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哪儿了?”第15次参加 Medica,我看到三个残酷事实

解读 鹏哥
2025-11-24 15:37 13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WExAct威艾克咨询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2025 年重回杜塞尔多夫,对我来说意义特殊——这是自 2006 年以来,我第 15 次参加 Medica,疫情前从未缺席。 算是从它最鼎盛的时候,一直见证到今天的变化。疫情后的第一次回归,心里多少有些期待,但走进展馆的那 ...

 2025 年重回杜塞尔多夫,对我来说意义特殊——这是自 2006 年以来,我第 15 次参加 Medica,疫情前从未缺席。 算是从它最鼎盛的时候,一直见证到今天的变化。

疫情后的第一次回归,心里多少有些期待,但走进展馆的那一刻,最大的感受却是:人确实变少了,少得非常明显

但展会的变化,并不是简单的“人多”或“人少”这么浅层的问题。越是冷静观察,越能看到行业背后的结构性变化。借此机会,我也把这几天在展馆里看到的真实情况做一个相对宏观的梳理。有些内容适合公开讲,有些不便展开,因此这篇文章里,我只谈那些适合公开讨论的部分。

图一:2007年熙熙攘攘的 Medica 现场

图二:我拍摄于2025 Medica 第一天上午10:30(往年人最多的时间段)

图三:我坐在 9 号馆二楼靠窗的位置喝咖啡,看着下面的位置,过去那些十几年不变的老展位、老装修、老邻居,这次几乎全都消失。那一刻还是挺唏嘘的。(图中左下角如此黄金的位置被做成会展方的论坛,懂的都懂)

1

人为什么少了?

表面现象背后有结构性的真相

走进展馆,很多朋友第一句话就是:“怎么比往年冷清这么多?”

这个感受不是错觉,是有数字支撑的。

疫情前的 2018 、2019 年,Medica 的官方参观人数基本稳定在 12 万;疫情后恢复期一路下降,2021年更是跌至历史新低 4.6 万。而后 22-24 年一直维持在 8 万人出头

但真正值得关注的,并非“人少了”,而是“参展商并没有随之减少”。

疫情后的第一年,中国展商经历了一次明显的“报复性增长”。那段时间国内企业压抑了几年,有实力的、没实力的,只要能出得去,都愿意趁机走一趟。2023 年官方数据超过 1400 家,但算上共用展台的团队,真实数字应该还要再高 20%~30%。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结构性变化:

观众变少了,展商却变多了。

如果我们把 8 万人简单拆分,扣除展商自己派出的人员,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参观者在整体人数中的占比,比往年低得多。

换句话说:今年“看上去人很少”,不是错觉,是冰冷的事实。

此外,今年还有几个容易被忽略但非常关键的因素。比如,很多人只待一天,甚至半天;全球经济不太景气,大家能省一点是一点,酒店也不便宜;申根签证难度大幅提高,很多“全球飞人”都只能拿到一次性的短签;加上俄罗斯买家消失不见,这些加在一起,整体的“体感人数”下降非常明显。

不过,这些还不是最核心的。

真正核心的原因,是“链主企业”的集体缺席。

这个逻辑其实非常容易理解:当一个产业最头部、最关键的企业选择不参展时,围绕它的一整个生态——供应商、配套、渠道、合作伙伴、解决方案公司——都会被动或主动跟着不来。

链主不来,整个价值链就不来了。这也是为什么人变少的速度会超过展商数量变化本身的原因。

这一趋势并非今年才出现,而是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整个欧美公司的市场费用开始收紧。到了 2011-2013 年欧债危机最严重的那几年,一批又一批的 MNC 为了节省市场费用开始退出参展行列,而后每一年都会有少数几家持续离场。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个结构性变化,让“头部企业不来”的趋势更清晰。

另外一个现实是,某些有竞争展会近年来增长势头非常快,并且在某些领域定位更明确、参与者更聚焦、展会体验更新,吸引了不少原本 Medica 的固定客群。这一点,行业里很多人都心知肚明。

