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安基因又一次来到了关键节点。这一次,触发变化的不是核酸业务的放量,而是同城的广药集团准备接手控股权。目前,交易还停留在框架协议阶段,已在医药圈已经引起很多讨论:这家曾经连续 3 年合计净赚逾百亿元、如 ...
|
达安基因又一次来到了关键节点。这一次,触发变化的不是核酸业务的放量,而是同城的广药集团准备接手控股权。 目前,交易还停留在框架协议阶段,已在医药圈已经引起很多讨论:这家曾经连续 3 年合计净赚逾百亿元、如今一年亏损接近 10 亿元的体外诊断龙头,为什么会被放进广药「药+诊」布局中的重要位置? 表面上是一笔市属国资体系内部的股权调整,背后关联的是核医药和精准诊断赛道的新一轮竞争。 国资内部调整,看懂这笔「9 亿并购」 11月17日的公告显示,广药集团计划通过两个步骤完成对达安基因控股权的接手。 第一步,是受让广州金控旗下广州广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00% 股权,由此间接拿到达安基因约 16.63% 的股份; 第二步,是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受让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合计 10% 的股份,转让价格为每股 6.47 元,对应现金对价约 9.08 亿元。 交易完成后,广药集团将合计控制达安基因 26.63% 股权,成为新的间接控股股东,广州金控则只保留 5% 股权。从股权结构变化来看,这更像是一场广州本地国资系统内部的板块调整。 交易前后,达安基因名义上的控股股东仍为广永科技,实际控制人仍为广州市人民政府,只是广永科技的控股方,从广州金控变成广药集团。 对监管层来说,这种「内部左手换右手」的安排,既把核心诊断资产稳在本地国资体系内部,也为后续在产业层面做进一步整合留下了空间。 需要留意的一点是,目前披露的 9.08 亿元,只对应其中 10% 协议转让部分的股份,对广永科技 100% 股权的对价还要经过评估才能确定,最终总对价大概率会高于 9 亿元。 站在广药的角度,这是一笔价格处在相对低位、又能拿到稀缺诊断资产的交易,更像是在低谷期进场的「抄底」,前提条件是,能把达安基因从「核酸红利退潮」留下的一系列问题中,拉回到一个更稳的增长轨道上。 ![]() 「核酸超额收益」回吐后 达安基因在等新的增长故事 广药选择这个时间点介入,并不只是看中了达安基因在疫情高峰时期的高盈利。 财报显示,2020 年到 2022 年,依托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和配套产品,达安基因营收从不足 10 亿元快速拉升到 120 亿元,3 年累计净利润接近 115 亿元,在 A 股医药板块中的盈利表现一度非常突出。 疫情转入常态化阶段后,新冠检测需求快速缩小,行业集采压价、存货跌价和应收账款减值等因素集中出现,2023 年公司营收回落到 10 亿元出头,2024 年进一步降到不足 9 亿元,净利润由盈转亏,出现公司上市近 20 年 来首次年度巨额亏损。 达安基因的问题集中在周期退潮后的结构失衡,而不是核心技术突然失效。 前几年围绕核酸业务的扩张,带来了较大的产能、人力和渠道成本,当需求急剧下降时,这些成本很难马上压缩下来;疫情期间形成的大额应收账款,在财政收紧背景下回款速度放慢,公司需要计提更多减值;新产品和常规检测业务的放量,目前还难以完全弥补核酸业务的收入缺口。 体外诊断和第三方医学检验领域中,一些在疫情中凭借新冠业务冲到高位的企业,都经历了类似的业绩波动。 即便面临这些压力,达安基因在分子诊断领域的基础仍在。 公司长期深耕 PCR 技术平台,建立起「试剂+仪器+耗材+服务」的整体方案,产品线覆盖传染病、优生优育、肿瘤筛查、血液安全和公共卫生等多个环节,近两年还陆续推出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试剂、HIV 一体化检测方案和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等新品。 从技术积累和渠道覆盖来看,它依旧属于国内少数具备全场景解决方案能力的 IVD 龙头企业之一,需要的是一个更强的产业平台,帮助它穿越周期,重新梳理增长路径。 ![]() 广药的「药+诊」布局 从中成药龙头走向核医药 广药在这个时间点接手达安基因,与自身的战略调整贴合度较高。 作为全国首家以中医药为主业进入世界500 强的企业,广药集团长时间的优势集中在中成药、大健康饮品和医药商业,旗下白云山、王老吉等品牌在消费者中知名度很高,但在高端诊断、核医药和精准医疗等板块上的布局相对偏弱。 