作。 当时很多大学生在学校的BBS里,讨论哪个学长、学姐,又进投行、四大、咨询公司,宝洁、联合利华等,年薪十万了。 我在自己的学校,进头部制药公司,是一个异类,即使赚的更多,但是被医疗客户耻笑的。 说明在任何一个赛道,都有鄙视链,看你要名,还是要利,有一些赛道,名声不太好,但真的很赚钱。 刚毕业,就是住五星酒店,每个月能报销好几万的销售费用,开会就是一群人到处浪。 这个时期,外企人过的是表面光鲜,真正说到赚钱,未必有国内的那些制药公司多。 再之后,合规、集采等各种手段上来,外企的反应很明显就迟缓了,跟不上速度了。 无论是在销售的灵活度,还是在产品的迭代上,都跟不上东大的市场形势。 裁员,就开始了。 一直到现在,外企裁员的节奏,都还没有结束,仍然在继续,而且不止是医疗行业。 医疗说,我看到金融行业,也在裁员,6月5号,花旗银行在东大,开了一场全员大会,要裁员。 一口气,要干掉3500人。 我在你推荐的书里,看到作者在并购国内银行的时候,说当年放开外资银行进入东大。 刚开始,普通人觉得,外资银行都是大行,既有品牌,又有产品和运营能力,一定会冲击国内的银行体系。 结果,东大四大行,几十年的发展,却变成了世界级的银行巨头。 我一直好奇,东大的银行,是如何做到的,如何抵挡住外资银行竞争的。 看完那本书,明白了,原来东大的限制是,外资银行来东大做生意,每年只给你批增加一个分行。 多一个,都没有。 原来还是在玩牌照的生意。 达叔说,在这个花旗裁员的方案里,他们裁的是技术人员,不像是医疗行业裁的销售人员。 医疗行业里裁销售人员,第一步,就是查账、查报销发票、单据,查电脑里的邮件。 用合规的名义干掉一批人,至少是吓跑一批人,最后实在搞不定,再赔偿,能节约大量的裁员成本。 而花旗银行这一轮裁撤的是IT人员,给的赔偿金额,是安排拍卖、赎买的逻辑: 谁给我面子,我给谁金子。 一个月走人,拿N+6的赔偿; 第二个月走人,拿N+3的赔偿; 最后一批走人,拿N+1的赔偿。 比国内的企业,舍得花钱,也更体面,甚至比劳动法规定的都多。 没有威逼,全是利诱。 午夜梦回的时候,我就经常在想,我的意志到底见不坚定,能不能抗住美色和金钱的诱惑。 思来想去,是禁不住诱惑。 可惜的是,至今也没人来诱惑我。 Part3选择被人善待和善待别人 达叔说,等你未来混的再好一些,在生态位里,占有优势地位,就必然会有人来诱惑你。 最近刚好是毕业季,假如你是2025年毕业,你看到外企都在大裁员,甚至传出要“大脱钩”,你还会加入外企么? 医疗说,会。 有能力进入东大的外企,都是世界级的强者,来东大做生意,普遍都是缺乏安全感,都是规规矩矩的。 该交的社保,一份不少,该给的福利,一份不少,该符合的规章制度,也都会全部符合。 不像国内的野路子。 到了特定的年纪,都会被干掉,无论是在外企,还是在内资企业,被干掉的命运是一样的,没有太大差别。 但在十年左右、有限的青春里,被组织尊重过,被体面的对待过,这种被善待的体验,本身就是幸福的。 一个被生活善待过的人,大概率会善待身边的其他人。 一个从小就被压榨,被算计,被羞辱的人,他长大后,你想让他多么阳光和温暖的对待其他人,有点过分的奢望了。 达叔说,视野要适当宽阔一些,不能带有特殊的滤镜,否则会掉进坑里的。 就比如,前段时间,微软大裁员,也是给了选择: 选择一,给N+8的赔偿,拿钱走人; 选择二:带你去美国,去西雅图,包机票,据说全家都能去。 你选哪个? 就如同2025年,该买房,还是该卖房,又是互道SB的时刻。 有人拿了赔偿,安心继续在东大找工作; 有人立马卖了房,老婆辞职、孩子转学,就直奔美利坚去了。 然后呢? 全被裁了。 在中文互联网里,传出的言论是什么? 微软为了节约裁员成本,专门骗这些人去西雅图,到了之后,再把他们干掉,说在那里还不用赔偿。 这个观点和言论,非常有传播性,也很刺激。 但这玩意,是真实的么? 不是。 有没有人,的确是选择去了西雅图? 肯定是有的。 那微软,会不会就为了这几个人,设计出一个定向清理的圈套? 不会的。 只是这批人的命不好,这边裁完,那边继续裁,都被赶上了。 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你的基本盘在哪里,你的迁徙力在哪里,你的力量源泉,人脉资源在哪里。 哪里能发挥你的力量,你作为个体,就应该寄生在哪里。 如果起步太弱、太小,没有力量,就该以终为始,提前布局,慢慢积累自己的力量。 给自己十年为期,缓缓布局,徐徐图之。 改开红利、外企红利、互联网红利、房地产红利,我们这代人赶上的每一个红利,都不是终点。 都是人生火箭的某一个阶段性燃料,让你飞的更好,你需要在燃料耗尽之前,找到下一个燃料。 不能顺风顺水时,就在天上到处飘。 燃料耗尽,会掉下来的,飞得越高,摔的越惨。 来源:达叔读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