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清退编外人员】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3月14日,泉州市永春县政府官网发布《关于清理清退县乡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通知》,文件要求【卫生系统要在前阶段清理清退的基础上,根据单位工作量大小、人员、 ...
近日,有关【清退编外人员】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3月14日,泉州市永春县政府官网发布《关于清理清退县乡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通知》,文件要求【卫生系统要在前阶段清理清退的基础上,根据单位工作量大小、人员、岗位分布配置以及核定的职数,继续做好清理清退工作。】 根据文件提出的清理清退工作原则,以下6类人员重点: 无独有偶,2023年5月22日,湘潭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回复网友提问时表示,全县卫健、教育系统各清退500人,在2023年年底到位。 还有湖北十堰、湖南常德、永州道县等地都有类似动作出现,引发不少医务人员的担忧。 需要明确的是,各地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卫生系统编外人员清退也有其地方特点,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甚至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都有差异。 对编外人员的清退多集中在财政情况欠佳的地方,且集中于非业务单位或基层卫生系统。 实际上大多数卫生业务部门多为差额拨款或自负盈亏单位,招聘人员基本是实际需要。当然对于学历不达标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在编不在岗的医务人员确实是需要有这方面的担忧。 比如贵州就曾发文要求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45岁以下执业医师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安徽发布的《关于做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接受普通专科学历教育工作的通知》也要求提升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专业素质能力。同时还提出:学历水平达不到岗位需求的卫生技术人员,将逐步从医疗卫生岗位清退。 湖南发布《关于促进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严禁挤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和违规借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编在岗人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在编不在岗的人员,予以清退。2020年,江西抚州临川区就直接解聘了192名在编不在岗人员,其中卫生系统87名。 01 编制 or 劳务派遣 一场看不见的分流正在悄悄进行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一直是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 2019年以前,公立医院改革中编制人事制度改革一直是业内频繁讨论的话题,也有深圳等地积极落地实行。 但在疫情暴发之后,编制在保证公立医疗体系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性凸显出来。2021年,国家卫健委再度提出:公立医院编制资源必不可少,公立医院编制非但不能弱化,还需进一步强化保障措施。 来源:国家卫健委官网截图 为了强化医疗体系的编制资源,各地采取的措施也是也是五花八门。 1.有证的进编,没证的退编 青海省在平安区和贵德县开展的紧密型医共体统筹编制资源试点中采取的措施堪称是公立医疗机构编制改革的又一全新实践:有证的进编,没证的退编。 其目的将基层卫生系统内未取得卫生系列相关资格证的非医疗专业人员从编制内有序剥离出来,腾出编制用于保障医疗公卫紧缺岗位急需,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吸引力。 对现有编制资源在体系内辗转腾挪,高效利用已有编制的做法还有编制备案制。 2.编制备案制,定编定岗不定人 编制备案制是在原先已入编的人员管理方式不变的基础上,原有编制人员退休一个、销编一个,同时增加一个备案制名额,新增的备案制编制则以公立医院为使用主体,备案编制数量及人员的确定和撤销,都不需要经过行政部门审批,完成后做好报备即可,简言之定编定岗不定人。 新增的备案制编制同样主要用于引进吸收高层次、紧缺 岗位、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备案制也是目前实行范围最广的编制改革做法。 3.编制周转池,引入其他行业编制资源 不同于前2种改革对医疗体系中编制资源的合理在分配,编制周转池则是引入医疗体系外其他行业的编制资源。 这种“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中调剂出来的空额逐步解决编制缺额”的典型做法就是安徽省的“编制周转池机制”。 安徽省以全省其他行业存量编制资源作为“编制银行”的资产总规模,调剂10余万个编制建立“编制周转池”。在不改变各单位编制所有权前提下,将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依托编制管理大数据平台,将长期闲置的空编统筹起来,建立周转池,重点向卫生行业投放,保障医疗专业技术人员编制需求。 02 编制多了 谁入编,谁劳务派遣? 当然我们都很清楚,有限的编制资源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求。那么谁入编? 2021年10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了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第18条明确提出,按照“保基本医疗、保公共卫生、保学科引领”原则,充分考虑从医经历、业绩、贡献等,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 2023年以来,全国有多地也都提出了“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纳入编制管理”。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提出,对符合条件的现有编制外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公开招聘择优聘用,纳入编制管理。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州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按照“保基本医疗、保公共卫生、保学科引领”的原则,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 《青海省2023年综合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同样要求落实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自主权,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纳入编制管理。 《运城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也提出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对符合条件的,可充分考虑其从医经历、业绩、贡献等,通过公开招聘等严格规范的程序择优聘用,纳入编制管理。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与医疗体系编制资源强化同步进行的劳务派遣的愈发普遍,而医院直签的合同制和人事代理正在逐渐减少。编外人员的身份正在统一向着劳务派遣转化。 有人戏称:“好消息是劳务派遣工的地位提升了,坏消息是从三等公民变成了二等公民”。 来源:检验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