近两年,新管理层上任后,广药在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方向明显加快动作。 一方面,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收购区域龙头商业公司,广药进一步强化了在全国医药商业网络中的地位。 另一方面,集团先后成立稀核健康公司和分子科技公司,布局稀土核素生产和分子诊断设备,希望在核医学影像、放射性药物和伴随诊断等领域形成自己的产品线。 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入一家技术成熟、渠道广泛、并且有公共卫生应急实战经验的体外诊断企业,成为补上「诊断端」薄弱环节的一条现实路径。 如果把广药近年的布局放在一条产业链上,可以看到一个逐步成型的闭环:上游通过核素制备、诊断试剂和检测仪器进入核医药基础环节,中游依托处方药和 OTC 推广网络,把药品和检测服务一起推向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下游再通过连锁药店、体检中心和互联网平台触达终端消费者,搭出「药品+诊断+健康管理」的完整链条。 达安基因加入后,可以在中上游的「临床检验与分子诊断」环节上,迅速补齐一块关键拼图。 ![]() 地方国资的操作思路 稳盘、提效与下一轮周期 从地方国资运营的角度看,这笔交易肩负着稳定局面和提高效率的双重任务。 一方面,达安基因是广州本地重要的科技型企业,在疫情期间承担了大规模核酸检测等公共卫生任务,其技术平台和产能对城市应急体系仍然有价值。 当公司业绩进入低谷,由同属广州市国资体系的广药集团接手控股权,相当于在体系内部完成一次「换挡」,避免核心资产在市场情绪低迷阶段被过度压价,同时为后续注入更多资源留出空间。 另一方面,相比以金融投资为主的广州金控,以医药产业经营见长的广药集团,更有动力把诊断业务做实、做深。 达安基因是一家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企业,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产业协同支撑下一轮成长,而广药在药品研发、渠道网络、医院资源和品牌影响力上的优势,都是它单独运作难以获得的。 对广药而言,如果能在达安基因基础上搭起诊断平台,再与自家药品管线和核药布局打通,就有机会在精准医疗竞争中占据更好的位置。 整合过程中的难点也很现实。 体外诊断企业的研发体系、销售方式和激励机制,与传统中成药和化药企业有明显不同,在国企治理框架下,如何在效率和合规之间找到平衡,既把核心技术和市场团队稳定下来,又避免简单的「行政化改造」削弱活力,是摆在广药管理层面前的一道难题。 同时,达安基因自身还要面对应收账款回收、存货去化和业务结构调整等问题,即便股权层面已经有了新安排,这些压力不会马上消失。 对达安基因的管理层和员工来说,引入广药这样的产业股东,也意味着发展路径会发生变化。 过去几年偏向「依靠单一爆款品种拉动整体业绩」的模式,未来可能要转向围绕集团整体战略来做产品规划和市场布局,更注重多元产品线的协同和长期投入。 广州本地正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如果高校实验室、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之间的成果转化通道更加顺畅,达安基因有机会借助这一平台,重新找到从研发到市场的快速通路。 一场围绕「未来 10 年」的选择 从当下财务表现来看,广药接手的是一家处于业绩低位、短期财报好看程度有限的公司;把时间拉长看,这更接近一场面向未来 10 年 的布局。 达安基因提供的是分子诊断技术平台、全国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和临床渠道资源,以及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被验证过的供应保障能力;广药带来的,是资金支持、品牌影响力、药品研发管线、核医药布局和更大的产业舞台。 医药产业的竞争正在从单一产品销量之争,转向「药物+诊断+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竞争焦点落在谁能更快打通从研发、生产到支付和服务的整条链路。 在这种背景下,地方国资之间看似低调的股权重组,往往在悄然改变产业格局。对广药和达安基因来说,这笔交易真正的成败,不会体现在签约当天的价格上,而会体现在未来几年里,双方能否把曾经的核酸红利,转化为一套可持续的精准医疗业务模式。 来源:药财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