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纳赫是一家隐形巨头公司,被称为“并购之王”与“精益标杆”,身上被贴满了光环,比如40年1800倍市值增长,400起总对价超900亿美元的并购案例,批量培养出30+上市企业CEO等。在中国,其DBS更是被美的、药明生物等 ...
丹纳赫是一家隐形巨头公司,被称为“并购之王”与“精益标杆”,身上被贴满了光环,比如40年1800倍市值增长,400起总对价超900亿美元的并购案例,批量培养出30+上市企业CEO等。在中国,其DBS更是被美的、药明生物等企业借鉴学习。 可以说,丹纳赫的成功离不开DBS系统(Danaher Business System),而DBS的核心价值驱动力是跨越所有业务单元、统一使用的一套关键指标,也就是这篇文章要讲的CVD指标。 CVD的核心是以指标驱动决策,而非依赖主观判断。它包含8个核心指标,围绕着3个群体展开,分别是客户、员工和股东。 1. 客户:含产品质量、交货效率2个指标。 2. 员工:含主动离职率、内部填补率2个指标。 3. 股东:含核心收入增长率、营业利润率、现金流&运营资本周转率、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4个指标。 这8个指标是公司通用指标,也是决策者在评估业绩和制定决策时重点关注的顶层指标。它们被贴在墙上,所有人都能随时看到,每个月按PDCA复盘一遍,哪个指标没达标就直接启动问题解决流程。这样既能快速纠偏,又不会让短期动作跑偏,影响长期的复利增长。 01 客户优先:确保产品有人买、愿复购 8大指标里,前2个指标是直接对准客户需求的:产品质量、交货效率。 1. 外部PPM:产品质量每个企业都说自己关注产品质量,他们也开发了很多指标来监控产品质量,比如内部不良率、出厂合格率等。 但这些指标都是企业自己给自己打分,由企业内部对产品质量进行封闭式评判,其实忽略了外部客户心声。 丹纳赫用外部PPM(Parts Per Million)这个指标,即每百万个产品中不合格产品的数量。这个指标不看内部,而是从外部客户视角看的。也就是,每百万个产品中,到了客户手里之后,有多少个产品出现不合格。 就像我们网购,商家告诉我们:“我们发货前质量检查可严格了”,可是产品到我们手里还是碎的,我们会觉得质量好吗? 产品到达客户手中,还涉及到运输、包装、安装、体验等问题,如果这些环节中出现问题,那么客户体验不好,产品照样不合格。外部PPM,包括了内部的生产、外部的交付,涵盖了客户使用的整个价值链,是真的站在客户的角度改善产品质量的。 2. OTD:交货效率很多公司对准时交货的定义很模糊,比如:承诺7天交货,实际8天交付,也算基本准时;物流延迟不算我们的责任。 丹纳赫用OTD(On-Time Delivery)这个指标,即准时交付率,就是客户指定的交货时间窗口内交付的比例。 这个指标主要衡量供应链的效率和响应能力,以及对客户承诺的履行情况。 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客户指定的交货时间。什么意思?比如如果客户要求10号上午10点把货物送到车间,方便配合生产线节奏,结果工厂为了赶进度,8号就把货送过去了,客户仓库没地方放,反而影响了正常运营。这种情况,就是不准时的。 这个指标抓住了交货效率的本质,客户不是要求越快越好,而是要配合客户的节奏。 02 员工第二:留住牛人,让文化可传承 丹纳赫有个核心价值观叫“最佳团队制胜”,这样的团队是要靠文化+机制的,所以会严格监控2个指标:主动离职率、内部填补率,前者关系到人才保留,后者则关系到内部人才培养。 1. 主动离职率:人才保留在衡量离职率时,很多企业使用的指标是被动离职率,或者就直接使用离职率,干脆不分主动被动。甚至有些公司,员工主动离职,就简单归结为员工不安分。 丹纳赫更关注主动离职率(Voluntary Turnover Rate),就是员工自己提出离职的比例,不包括裁员或合同到期。 这个指标主要用于监测团队的稳定性。 主动离职率高,说明公司文化和管理有问题。