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带孩子上课等待期间,想到的一些念头,记录一下。Part 01做好人的心理困境不要只想着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好人是我们从小到大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于是,如果我们生活工作中不被理解,做错了事情,那么往 ...
刚刚,在带孩子上课等待期间,想到的一些念头,记录一下。 Part 01做好人的心理困境 不要只想着做一个好人。 做一个好人是我们从小到大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于是,如果我们生活工作中不被理解,做错了事情,那么往往会感到内疚,影响情绪。 原因在于,我们的行为和"好人"标准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这种痛苦会让我们心里很难受。 其实,有这种心理不是什么坏事,它让我们有惭愧之心。 Part 02不同情境下的角色考量 但做好人要看场合和分角色。 比如说,当我们是管理者时,到底是想把事情做好,还是希望维护自己在员工或别人心中的"脾气好"人设? 如果只是想维护个人的人设,就要努力能把事情做好。 如果事情能做好,维护人设也没关系; 但如果事情做不好,这个人设反而是有害的,甚至会让别人对团队、客户,以及公司的产品和品牌产生不良影响,那么这样的“好人”这是有害的。 因此,管理者在个人人设和公司利益、团队声誉之间,必须做出选择。 Part 03好人好事的现实困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做一些好人好事,通常会带来正向反馈,但也可能有负面影响。 比如,你扶起一个摔倒的人或者在车祸现场帮忙,但对方却反过来讹你。 此情此景,极其容易让我们对"做个好人"是否正确产生巨大的冲突。 我们可能会因此想不开,甚至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做好事、不做好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想法是有害的。 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会断绝 Part 04慈善资助的界限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扶贫救困。在扶贫救困的过程中,我们最好只做雪中送炭的事,尽量不做锦上添花的事。 尤其是对于被资助的对象,最好不要抱有想得到回报的念头,尽量减少亲密的接触。 因为很多时候,贫困不仅仅是物质条件或环境的限制,更有认知水平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并不是他们主观上有多大问题,而是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和观念造成了一些不正确的想法。 有些人甚至不会感恩,反而会对你的行为和动机产生质疑。 1 资助案例的警示 圆乐举个例子,当圆乐和一个朋友谈资质贫困生的事情时,朋友就劝圆乐并讲了一个他家里的真实案例。 原来,他的母亲资助过一个女学生。 后来,这个学生考上了大学后,每年都会来家里做客,有时还会在家住一段时间。他母亲没有女儿,因此对这个女生很好,把这个女生当作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待。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个女生看到资助她的家庭和睦、生活条件很好时,心里就会产生不平衡:凭什么别人过得这么好,而我却这么贫苦?后来,她甚至主动要求提高资助金额并产生了一些怨言,结果两家人闹得不欢而散。 所以,从那以后,他们家就不再资助学生了。 圆乐听后觉得非常可惜,因为和圆乐讲这件事的人已经财富自由了,但他和他的家人、朋友都没有再做慈善或资助。 仅仅因为他母亲当时资助了那个学生,最后却反目成仇给他们造成的伤害。 2 慈善的正确心态 因此,我们做好人、做好事时,更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正确的认知。 一个人的表现并不能代表所有人。 我们在资助时要保持距离和分寸,避免让对方产生恶意,从而带来不良后果。 Part 05企业与个人的道德底线 从生意的角度来看,哪些人值得学习,哪些人值得唾弃,其实没有固定标准。 IVD行业内卷严重的当下,为什么 出现很多招标举报? 当初创公司或生存困难的企业,在招标时用低价争取中标,可能他们真的需要这个订单。 但,如果大型企业本该起到表率作用,却带头内卷,用低价中标,利用自身优势碾压行业规则,这种行为确实令人反感。 类似地,一家公司管理严格本身没问题,但如果恶意践踏人格、突破人性底线,这种行为就会被唾弃。 Part 06生存的底线原则 是否"透气"其实不重要,关键是不要真正伤害他人,尤其不能使用卑劣手段。 每个人、每个企业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都不容易。 猫有猫道,狗有狗道,本身没有对错之分。 但无论做人还是做企业,都要有底线。 这个底线会因个人角色或阶段不同而有所变化。 做出与自身身份或发展阶段严重不符的事,这个人就有可能是人品问题。 就像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自己不干活却要求未成年人子女尽赡养老人责任一样。 比如一个高官却贪低保人员的生活补助金,这不仅荒谬,更是泯灭人性。 这样的人贪得无厌,毫无良知。 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对社会底层谈道义,其实是不道德的。 那些行业的大企业却用一些下三滥的手段抢占市场,却高声呼吁同行要反内卷。 关于行业中曾经有段时间“反内卷”流行的时候,圆乐想的是既得利益者无权要求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企业“反内卷”。 强势方把枪口抬高3厘米,内卷就会好很多。 因此,好人坏人、对错本身没有固定标准,但最低标准是不能突破人性底线,不能影响他人安全及生存的权利。 来源:简乐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