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中的规则重塑,中欧贸易迎来关键时刻7月6日,财政部突然发布一则重磅通知: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部分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通知自7月6日起立即施行,针对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大型医疗器械采购项目, ...
博弈中的规则重塑,中欧贸易迎来关键时刻 7月6日,财政部突然发布一则重磅通知: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部分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 通知自7月6日起立即施行,针对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大型医疗器械采购项目,将排除欧盟企业参与,同时对非欧盟企业提供的欧盟进口医疗器械比例作出严格限制。 这一决定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欧盟近期针对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歧视性政策做出的精准对等反制。 欧盟先出手:500万欧元门槛封锁中国医疗企业 事件起因可追溯至今年6月20日,欧盟委员会当天宣布,根据《国际采购工具》(IPI),限制中国企业和产品参与欧盟医疗器械公共采购。 具体措施包括两方面: 一、禁止中国企业参与不含增值税预估价值等于或超过500万欧元(约合4500万元人民币)的欧盟医疗器械公共采购程序; 二、欧盟医疗器械公共采购中标方不得将合同总价值50%以上的部分分包给中国企业,且原产于中国的医疗器械不能超过合同总价值的50%。 这项措施是欧盟自2022年8月IPI法规生效以来,首次动用该法规对第三国企业采取限制措施,针对性十分明显。 欧盟在声明中辩解称,这是对所谓中国市场“排他性和歧视性”措施的回应。 欧委会在2025年1月的一份报告中声称,中国87%的医疗器械政府采购存在针对欧盟企业和产品的“排他性和歧视性”措施。 中方反制:4500万以上采购排除欧盟企业 面对欧盟单方面设置的贸易壁垒,中方在经过慎重考虑后,于7月6日宣布了对等措施: 一、采购预算金额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械时,确需采购进口产品的,在履行法定程序后,应当排除欧盟企业(不包括在华欧资企业)参与。 二、对于参与的非欧盟企业,其提供的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占比不得超过项目合同总金额的50%。 三、施行之日前,涉上述措施的采购项目已经发布中标、成交结果公告的,可以继续签订政府采购合同,不执行本通知规定的措施。 商务部发言人当天就此发表谈话时强调:“令人遗憾的是,欧方不顾中国释放的善意和诚意,仍一意孤行,采取限制措施,构筑新的保护主义壁垒。因此,中方不得不采取对等限制措施。” 发言人同时明确表示:“中方措施只针对自欧盟进口医疗器械产品,在华欧资企业生产产品不受影响。” 中欧贸易摩擦升级的背景 这场贸易摩擦的种子早在2024年4月就已埋下。当时,欧盟宣布根据《IPI法规》对中国医疗设备领域公共采购启动调查,成为该法规下的首起调查。 欧盟中国商会随即发表声明,主张欧方启动调查应基于全面客观的事实,指出“欧方对中国保障内外资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以及积极促进医疗领域招商对接的最新政策可能了解不足。” 今年6月4日,在欧盟成员国投票决定限制中国医疗器材进口后,商务部发言人即表示“坚决反对”,希望欧方纠正错误做法,并警告“中方将采取措施,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今天的措施正是这一警告的兑现。 对行业的影响与未来走向 据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对欧盟出口医疗器械达62亿欧元,其中87%的出口可能受欧盟政策波及。 不过一些中国企业如迈瑞医疗表示,公司在欧盟的项目金额都没到500万欧元的门槛,因此暂时不受影响。 欧盟的公共采购占其医疗器械市场总量的50%到70%,而中国的医疗器械政府采购市场规模同样巨大。 双方的相互限制措施,不仅影响贸易往来,还可能改变全球医疗器械供应链布局。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在这一时间节点上,双方在医疗器械领域的贸易摩擦格外引人关注。但双方似乎并未完全关闭对话大门。 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和经济安全等事务的委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此前表示,愿意与北京方面通过谈判找到解决方案。 商务部发言人也强调:“中方多次通过双边对话表示,愿与欧方通过对话磋商和双边政府采购安排等方式妥处分歧。” 欧盟挥舞IPI大棒的举动,标志着中欧经贸关系进入新的阶段。过去的合作共赢模式正在被“规则重塑”与“安全优先”的新思维所取代。 这场围绕医疗器械采购的贸易摩擦,本质上是关于国际贸易规则定义权的博弈。欧盟认为自己在维护公平竞争,中国则认为欧盟在用单边工具破坏规则。 中方的精准反制向世界传递了清晰信号:中国不接受单边强加的贸易限制,但在回应时会保持克制与精准,避免伤及无辜。 同时特意强调“在华欧资企业生产产品不受影响”,展现了继续欢迎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的开放姿态。 这场贸易摩擦将如何发展?是走向进一步升级,还是回归谈判桌? 答案取决于双方能否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找到平衡彼此关切的解决方案。全球市场都在关注这场博弈的下一步走向。 中欧作为两大经济体,其贸易互动的方向将深刻影响全球贸易体系的未来格局。 对此您怎么看? 来源:MY沐妍有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