可能是领导的管理方式有问题,也可能是团队的工作负荷太重,还可能是发展空间不够,等等。 2. 内部填补率:内部人才培养每家公司的岗位都有出现空缺的时候,很多公司都是从外部招聘更厉害的人。 丹纳赫更关注内部填补率(Internal Fill Rate,IFR)这个指标,就是当出现岗位空缺时,用内部员工填补的比例。 这个指标主要用来判断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和发展体系的有效性。 在丹纳赫,高级领导岗位的内部填补率一般在75%~85%;专业序列岗位内部填补率能达到55%左右。 03 股东第三:每笔投资都能真赚钱 股东排在第3位,8大指标里,有4个指标是针对股东的:核心收入、营业利润率、现金流和运营资本周转率、投入资本回报率,分别用来衡量增长、盈利、效率和回报。 1. 核心收入增长率:业务增长核心收入是大多数公司最重要的监控指标,但很多企业靠疯狂并购把营收吹大,核心收入却在下降。 丹纳赫的核心收入增长率,则是剔除并购影响后的内生增长。 这个指标主要衡量核心业务的市场拓展和客户深耕能力,反映核心业务的真实竞争力。 2. 营业利润率:盈利有了收入,不一定盈利。因此营业利润率也成了很多企业关注的核心指标,同样也是丹纳赫关注的指标。 这个指标主要用于衡量盈利能力,评估经营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 很多公司提升利润率,想到的最直接手段就是砍成本,比如降薪、降福利、裁员、砍研发费用等。 丹纳赫不是单纯的降本,而是结构性优化盈利能力。方法不是裁员,而是流程优化。比如通过精益生产,消灭浪费;通过产品组合优化,砍掉低毛利SKU;通过战略采购,降低原材料成本;通过流程改进,提升员工人效。 3. 现金流/运营资本周转率:效率营业利润率表现好,现金流不一定就表现好。比如,有的企业显示盈利,但是现金流却为负,这就是典型的“纸面盈利”,原因可能是库存堆积,客户账期太长,应收账款占比过高,供应商挤兑等。 现金流,是运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减去现金流出。其越充沛,说明企业资金周转灵活,经营质量好,不会出现没钱花的问题,经营风险低。 运营资本周转率,用来衡量企业利用运营资本创造销售收入的效率。比如,企业年收入10亿,平均运营资本2亿,运营资本周转率=10/2=5次/年。该指标高,表明企业的资本使用效率高。 丹纳赫对现金流和运营资本周转率的监控和管理,依靠的是精益管理和流程优化,体现了精益管理的真功夫。比如,通过优化库存管理,减少滞销产品的库存,把资金盘活。通过优化供应链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优化生产计划,缩短产品生产周期,让资金周转更快。 4. ROIC:投资回报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是衡量一家公司利用投入的资本(含股东和债权人的资金)创造利润的能力。 它是丹纳赫衡量并购投资决策的关键指标,能让每笔投资都能产生较好的回报,实现高效率的资本运用和最大化的投资效益。 最后,来做个总结。 从丹纳赫的指标排序来看,它把客户放在第1位,员工放在第2位,股东放在第3位。 原因可能是它把客户和员工的指标当作 “因”,把股东的指标当作 “果”。如果客户和员工的几个指标都做好了,那么股东收入、盈利、效率和回报的提升是必然的。 这样,公司的重点会放在提升客户的产品质量和交货效率,关注人才保留和培养,而不是仅仅盯着财务指标。 如果只盯着财务指标,就有可能为了短期提高利润和回报,而牺牲客户体验,或者员工利益。比如降低产品质量来压缩成本,或者减少员工培训费用。那就算短期内财务指标上去了,长期来看,客户会流失,员工会离开,企业最终还是会走下坡路。 这种结果后置的思维,其实揭露一点:股东价值不是靠算出来的,而是靠做出来的,把客户服务好,把员工赋能好,股东价值自然会随之而来。 来源:商业分析家Sur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