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医疗器械国产化率,看数量还是看金额?

解读 鹏哥
2025-10-22 16:11 28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医休研究院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在当前医疗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医疗器械的国产化率成为衡量国家医疗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关于“国产化率”的讨论却常常陷入“数量”与“金额”的争议之中。*图片引自公众号-斗牛士财经近年来,中国的医 ...

 在当前医疗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医疗器械的国产化率成为衡量国家医疗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关于“国产化率”的讨论却常常陷入“数量”与“金额”的争议之中。

*图片引自公众号-斗牛士财经

近年来,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展现出显著的创新能力,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密集获批,截至2023年12月3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共收到2781份特别审批申请,仅在2023年,就有861份申请,占总数的31%,同比增长了151%,数量大幅增加。

从批准情况来看,2014-2023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了250个创新医疗器械上市,且每年批准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2023年,批准的创新医疗器械达到61个,包括高值耗材、医用设备等多领域,其中77%的获批产品为国产。

这些数据看似令人振奋,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国产化率”往往被用来掩盖真实情况。

一方面,“数量”并不能完全反映国产化的真实水平。

例如,2024年12月17日,国家药监局共批准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达315个,其中2024年获批的65项创新医疗器械中,国产产品占比达到71%。这说明在创新医疗器械领域,国产化率确实有所提升。然而,这种“数量增长”并不意味着国产医疗器械在高端市场中具备了足够的竞争力。

尽管国产医疗器械在某些领域取得了突破,但整体来看,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仍严重依赖进口。2024年的数据显示,医疗设备端国产化率分化程度较大,呼吸类设备、DSA等国产化率不足10%,CT、超声仪器国产化率在20%~30%之间,除冠脉支架和骨科创伤耗材外,其余高值耗材国产化率不足40%。

这种“进口依赖症”不仅体现在高端医疗设备上,也体现在一些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上。例如,医疗传感器作为医疗器械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国产化率直接影响下游医疗器械的议价能力。在国产化率较高的领域,下游医疗器械对中游医疗传感器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而在国产化率较低的领域,医疗器械的议价能力可能受到一定限制。

在高值耗材领域,很多器械的研发和生产受到进口原材料的限制,一方面是价格高昂,另一方面产品交期又特别长,有的原材料交期长达50个月以上。

我们从下面这几个维度来评估某个产品的国产化率,数量-金额-原材料-生产设备及创新工艺几个方面,如果看获证数量,国产替代在各个细分领域做的确实不错了,而且集采还在加速这一进程,但国产化率高≠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好。

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的几个维度

数量

最容易实现,但容易造成重复替代,临床不认可

金额

市场份额决定江湖地位,集采加速了国产替代

原材料

部分原材料仍然“卡脖子”

生产设备

高精尖的有难度

创新技术/工艺

国产替代的底层核心,技术/工艺无法突破,意味着路径依赖

要实现医疗器械的真正国产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数量”和“金额”的层面,而应从“质量”和“能力”入手。

一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

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应转变采购观念,优先选择国产优质医疗器械,为国产医疗器械的市场拓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企业也应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国产医疗器械的市场竞争力。

2023年中国高值医用耗材产业市场规模达1,561亿元,五年复合增速约10.42%,2024年中国高值医用耗材产业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724亿元,其中心血管介入、骨科植入为高值医用耗材最大的两个细分领域。

细分领域国产化率的“冰火两重天”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国产化率的现状,我们必须深入到不同的细分市场,对比其在数量和金额上的表现。

1.高端影像设备:国产力量的崛起与挑战

医学影像设备是技术壁垒最高的领域之一,长期被通用电气(GE)、西门子(Siemens)、飞利浦(Philips)等“GPS”巨头垄断 。

CT扫描仪:按销量计,国产品牌凭借在中低端市场的价格优势,市场份额已显著提升,有数据显示2023年已达到约50% 。但按金额计,由于高端CT单价远高于中低端产品,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仅约为35% ,甚至有数据认为是20%左右 。这清晰地展示了“数量”与“金额”的巨大差异。

