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据彭博社报道,知情人士透露,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制造商迈瑞医疗正考虑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预计筹资至少10亿美元(约78.5亿港元)。消息人士表示,迈瑞医疗已与潜在顾问就可能的股份出售进行了讨论,因涉 ...
7月22日,据彭博社报道,知情人士透露,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制造商迈瑞医疗正考虑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预计筹资至少10亿美元(约78.5亿港元)。消息人士表示,迈瑞医疗已与潜在顾问就可能的股份出售进行了讨论,因涉及私密信息,消息人士要求匿名。目前相关商议仍在进行中。 对此,迈瑞医疗回应界面新闻称,以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受新冠疫情期间呼吸机需求的影响,迈瑞医疗股价较2021年的历史高点下跌超过50%。截至当前,迈瑞在A股总市值2785亿元,仅次于恒瑞医药(3788亿元)、百济神州(3659亿元)。 自2025年以来,在监管机构的支持及境内融资受限的背景下,香港IPO交易增长迅猛。2025年至今,香港的上市公司融资额已超350亿美元,超越美股跃居全球交易所首位。 从单个IPO项目的募资规模来看,2025年港股IPO募资额TOP的项目中,恒瑞医药(113.7亿港元)位列第二、映恩生物(18.9亿港元)居第十。 彭博社表示,若迈瑞在港股二次上市,将成为今年在香港寻求二次上市的最大中国内地上市公司之一。 回顾迈瑞医疗的IPO之路:
在7月22日发布的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中,共有17家医药企业入榜。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382位,是唯一上榜的中国医疗器械公司。此外,在“2025年中国500强净利润率最高的40家公司”这一子榜单中,迈瑞医疗以净利润率31.8%位列第8位。 而港股二次上市或许是迈瑞全球化下一个阶段的重要落子。 01.为什么是港交所&迈瑞的并购史 香港作为中国内地与海外的重要连接窗口,迈瑞医疗选择港交所上市可能有多重考量。 融资窗口机遇:2025年,港交所IPO融资额已超越美股,且政策积极支持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叠加估值修复预期,为迈瑞医疗提供了低成本的融资环境。 全球化资本布局:港股作为国际资本的重要枢纽,能够吸引长期配置型资金,提升公司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品牌溢价。借鉴百济神州和恒瑞医药在港股的表现,迈瑞医疗有望通过双重上市增强跨境资本运作能力。 “战略防御”需求:一方面,在境内融资受限的背景下,港股上市有助于对冲地缘政治风险,确保海外并购资金链的安全。另一方面,选择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与美国、欧盟的地缘政治环境存在一定关联。 从资金用途来看,迈瑞医疗此次募资可能主要用于全球化扩张和技术卡位。 全球化是中国药械企业的必然选择。根据其2024年财报,公司国际业务收入达164.34亿元,同比增长21.28%,占总营收的44.75%,其中发展中国家贡献占比66.39%,成为增长引擎。 而其目标是海外营收占比超过70%。要高效实现这一目标,并购优质资产尤其是高端技术,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纵观迈瑞医疗并购历史也是如此。 2008年 收购Datascope 通过收购其生命信息监护业务,获得Datascope的监护产品技术及北美、欧洲市场渠道,一举成为全球监护仪第三大品牌。同时,借助Datascope的销售网络推动迈瑞其他产品线的国际化。 2013年 收购ZONARE Medical 通过收购美国超声厂商,获得ZONE-Sonography核心图像技术,推动迈瑞超声业务进入全球前10。补充高端超声产品线,加速北美市场渗透。 2013年 收购Ulco Medicall 通过收购澳大利亚医疗器械分销商Ulco Medical,建立大洋洲市场渠道,支持迈瑞产品在澳大利亚及周边地区的本地化销售。 2021年 收购HyTest Invest 通过收购IVD原料供应商芬兰HyTest Invest Oy(海肽生物),实现化学发光原料自主可控,完善IVD上下游协同,试剂毛利率提升至75%。整合HyTest的60余家海外客户,强化IVD全球产业链布局。 2023年 收购DiaSys 通过收购德国IVD厂商DiaSys Diagnostic Systems GmbH,获得欧洲本地化生产能力,支持IVD业务向中大样本量客户群突破。