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药监局发布公告,注销浙江聚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5个荧光免疫检测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这是继7月浙江一次性清理82张生化试剂注册证后,年内该省IVD领域的第二次“批量退市”。短短三个月内,同一省份两 ...
|
近日,浙江省药监局发布公告,注销浙江聚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5个荧光免疫检测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这是继7月浙江一次性清理82张生化试剂注册证后,年内该省IVD领域的第二次“批量退市”。 短短三个月内,同一省份两次“挥刀”,且注销数量从“两位数”逼近“三位数”!这背后释放的信号,远不止一纸公告那么简单。 在集采压价、监管趋严、创新门槛抬高的多重作用下,中国体外诊断行业,正从“证照红利”时代加速迈向“精耕细作”的新阶段。 一波“退市潮”,正在全国蔓延 聚康生物只是这场“退市潮”的缩影。2024年以来,安徽、江西、广东、湖南等地的药监部门陆续发布注销公告,IVD领域的“清退行动”此起彼伏。 5月27日,广东省药监局公告,同意11家注册人共27个产品的注册证注销,其中广州市番禺区华鑫科技有限公司注销7款IVD产品。 6月13日,湖南省药监局公告,8家企业共主动注销99个产品注册证,其中德荣生物一次性注销83个,清空全部IVD注册证。 7月22日,浙江省药监局公告,浙江凯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82个试剂产品注册证被集中注销。 9月28日,安徽省药监局同意复星诊断科技(合肥)有限公司的主动注销医疗器械注册证申请。 其实在“注销潮”之前,行业经历过一场“拿证狂飙”。 仅湖南一省,2020年至2023年二类IVD注册证数量从3066张暴增至8889张,年均增速超30%。 如今,这种“堆数量”的增长模式正在退场。在此次的注销案例中,绝大部分为企业主动申请注销。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这波注销,表面看是“退市”,实则是行业自我净化。低端、重复的产能在被清理,企业也开始主动“瘦身”。 “荧光赛道”不再发光 浙江省药监局发布的公告显示,聚康生物本次被注销的5个产品,几乎都属于荧光免疫检测类。 而就在几年之前,这个领域还被视为IVD行业的“黄金赛道”。 2015年成立的聚康生物,正是凭借荧光检测技术起家。那时,荧光免疫检测仪几乎是每家创业公司的标配产品。 但短短几年后,形势急转直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荧光免疫检测产品平均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25%。部分产品的毛利率从早期的60%~70%下降到目前的30%~40%,企业盈利空间被大幅压缩。 集采的推进,更让价格“断崖式”下跌。 例如2024年底落地的二十八省联盟集采中,肿瘤标志物与甲状腺功能检测产品平均降价均超过50%,部分企业利润被直接腰斩。 与此同时,合规成本却居高不下。自2015年《药品医疗器械飞行检查办法》出台以来,“飞行检查”成为常态;体系核查、延续注册、补正抽检等环节均需投入大量人力与资金。 据统计,单个IVD注册证年维护成本约8万—12万元。 以德荣生物为例,其83个注册证每年需投入约660万元,而其2024年营收1.7亿元,仅维护费用就占到营收的近4%。 利润被压缩、成本居高、竞争同质化,企业退出不再是“被动止损”,而是一种理性选择。 过去,拿证数量代表企业规模与市场机会。而如今,注册证的价值在于能否支撑真正的市场竞争力。 行业正从“比数量”转向“比质量”,从“追批文”转向“拼创新”。 未来,IVD企业唯有聚焦核心技术、打造高壁垒产品,才能在集采常态化与监管收紧的双重压力下突围。 这场“注销潮”,表面看是退场,实则是行业进入下半场的分水岭。IVD行业正告别野蛮生长,迎来“深耕时代”。 来源:体外诊断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