多重因素叠加,造就了今年 Medica 展会 “寒气逼人” 的整体局面。

2

中国企业在变

但分化也比以往更明显了


从展位布局来看,今年中国企业参展数量并不比往年少,部分展馆依旧很热闹。不同的是,以往扎堆 17 号馆的格局被打破,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向主流馆外溢,展位面积、装修与品牌格调均有显著提升 —— 这背后,是中国医械企业出海进阶的直观体现。

然而,从整体调性来看,中国展区距离欧洲各地政府组团的那种高级感,还有着相当的差距。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认知体系、品牌体系、展示体系的差距。

与此同时,大量首次出海的小公司,选择几家公司合用一个展台,抱着试水与学习的心态来。这类现象非常普遍,也是一种典型的出海阶段性行为。

其中,更值得关注的是参展心态的明显分化:

  • 有些企业每天晒九宫格,晒人流量,更多是“给别人看”的;
  • 有些企业来看看趋势、看看竞争对手、摸摸行情;
  • 有些企业提前一两个月就开始约会议、准备素材、设计议题,展会期间完全不靠“自然量”,只做高密度的深度会谈。

第三类企业往往收获最大,但属于凤毛麟角。

3

为什么获新客户变得更难?

问题并非出在展会

今年很多朋友都跟我说:“感觉新客户真的找不到了。”

这并不是展会出了问题,而是行业本身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过去十几年里,终端医院的集中化、渠道之间的并购,让采购方的集中度比以往高得多。渠道一旦被整合,供应商数量必然减少。一些优质渠道被收购后,会带着自己原来的供应商体系进入大集团,自然不会来展会上“乱逛”。

再加上社交媒体、短视频、各种垂直平台,信息越来越透明,经销商自己很容易就能找到供应商。不再像过去需要靠展会“开眼界”。

在这样的环境下,用“接待了多少新客户”来核算展会 ROI,必然比过去差得多。


但换一套评估框架:

  • 你见到了多少真正重要的人?
  • 推进了哪些关键议题?
  • 是否拿到一手情报?
  • 对你的产品线、渠道策略有什么启发?
  • 是否锁定了几个关键的潜在合作伙伴?

结论会完全不同

展会的价值逻辑,正在从“广”变成“深”。但不少企业还停留在“广”的指标体系里,形成明显的认知落差。

4

展会不是没价值,而是价值的呈现方式变了

“既然人这么少,还值得来吗?”

我自己的看法很明确:

对一部分企业而言,非常值得。对另一部分企业,很可能是在资源浪费。

决定因素不在展位大小、人流量多少,而在于你的出海策略处于什么阶段:

  • 提前的精准筹备是否到位?
  • 你在这里见的是谁?
  • 你是否在通过展会验证国际化战略的可行性?
  • 你是否在做深度会议?
  • 你是否能从这里拿到真正关键的市场信息?

我们这次虽然没有自己的展位,但三天内见的人密度都非常高,也拿到了很多对目前手上项目非常关键的输入。

细节能看出国际化的长路

我不做主观评价,仅分享几个观察到的细节:

  • 展位上吃盒饭
  • 展区调性与国际品牌差距明显
  • 展示方式和品牌定位脱节
  • 语言体系不统一
  • 接照搬国内展会的运营模式到欧洲
  • 展位人员无法准确传达产品定位

这些都不是大问题,但在国际客户眼里,却是他们判断一个合作伙伴非常敏感的信号。

5

人潮退去之后,真正做国际化的企业会更容易被看到

Medica 的本质没有变,它仍然是全球医疗器械产业最重要的平台之一。变的是行业的结构,是供应链的组织方式,是渠道的链接方式,是企业出海的节奏。

当展馆不再拥挤时,我们反而更清晰看到:哪些企业真的在做事,哪些企业在阶段性试水,哪些企业需要调整打法,哪些企业已经具备了国际化的真正能力。

在未来的几年里,展会仍然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平台,但它的价值一定会越来越“深”,而不是越来越“广”。

至于具体怎么做、什么阶段来、用什么方式来、来一次应该达到什么效果,这些东西不能在公开文章里讲太细,也正是未来几年真正懂国际化的企业之间的分水岭。

来源:WExAct威艾克咨询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