完善海外IVD供应链,整合DiaSys在欧洲、亚太及拉美的供应链,优化全球交付网络。 显然,海外并购是为了其全球化铺路。 02.全球前十的野望 在最近的股东大会上,有投资者询问迈瑞医疗未来3—5年的战略目标、实现路径及时间节点。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回应称,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再用5年时间,即到2030年,跻身全球医疗器械综合实力Top10。 关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李西廷表示,公司经营管理层已形成共识: 首先,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因为“若不掌握核心技术,难以进入更高层级”; 其次,积极推进国际化,迈瑞要在全球医疗器械领域提升排名,意味着需对全球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国际化因此成为公司的既定方针。 2024年,迈瑞医疗研发投入40.08亿元,占营收的10.9%,募资或将进一步支持医疗大模型、超高端超声等创新项目。 在海外并购方面,除了夯实各业务管线,未来可能瞄准影像AI标的。形成“设备+ IT+AI”数智化整体解决方案,这也是迈瑞能与国际品牌竞争的重要优势之一。比如,迈瑞已推出“启元重症医疗大模型”,并构建“瑞影生态”解决方案,未来可能通过收购影像AI标的(如超声AI算法公司)进一步强化该生态。 此外,最近的投资者会议上,迈瑞首次重点介绍了其手术机器人业务,并指出,当前国内相关企业在手术机器人领域普遍缺乏系统性的研发生产能力。新进企业通常缺少完善的研发、制造及销售体系构建能力,而大型跨界企业则受限于能力与技术积累的不足。 迈瑞在进入手术机器人赛道初期,优先完成了底层能力布局,在腔镜、能量平台与器械等基础领域积累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尽管是后来者,但凭借垂直整合的产业链优势和体系化能力,已具备快速追赶的坚实基础。迈瑞期待助力国产手术机器人实现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发展,最终达到全球一流水平。 在海外高值耗材营销方面,迈瑞目前面临本地化交付、本地化渠道和销售的不足。为此,其表示一方面需自建相关能力,另一方面可能通过外延式收购来补齐短板,正如之前收购德国DiaSys,便是看中其全球生产布局和物流交付能力。 因此,在心血管、微创外科等高耗领域,迈瑞表示可能考虑收购海外本地化平台,以弥补专业销售人员和经销商的不足。 在全球化供应链建设方面,截至2024年底,迈瑞医疗已在全球13个国家布局本地化生产项目,其中9个国家的工厂已启动运营,显著提升区域供应链响应能力。未来,更多海外生产基地建设可能纳入资金规划,以应对欧美市场的贸易壁垒。 03.绩优生的新战场 恒瑞医药(目前市值约4835亿港元)和百济神州(目前市值约2793亿港元)在港股的市值有力地证明,港股的估值并不必然低于A股。 迈瑞在A股的估值长期受到流动性溢价的支持,当前市盈率(TTM)约为25.09倍,而港股医械板块的平均市盈率为39.44倍,市销率(PS)为5.63倍。 然而,港股市场也充满挑战。 港股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流动性通常低于A股。以券商板块为例,港股券商的平均市净率(PB)仅为0.72倍,而A股为1.51倍。医疗器械板块也存在类似现象,港股医疗器械公司的市盈率中值约为19倍,显著低于A股。迈瑞作为A股龙头,若在港股二次上市,可能因流动性差异而面临估值折价。 港股机构投资者更关注企业的长期现金流和国际竞争力。迈瑞的国际业务占比为44.75%,且在欧美高端医院实现了装机突破,这一优势可能提升其在港股的估值认可度。但需注意的是,国际投资者对政策风险(如集采)和汇率波动(人民币兑港币)更为敏感,需在估值模型中调整风险溢价。 此外,迈瑞的AI重症大模型启元、超高端超声Resona A20等创新产品,在港股市场可能因稀缺性获得估值加成。 但是,业绩依然是二级市场估值核心。从近几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来看,迈瑞增长率呈下滑趋势。若迈瑞能维持15%以上的增速,其PS有望达到4-5倍。 迈瑞医疗营收、净利润 cr:东方财富网 根据东财二级行业分类,医疗器械行业已披露财报的103家公司中, 迈瑞医疗在A股市值规模排名第1,PB(市净率)排名第98,ROE(净资产收益率)排名第2。 而此次若二次上市,通过港股募资,迈瑞医疗全球化3.0步伐将进入加速期。或许也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从“国产替代”向“全球竞争”跃迁的缩影。 来源:MedTrend医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