MRI(磁共振成像) :情况与CT类似。按金额计,2023年国产化率约为33.51% ,但也有报告称仅为23% 或更低的13% 。这表明在超高场强(如3.0T及以上)MRI市场,进口品牌仍占据绝对优势。

超声设备:国产替代进程相对较快,尤其是在中低端彩超市场。按销量计,2023年国产化率已达57.11%;但按金额计,则为36.95% 同样反映了国产品牌主要集中于中低价位市场。

DSA与PET-CT:这两个领域是技术壁垒的制高点,国产化率极低,普遍认为不足10% 市场基本被进口品牌垄断。

2.植介入器械:集采政策下的格局重塑

植入介入器械属于高值医用耗材,是国产替代政策聚焦的重点领域。

冠脉支架:这是国产化最为成功的典范。经过国家集采,国产支架凭借巨大的价格优势,市场份额(按数量计)已超过80% 。集采政策极大地加速了该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

骨科植入物:创伤类耗材国产化率较高,超过60%-80% 。但在技术含量更高的脊柱和关节类植入物市场,国产化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在高端产品线 。

心脏起搏器等:这些属于技术壁垒极高的有源植入物,心脏起搏器的国产化率长期在低位徘徊。

2020年至今,集采提质扩面,国家和地方互为补充,持续扩大集采覆盖面,当前已进行五批高值医用耗材国采及数批地方联盟集采,覆盖主流使用耗材。受集采及国内技术水平影响,高值医用耗材不同细分领域国产份额差异较大。目前高值医用耗材行业整体国产替代空间仍较大,未来国产替代继续加速。

3.一次性耗材与体外诊断(IVD)

低值耗材:如前所述,注射器、输液器、纱布等产品,技术成熟,竞争激烈,国产品牌凭借成本优势已基本完成国产替代,数量和金额上的国产化率均非常高 。

体外诊断(IVD) :该领域内部差异巨大。

生化诊断:作为技术最成熟的领域,国产化率已达到70%-80% 。

免疫诊断:化学发光是主流技术,市场仍由外资主导,但国产品牌正在快速追赶,国产化率约25%-30% 。

分子诊断:在PCR等常规技术领域国产化率较高,但在高通量测序(NGS)等前沿领域,上游的测序仪和核心试剂仍高度依赖进口 。

核心原材料:如抗原、抗体、酶等,是整个IVD产业链的“芯片”,国产化率极低,约20%左右,是典型的“卡脖子”环节 。

我国低值医用耗材市场规模2023年为1,280亿元,占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的12.4%,五年复合增速为14.83%,2024年我国低值医用耗材市场规模预计超过1,300亿元。

注射穿刺类产品占比最大,其次为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类产品,两类产品合计占比超过50%。

我国低值医用耗材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市场竞争激烈,行业整体集中度较低。在高端低值耗材领域,如高级伤口管理、高端手术衣等,3M、强生、史密斯医疗等海外品牌仍占据主导地位,国内企业在技术和品牌影响力方面与国外品牌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国产化率的“真实面貌”是什么?

医疗器械国产化率的“真实面貌”并非简单的“数量”或“金额”所能概括。它是一个涉及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市场格局、企业实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

结构性不平衡是核心问题: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国产化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结构。塔基(低值耗材、中低端设备)宽厚坚实,国产化程度高;塔尖(高端影像设备、精密植入物、IVD核心原料)则狭窄且主要由进口品牌占据。

政策驱动效果显著,但挑战犹存:以“集采”为代表的国家政策正在有效撬动市场格局,通过“以量换价”加速了部分高值耗材和成熟设备的国产替代进程 。然而,真正的产业升级,仍有赖于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基础材料上的持续研发投入和突破。

来源:医休研究院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