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IVD集采,似乎突然停下了脚步!自去年12月30日,安徽省牵头28省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集采“肿标十六项、甲功9项”落地。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两个牵头全国集采联盟的安徽、江西医保局还是国家医保局发文中,均没 ...
2025年,IVD集采,似乎突然停下了脚步! 自去年12月30日,安徽省牵头28省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集采“ 这场自2021年安徽拉开的IVD的集采,历经5轮,似乎要告一段落了。230亿的市场消失,最终换来了2025年Q1 行业整体跌幅达五年来最大值。 IVD的集采告一段落,2025一场针对检验科的改革正在重构IVD行业的生存革命。 从检验收费下调、到飞检之下“检验套餐解绑”、再到检验结果互认,这种高强度、短周期的政策执行,使得医院和IVD企业几乎没有缓冲空间。 随后接连传出IVD企业一诺生物、和合医学、璟泓科技、和创生物、立凯生物、蓝韵生物、创怀医疗破产或资金链断裂。有数据统计,预计未来3年将有50%的中小企业出局。 2025年,对于IVD企业而言活下去才是终极命题。 01 230亿市场消失!IVD集采暂停 截至目前,总共开展了5轮大的IVD联盟集采。 从数量来看,四年时间过去,常规生化、发光项目基本已全部纳入集采,检测项目已经达到134项。 其中3轮生化集采均是江西省牵头,共计90项,分别是2022年12月肝功生化、血脂共计26项;2023年12月肾功、心肌酶共计29项;2024年10月糖代谢、肝功能、肾功能共计35项。2轮发光集采均是安徽省牵头,总计44项,分别是2023年12月性激素六项、传染病八项、糖代谢两项等共计19项;2024年 5轮集采后,市场到底消失了多少? 从金额来看,生化领域消失约70亿,免疫领域消失约160亿,合计230亿的市场消失。 而这些消失的市场,都体现在了IVD企业的财报和销售的数据报表上。从IVD上市公司的2024年年报,以及2025Q1季报的披露,行业一片哀嚎。 70家IVD相关企业中,2024年有25家亏损,大部分是营收利润双减的情况。其中67家企业的净利润之和,仅剩34亿。众多IVD企业都处在亏损和亏损的边缘。 不仅如此,2024年,118家IVD上市公司人员共19.4万人,同比-3%,裁员5000多人。有78家出现不同幅度的裁员,占比66%。从裁员情况来看,迪安诊断、乐普医疗、金域医学位居前三。 这只是开始,如果说2024年大家还能拼一下数据的话,2025年Q1的数据,已经说明了一切。 2025年Q1 IVD企业出现了断崖式下跌:60家上市国产IVD企业中仅9家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行业整体跌幅达五年来最大值。IVD头部如迈瑞净利润下滑16.81%、万孚下滑13.37%、安图下滑16.76%、乐普下滑21.44%、九强下滑30.99%、亚辉龙下滑84.63%、迪安下滑190.66%...... 并且,2025年裁员朝着“大动脉”砍,从研发、管理层下手。5月27日,受业绩影响,5月27日,达安基因董事会与管理层大换血。最近小红书,也发现很多IVD试剂研发的小伙伴失业。“投了上百份简历,降薪40%转岗技术支持,依然无人问津。”拥有5年IVD研发经验的小红书博主自2025年初被裁员后,始终未能找到新工作。 这并非孤例。某招聘平台调研显示,IVD行业求职者平均空窗期已延长至6-8个月。这场集采引发的裁员潮还将继续。 而这场冲击,对IVD的行业确实太大了。 面对行业下行,安徽、江西两个牵头省份率先在年初2025年工作报告中强调:暂时没有继续牵头IVD联盟集采的动作:
IVD的集采,要告一段落了。 02 新“风暴”,席卷检验科 IVD的集采告一段落,但是另一场“风暴”才刚刚开始。 当一众IVD头部还没从5轮集采缓过神,一场针对检验科的改革正在重构IVD行业的生存革命。 首先就是针对检验收费下调。 此前在2024年10月,国家医保局就进行了2轮检验调价。 具体来看,第一批血栓弹力图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B型钠尿肽测定、B型钠尿肽前体测定等单个项目平均降价超40元。第二批围绕糖类抗原测定、癌胚抗原测定、甲胎蛋白测定等10个量大价高、区域价格差异大的肿瘤标志物检验项目,要求不高于每项50元,各地上下浮动不超过10%。 进入2025年,多地医保局开始亲自下场进行检验项目价格调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IVD常规检验项目在2025年大幅降价并在未来实现全国统一收费已是大势所趋。 其次就是飞检之下“检验套餐解绑”。 4月1日,国家医保局推动的DRG控费背景下的医保飞检,导致检验套餐解绑,对于IVD而言,成为新的不确定因素。 随后,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临床检查检验工作的通知》,正式为套餐解绑打上官方烙印。