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瑞医疗的前路还好走吗?来源|医药研究社IVD(体外诊断)行业阴霾难散。据统计,2025年一季度,超七成IVD企业营收同比萎缩,超半数企业亏损或利润暴跌超50%。而在最近的业绩预告期中,悲观情绪似乎还在弥漫。对于 ...
迪瑞医疗的前路还好走吗? 来源|医药研究社 IVD(体外诊断)行业阴霾难散。 据统计,2025年一季度,超七成IVD企业营收同比萎缩,超半数企业亏损或利润暴跌超50%。而在最近的业绩预告期中,悲观情绪似乎还在弥漫。对于不少IVD企业而言,夏季的炽热并没有驱散发展的寒意。 以迪瑞医疗为例。根据业绩预告,该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200万元至3300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2600万元至3900万元。据悉,这是迪瑞医疗登陆A股11年来首次半年度净利亏损。 同日,迪瑞医疗还发布了一则董事变更的公告,称公司于近日收到控股股东深圳市华德欣润股权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及持股5%以上股东广东恒健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的通知。因部分董事在股东方及关联单位任职发生变化,结合相关人员实际工作情况,宋清先生、秦锋先生、王学敏先生、林茂亮先生将不再担任公司董事职务。 业绩预亏、董事变动,迪瑞医疗的前路还好走吗? IVD企业遇发展大考 在去年的财报中,迪瑞医疗就已经放出了下行信号:2024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约为12.18亿元,同比下降11.63%;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1.42亿元,同比下降48.5%。 结合当前业绩预亏情况来看,迪瑞医疗的发展颓势似乎更加明显了。 就业绩变动,迪瑞医疗也进行了解释:“受市场因素及行业政策不断深入的影响,公司总体毛利下降,公司国际市场相对平稳,国内市场公司仪器产品装机和试剂上量不及预期,导致公司净利润水平出现明显下降。另外,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对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相应计提了减值准备。根据初步测算结果,公司预计信用减值损失与资产减值损失合计约2,242万元,报告期内公司信用减值损失及资产减值损失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影响了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目前来看,迪瑞医疗遭遇的行业挑战或涉及以下方面。 首先,市场竞争始终激烈。根据智研咨询报告,与迪瑞医疗同处在IVD产业链中游地带、进行试剂与仪器研发生产的企业众多,包括迈瑞医疗、九强生物、安图生物、华大基因、达安基因、万孚生物、基蛋生物、迪安诊断等上市公司,业务多多少少存在交织。赛道越拥挤,相关入局者分到的份额也越有限。 其次,集采扩围与DRG/DIP支付改革的深入,推动IVD行业进入调整期。据了解,在安徽、江西医保局牵头下,体外诊断试剂集采以“国采+省级联盟”为主导的格局基本形成。2024年以来,全国集采已覆盖生化试剂89个项目(覆盖率90%+)、免疫试剂89个项目(覆盖率50%+),推动终端价格全面降低,相关IVD企业的利润空间明显收缩。 行业竞争的加剧、集采的深入等,使不少IVD企业面临发展大考,迪瑞医疗其实也是产业低迷周期的一个缩影。但越在这种时候,就越需要把握翻盘机会。 业绩破冰的可能性 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看到了迪瑞医疗面前的几重机遇。 一是就公司自身而言,管理层“换血”有可能重塑业务体系。迪瑞医疗公告提到,公司董事会同意提名郭霆先生、郎涛先生、刘莹女士、李光先生为公司第六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其中,有三名董事候选人来自华润医药体系,一名董事候选人来自二股东恒健国际。 因此,有业内人士推测,通过引入新的管理人才,迪瑞医疗有望在医药流通、资本运作、产业投资等方面深探,改善优化业务体系,以应对业绩困局。 二是IVD集采或许已经告一段落了。据悉,在今年的任务计划中,牵头全国集采联盟的安徽、江西医保局都没有明确提及新开展IVD集采项目,可能意在让IVD企业“缓下神”“喘口气”。 不过,一些敏锐的从业者也察觉到,随着这边IVD集采停下脚步,那边检验科价格改革也开始了。据悉,2025年多地医保局正在推进检验项目价格调整。比如,今年4月,安徽省医保局发布《关于调整省属公立医疗机构部分医疗服务价格的通知》,本次共计有54项检验项目收费下调,最高降幅91.67%,且涉及项目的进口试剂加收项均被取消。 国内政策环境多变的情况下,出海也成为了IVD企业的必要选择。 据了解,迪瑞医疗出口业务积累二十余年的经验,产品远销约125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公司也正加大对国际市场的投入,不仅完善了国际售前、售后服务队伍,并积极启动了化学发光免疫、血球分析,整体化实验室等多条新产线产品注册以及本地化生产业务,为后续业绩增长筑牢根基。 基于IVD是各国的基础刚性需求,IVD行业增长前景仍然是十分可观的。当然,国内市场还是需要重点把握。《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预计至2030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881.5亿元,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提升至33.2%,成为最大的体外诊断产品消费国。 因此,国内、国际双轮驱动仍是迪瑞医疗等IVD企业的核心发展战略,同时在政策窗口期加速业务革新,或有望实现业绩破冰。 来源:医药研究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