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一个纯粹的科学家,而对技术、产品、市场等,有很多突破常规的认识。”这是我和熊博沟通完的第一感受。在公众号版主“陈在不在”的引荐和共同参与下,我们和思路迪熊磊博士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交流。我们问了很 ...
“不像一个纯粹的科学家,而对技术、产品、市场等,有很多突破常规的认识。” 这是我和熊博沟通完的第一感受。 在公众号版主“陈在不在”的引荐和共同参与下,我们和思路迪熊磊博士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交流。我们问了很多,熊博讲了很多。 讨论前,我给了一个题目 “肿瘤NGS十年迷失与出路”。 临床NGS发展到今天,如大家所见,一定是出现了些问题。 “问题在哪?如何解决?未来会怎样?”这是我想问的三大方向。 这次非正式访谈,并不带有任何商业诉求,更不是马后炮式的分析来证明自己有多么高明。 更多的只是一位行业老兵对于自己躬身入局的创业十余年、对于行业发展至今的体察、思考、洞见。 访谈原始纪要5万字,摘录其中3000字。希望对大家理解这纷繁复杂、悲观与乐观交织的现在,有些许帮助。留言区支持任何建设性讨论。 (下文多为受访者的即时记录,力求真实,即时表达不必求全责备。少部分内容做了不曲解原意的修改。) 01 “除了这两点,我不认为其他是风险。” 今天我们谈了很多融资环境、谈医疗反腐等政策对肿瘤NGS市场的冲击,行业悲观,从业者困惑。 但不管外面的环境看上去有多么恶劣,我只看两个本质的东西: 第一,临床需求还在不在? 第二,你的技术(产品)到底能不能满足这个需求? 我觉得只要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yes,其他的环境的东西,那就是企业经营期间自然要面临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但如果是这两个(本质的)东西出现了问题,你所说的临床需求并不存在,或你的技术(或产品)根本就不能解决你所提的需求,这才是行业最大的风险。 除了这两点,我不认为其他东西是风险,其他东西在发展过程中,它总是曲折变化的,很正常。 没有什么行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但凡看到行业一帆风顺的,可能有两个原因,一、它下行期还没有到;二、我们对这个行业的发展历史了解比较少,它或许早已经历过下行的阶段。 每一次行业环境的变化,都是企业发展的机会所在,变化越剧烈,企业面临的机会就越大。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挑战也就越大。 02 “没有这4个要素的成熟, 行业不会爆发。” 2015年前后,市场上铺天盖地地认为NGS是要取代所有的东西,但是现在又一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PCR、NGS谁好)这个问题本身可能是错了。 为什么?一个技术不可能是极端的好和极端的不好。 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我们用财务数字,来衡量一个技术。 如果(用这个技术的)公司都融到了钱、赚到了钱,或者这些公司市值高,那我们就认为这个技术很好;而融不到钱了、或销售不好了,我们就说这个技术不好。你想想这个技术也太倒霉了,(对它的好坏判断),跟着一个公司的销售额走,跟着一个市场估值走。 对一个技术本身的判断,一定要结合临床的真实需求。 这个需求是什么? 真实应用场景下,临床对于“成本、性能、时间、操作”四个方面的基本需求。 具体而言,“价格的可行性、检测的准确性、检测的及时性、操作的便利性”。 没有上述这些要素的成熟,行业不会快速爆发。早几年还是晚几年获证,并不会影响行业格局。 肿瘤NGS行业是一个长周期的行业、慢行业。 但过去几年,大量资本涌入进来,大家并没有安心投入研发,把大量的时间、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这种商业竞争上面去了,每家公司投入了少则五六个亿,多则十几个亿,去换市场销售额。 反过头来看,四个基本要素“成本、性能、时间、操作”,一个都没满足。 这造成了行业看起来发展很快,但行业生态其实非常脆弱。 融资环境、政策环境稍有变化,这个行业就出现问题。如果把这些钱安安心心的做研发,可能短期内公司估值受一点影响,但今天反而会非常淡定。 但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包括我们自己,也没办法说,我只做研发,不去商业化。你如果想要拿到融资,可选择的路并不多。 03 “围绕这4个要素的极致满足, 去做差异化。” 一个赛道大,不代表它就对公司来说机会就好,如果门槛不高,可能你会面临激烈的竞争。最好的状态,是赛道又大,门槛又高。但往往世界并不是这样。 NGS行业是怎么样呢? 赛道看起来很大,出现一个临床应用,大家一窝蜂都进来,好像门槛不高。但实际上要做好,这个门槛很高。 现在好像国内任意一家公司,选几个位点去做一个定制化探针,马上就可以出一个产品。 这种产品的性能,能好吗?绝对好不了。 举个例子,Natera,有上百位研发人员专门在做一款产品,差不多从2014年开始做到现在。然后你说你用不到10个人、6个月的时间就把这个东西开发出来。 你们的东西能一样吗?你做的根本不是产品。 这个行业以前产生过很多很荒谬的东西,今天全统统被打脸了,是为什么?因为违背了医疗行业最基本的逻辑和规律。 我们希望出来的产品更加符合真实的需求: 第一,成本,要符合产业的价值链分布需求;第二,性能,要符合真正肿瘤治疗时对于检测性能的需求;第三,时间,要符合临床出报告的需求;第四,操作,便利性要符合国内医院对于IVD的需求。 不是宣称上的符合而实际上不符合,这样早晚会露馅的,反过来会打击行业。 我们做差异化,不是为了做差异化做差异化,而是要看“成本、性能、时间、操作”这四个要素是否极致的满足。 但如果我把这四个要素都打折,就变成同质化了。 