首次提出“最少够用”原则,重点关注:重点关注血尿便三大常规,血液生化、凝血、免疫、肿瘤标志物、人体基因检测等检验项目组套中是否存在必要性不强或重复的项目。 该政策动了IVD最大的“蛋糕”,对于IVD企业来讲,集采只是将价格降到合理,而套餐解绑,是直接将检验项目剔除。 对于医院而言,剔除捆绑的非必要项目,将使单次检测收费金额大幅降低,直接冲击检验人的收入结构,传统检验科绩效与检测套餐数量及金额挂钩的模式难以为继。 最后就是检验结果互认。 其实早在去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7部门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主要目标:2025年底,各地市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过200项;2027年,各省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过300项;2030年,全国互认工作机制健全完善。 从某地官方通报的数据显示,检验结果互认,年度给当地减少了30%的重复检测。 进入2025年,各省市检验结果互认明显加速,目前,全国有24个省份互认的项目超过100项。其中京津冀鲁地区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达到1118家,互认检验项目达到60项;陕甘青宁新晋蒙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检验结果区域互认项目共64项;川渝两地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达到222项。 并且4月15日,湖北、河南、湖南、海南、山西、江西、广西、宁夏八省临床检验中心又联合发起“临床检验与结果互认工作联盟”,进一步加速推动检验结果互认。 这种高强度、短周期的政策执行,使得医院和IVD企业几乎没有缓冲空间。 03 “活下来” 2025年IVD终极命题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口罩时代,IVD行业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狂欢”。在享受检测高爆发的同时,IVD"过度生长"。彼时,IVD市场从增量市场竞争,快速过渡到存量市场竞争。随后激进扩产的后遗症开始显现,市场出现普遍的产能过剩,竞争白热化,行业一度陷入停滞。 后续叠加集采、检验科整顿,2025年,IVD终于迎来了至暗时刻。 裁员与利润下滑是最直接的表现,并且随着集采头部效应,IVD优势资源开始集中前排。但对于头部而言,也不好过。 医院回款周期延长也给企业带来巨大压力。有 IVD 上市公司财务总监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超过270天已成常态,相当于全年销售额的70%以上被医院占用,这直接吞噬了企业研发投入能力”。头部IVD,正在遭受“现金流窒息”的致命打击。 对于没能挤上集采牌桌的企业,今年以来,接连传来企业破产、倒闭或暂停生产的消息。 3月21日,江苏一诺生物科技传出破产消息;5月8日,和合医学资金链断裂,宣布旗下12家子公司陷入经营困境;5月20日,挂牌新三板的璟泓科技股票停牌,或将破产清算;同日,江苏和创生物科技宣布暂停生产;5月22日,立凯生物面临破产清算;5月25日,成立10年的蓝韵生物面临破产;同日,国内POCT血球的先驱者创怀医疗面临倒闭...... 有数据统计,预计未来3年将有50%的中小企业出局。 2025年,对于IVD企业而言活下去才是终极命题。 部分IVD也选择通过不同策略抵御如今行业下行压力:新产业通过技术和供应链突破,巩固在高端发光领域优势地位,2025年Q1营收同比增长10.12%,净利润同比增长2.65%。圣湘生物在呼吸道检测试剂方面实现放量,同时推出多款创新产品,如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BV RNA)检测试剂、SansureSeq1000高通量测序仪等,2025年Q1营收同比增长21.62%,净利润同比增长13.22%。 部分企业则选择“出海”,打造IVD第二增长曲线。 如迈瑞医疗2024年海外业务营收164.3亿元,占整体收入的比重为44.75%,是业绩增长重要动力源;新产业2024年海外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84亿元,同比增长27.67%。 目前政策下已经让IVD全行业“伤筋动骨”。面对如今多重压力,市场给出不一样的声音:该让IVD行业修养一口气了,否则未来几年不是比谁增长的快,而是比谁这下降萎缩的慢! 而IVD集采的暂停,似乎就是一个信号。 不过,这仅仅是个开始。 危机既是挑战,也是转型升级的契机。唯有回归技术本质、筑牢合规底线,才能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而言,活下去的前提不仅是“熬过冬天”,更是“准备好春天”。 来源:MedTrend医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