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年报披露季”收锣罢鼓,上市企业“成绩单”浮出水面。作为了解一家企业真实面貌的最佳来源,年报的营业收入、利润等数据受到高度关注,但与每一名从业者息息相关的员工薪酬,在年报里并不会直接体现。本 ...
一年一度的“年报披露季”收锣罢鼓,上市企业“成绩单”浮出水面。 作为了解一家企业真实面貌的最佳来源,年报的营业收入、利润等数据受到高度关注,但与每一名从业者息息相关的员工薪酬,在年报里并不会直接体现。 本文选取了迈瑞、联影、新华、乐普、开立、理邦、奕瑞、万东、澳华、祥生、康众、辰光等12家上市械企,通过对年报相关数据的计算,得到各家厂商的员工平均薪酬(计算方式说明和相关数据请见文末注示及图片;本文所有数据均仅供参考,我们不对因使用本文数据而导致的任何结果负责)。 说明:计算所得的平均薪酬并不等于到手工资,因为它还包括了社保、公积金、各类补贴及福利、奖金等,其实更应该接近于企业的用工成本。粗略来说,计算所得平均薪酬的60%-70%,可能更接近于员工到手工资。 01 本文选取的12家厂商,除澳华内镜之外,11家都有医学影像业务,其中奕瑞、康众医疗和辰光医疗属于影像核心部件厂商。 联影医疗和万东医疗拥有较为完备的影像产线,覆盖CT、MRI、DSA、DR等大影像产品;联影医疗另有PET/CT、PET/MR和放疗产线。 但两者的超声产线均式微:
与联影医疗和万东医疗的情况正好相反,迈瑞(医学影像业务)、开立、理邦、祥生的超声业务均是各自营收的“主心骨”。 核心部件厂商中,奕瑞和康众都起家于X射线平板探测器,近年奕瑞正在向CT球管、CT探测器等领域拓展业务;辰光的主营业务为磁共振核心部件,并开始将业务 新华的放疗、乐普的DSA在各自营收里占比甚微,但由于国内医学影像领域上市企业本就寥寥,因此也将这两家纳入统计。 部分影像厂商也有内窥镜业务,如迈瑞、开立、新华、乐普、理邦等,故本文将主营内窥镜的澳华内镜也一并统计进来,以做对比。 ▲ 12家医械厂商2024年年报数据及业务板块概览 02 迈瑞医疗 迈瑞医疗不愧“医械一哥”,其员工平均薪酬在本文统计的厂商里也是最高的,2024年为37.7万元,不过相比其2023年的38.77万元略降了一点,有可能与员工数量激增有关(比如部分员工入职未满一年,但在计算平均薪酬时无法区分,都计入总人数)。 销售人员和研发人员的薪资水平都要比其平均薪酬高出一大截,但2024年比2023年有所下降,可能与上文所述原因相同(员工数量增加较多):
从员工人数来看,2023年比2022年增加1945人,2024年比2023年又增加了3623人,这在近年哀鸿遍野般的裁员潮中称得上“逆势而升”。其中:
按照迈瑞年报阐述:
其他厂商的薪酬构成也大抵如此,后文不再重复赘述。 联影医疗 联影医疗的2023年年报曾显示技术岗减员多达132人,但2024年又增加了315人,使得如今技术人员在全体员工中的占比达到40%,这意味着近一半的员工都属于技术岗。 在技术人员激增的同时,联影医疗的销售人员2024年骤减663人,但新辟了“服务人员”这一类别,人数达855人。对比同类企业,比如迈瑞医疗设有“用户服务人员”类别,开立医疗设有“售后服务人员”类别,猜测联影医疗有可能将原“销售人员”中的一部分人员(比如售后)划分出去,列在了“服务人员”里,不过年报里未对此变化做出说明。 联影医疗和迈瑞医疗的销售/技术人员的薪酬相差不是很大,销售岗均在60万/年以上,技术岗则为46万-47万/年。 双方的员工平均收入也很接近,约35万-36万元/年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有着8000多名员工的企业,联影医疗的行政岗位仅44人,与2023年持平,仅占全体员工的0.54%,相比于本文里的其他厂商,这是一个非常低的比例。联影医疗年报里也提到,2024年管理费用同比降低 0.85%,展现了精细化运营成效。 新华医疗 大部分厂商的年报里,技术人员就是研发人员。但新华医疗是例外,其研发人员为1110人(应当包含在了技术人员的人数里),占比13.73%,平均薪酬为20.82万元,与20.69万的整体平均薪酬基本持平。销售人员的薪酬略高,平均26.35万。 新华医疗2024年生产人员减少502人,技术人员减少921人,但新增了“医护人员”这一类别,人数多达1346人(年报未对“医护人员”做出说明),所以员工总人数变化并不大,只比2023年少了74名员工,但也是本文统计的12家厂商中,仅有的发生了减员的三家厂商之一。 联影医疗和新华医疗的员工总数所差无几,均为8100多人;2024年的营业收入也非常接近,均在100亿左右。但两者的平均年薪相差近15万元。所处不同地域是原因之一。联影医疗总部位于“惯用沪币”的上海,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上海2023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达23.55万元,居全国之首。而山东在本文统计的12家厂商所在省(市)的平均工资最低,为10.98万元,两个地区的差距达十几万元,所以反映在企业薪资上也不奇怪。 乐普医疗 乐普医疗2024年报一出,堪比“烈火烹油”,“负面buff”叠满:-23.52%的总收入、-80.37%的归母净利润、超过1400人的减员、高达2.51亿元的商誉及其他特定资产减值……“80后创二代”掌舵下的乐普医疗,依然未走出低迷。 体现在乐普医疗2024年报里的各项数据,也的确不太“好看”:
但同为员工总数达8000人以上的厂商,相比联影和新华100亿左右的总收入,乐普医疗差了近一半,仅为61亿。 体现在员工平均薪酬上,2024年相比2023年小幅涨了7千元,但考虑到乐普医疗所在地是北京,这个薪资水平并不算高,甚至低于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北京22.46万的收入平均值。 具体到不同岗位,除了生产和财务,其他岗都有比较大幅度的减员:
开立医疗 理邦仪器 开立和理邦,同处深圳,同做超声(产线之一):
祥生医疗 祥生的业务板块比开立和理邦单一,只有超声产线(但单论超声收入的话,祥生比理邦高),在规模上也更小,近两年员工人数稳定在530多人;平均薪酬稳中微升,2023年为22.47万,2024年为23.09万。 奕 瑞 康众医疗 辰光医疗 奕瑞、康众医疗和辰光医疗是医学影像领域为数不多的核心部件厂商(斯瑞新材、西部超导不完全面向医学领域,本文未纳入统计)。 其中,奕瑞和康众都是以数字化X射线平板探测器研发制造作为“立身之本”。在此基础上,奕瑞近年继续拓展业务,其2024年报显示:“高压发生器、射线源、球管等新核心部件及综合解决方案已基本完成业务布局”。 从年营业额来看,奕瑞18.31亿的总收入已接近理邦和开立,高于整机制造商万东医疗;这几家厂商的员工平均薪资也相差不大,均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当地2023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一大截。 康众和辰光的员工规模差不多,都在280余人;不过康众的营业收入2.98亿,几乎是辰光的2.5倍,其平均年薪28.24万,相应也比辰光的22.27万高出不少。 辰光主营超导磁共振核心部件,其2024年报信息显示,万东和飞利浦是其排名前两位的大客户,年度销售占比分别为15.45%和11.01%。辰光2024年收入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跌幅是本文统计的12家厂商中最多的,达到-28.16%,年报中给出的解释是:“由于公司和磁共振部件下游客户在磁共振整机市场出现的竞争关系,导致部分客户在2024年度降低了对公司磁共振部件的采购,对营业收入有所影响”。不过其员工平均薪资相比2023年还涨了2.5万;技术人员的平均薪酬涨了近7万,但还是低于平均水平;销售人员涨幅大且平均数高,达41万多。 万东医疗 万东医疗是上市企业中影像产线较为齐备的“唯二”厂商之一(另一家是联影医疗),年营业收入15.24亿元。其年报的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数量也不等同,其中:
万东医疗和联影医疗是本文统计的12家厂商中,研发人员占比最高的两家。此外,祥生医疗和奕瑞的研发人员占比也超过了30%。 澳华内镜 澳华内镜的员工人数与万东接近,不过年营业额和归母净利润都比万东低不少,2024年平均薪酬近27万,比2023年涨了近4万。 就在本文整理过程中,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4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情况,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2452元,其中制造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工资140536元,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平均工资76940元。 可以看到,本文所统计的12家医械厂商,平均薪酬均高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值,甚至比制造业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的平均值还要高。 从地域上来看,这12家厂商都位于东部地区,也是四大区域(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中平均工资最高的地区。 “管中窥豹”,通过“员工平均薪酬”这个与自身利益最密切相关的数据,的确可以感觉到医疗器械行业扑面而来的朝阳气息。 来源:器械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