不是因为你想做同质化,而是这几个要素你都不去极致的满足它,那你做出的产品自然和大家一样。 90%的企业都没有做到这样极致的满足,因为极致满足,需要付出巨大的研发代价。所以大家都在低纬度下卷来卷去。 这就像下围棋一样,入门非常容易,但你要成为高手很难。你老是在低段位上竞争,你会发现这围棋太卷了。 04 “不要去改变传统IVD模式下的价值链条。” 关于选“直销”还是“经销”模式,首先我们要肯定直销给我们这个行业带来巨大的价值,它大大推动了临床医生的认知,推动了市场教育。 但在国内,做到IVD产品以后,必须要用代理商。不要去改变传统IVD模式下代理商的这种价值链格局,每一个环节都有它的价值所在。 继而你就必须了解这种模式下的价值链分布,不能用直销的价格来定义经销模式下的成本。 目前在国内,一个肿瘤NGS的产品,往往做了IVD直销,还会做样本外送。这种杂糅的模式,我认为它是一个历史产物,它一定会消失的。 你不可能通过这种模式,把这个产业带到100亿,甚至更高。这是一个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然阶段。 但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从一种模式到另外一种模式,这中间的转换一定是阵痛的,它不可能就这样平滑的过去了。 大概率会出现a模式下的波谷,然后再起来,到b模式的波峰;不可能从a模式的波峰直接跳到b模式的波峰。两种模式下产业的价值链分布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企业的要求也不一样。 在产业转换的阵痛中,有的企业会从a模式的波谷掉下去摔死了,摔死了就摔死了,但总会有企业从这里爬起来。 05 其他观点荟萃 (1) 我们要避免陷入一种自认为自己的技术很高,但其实这个东西就是噱头、去给别人看的(这么一种状态),我们要避免这个东西。 (2) 医疗行业,它到底是商业模式驱动,还是产品驱动?它百分之百是产品驱动。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过去看这个领域就好像变成商业模式驱动呢? 因为大家就没有真正的去看这个市场的产品,以为我们都满足了(临床需求),其实,大多产品都还没有满足。 你不能说,有了注册证,临床需求就被满足了。 一个行业从来不是靠几张注册证就做起来的。 (3) 患者为什么要为你理解这个世界买单呢?他不应该这样。 (4) 我最近还在跟有的投资人沟通,有投资人在批评这个行业里的公司,怎么是这个样子,怎么把这个行业做成这个样子。 我说,其实资本也有很大的责任。一个行业的发展,行业的公司是第一责任,资本是第二责任。 (5) 如果大家都是劣币,想把这个劣币的市场做得很大,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是不大的。 (6) 你要相信,一个行业最终会跑出优秀者,最终会跑出best in class。它就会出来做教育,告诉你什么东西是好的。 任何一个行业出现泡沫,你能倒出泡沫,说明里面有酒;酒一定最后会冒出来的,但是要等泡沫退掉。 所以在这个行业,一定有公司在里面默默的做,可能是头部,也可能是后面的公司。他总会做出来的。 写在后面: 我问熊博,对于肿瘤NGS走到今天这样,是否感到意外?熊博说,一点都不意外。 在他看来,产业的底子还不够扎实。基于真实临床需求下,去解决“检测的准确性、检测的及时性、操作的便利性、价格的可行性”的问题,这构成了一款医疗检测产品的4大要素。 打开更大的应用市场,关键点在于这几个要素的极致满足;制造市场差异化,也在于这几个要素的极致满足。而非一纸注册证,更非销售驱动。 为了看到这种观点的变化,笔者翻阅了熊博历年的采访和每年一期的内部信,找到了很多印证,同时看到了在这种观念的具体实践中,为什么思路迪很早就坚定做自动化、做基于外泌体-化学发光法的卵巢癌诊断产品... 以下,截选自2019年熊博“思路迪日内部信”,能看到这种一致性: ... 喧嚣之下,是繁荣的新芽初始还是盛宴的最后狂欢?回答一切问题的本源,在思路迪内部,我们都要求用“回到最本质的原理”这种思维方式去思考,也就是用洞见去思考,而不是只分析眼前的客户使用习惯、竞争和资本环境。这种回归本质原理的思考方式,使得我们可以抛弃一起假设和困难,去思考最本质的原理:患者未满足的需求是什么? ... 有犹豫甚至持反对观点的专家,看到的是现在的困境:或者诊断技术还不完善,无法找到准确的体现临床特征的标志物;或者由于价格特别昂贵,大部分患者无力支付;或者由于精准诊断技术操作不方便,无法在医院大规模开展;或者由于政策监管的滞后原因,导致许多场景无法应用精准医疗;或者由于精准药物开发的速度跟不上标志物鉴定的速度,导致许多患者面临精准诊断却无药可治。这些都是部分临床工作者犹豫或反对的理由。 但对创业者来说,这些挑战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解决这些假设和问题,就可以给生命以时光、给患者以希望,这也就是我们的机遇所在。 ... 精准医疗领域,有许多困惑的声音。这种困惑是因为思考问题,没有回归到患者未满足的需求上,只看到了眼前的市场格局;因为思考问题时,没有把时间尺度放到未来,去洞见未来的需求,只看到了眼前的困难和假设;因为思考问题时,没有形成去创造未来的思维,只看到了不确定性,没有看到不确定环境下确定性的趋势;因为思考问题时,没有勇气去突破所谓的常识,探索无人区。 ... 有的投资人问我,精准医疗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也就是,如何才能赚到钱?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关于商业模式的答案,永远在于解决客户痛点,提升客户价值。 因此,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公司推出一个诊断新产品服务、注册一个多基因检测试剂盒、获得一张新药证书,就满足了客户未满足的需求。你必须要提供独特的差异化的产品满足需求,而不是凑了一个满足需求的热闹。 ... 来源:基因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