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因检测行业整体面临压力的当下,联川生物冲刺北交所的动作格外受关注。这家以科研技术服务为核心的企业,2024年交出了营收3.67亿元、同比增长27.97%的成绩单。但光鲜的业绩背后,三个关键问题却始终萦绕在市场心 ...
|
在基因检测行业整体面临压力的当下,联川生物冲刺北交所的动作格外受关注。这家以科研技术服务为核心的企业,2024年交出了营收3.67亿元、同比增长27.97%的成绩单。但光鲜的业绩背后,三个关键问题却始终萦绕在市场心头,这或许比短期增长更能决定其长远走向。 一问研发:为何唯独研发人员薪酬“掉队”? 联川生物在招股书中多次强调,基因行业属于多学科交叉领域,对研发人员的学历背景和专业素养要求极高,甚至将技术实力视为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但从实际数据来看,研发团队的待遇与公司的重视程度似乎不太匹配。 2022年至2024年,公司各岗位薪酬大多呈上涨趋势:销售人员人均年薪从28.08万元增至33.84万元,涨幅超20%;行政管理人员从28.7万元微增至29.3万元,保持稳定增长;生产人员从15.6万元提升至19.03万元,三年涨了近3.4万元。唯独研发人员,人均年薪从27.79万元降至26万元,成为全公司唯一薪酬下滑的群体。 更值得注意的是,研发人员数量也在缩减。2022年末公司有61名研发人员,到2024年末仅剩52人,两年减少9人,而同期销售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数量均有明显增加。一边是“技术至上”的口号,一边是研发团队“减员降薪”的操作,难免让市场疑惑:在技术迭代迅速的基因行业,这样的研发投入力度,能否支撑起长期的技术优势? 即便公司提到“两年半发明专利从14项增至54项、增长286%”,但专利数量的增长,是否能完全抵消研发团队稳定性不足的影响?要知道,基因检测技术的突破往往依赖核心研发人员的持续投入,薪酬竞争力的下降,会不会导致关键人才流失?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答案。 二问供应链:七成采购依赖五家,核心供应商风险如何应对? 供应链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而联川生物的供应链结构,似乎存在一定的集中化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占比分别达到68.68%、77.70%、73.78%,也就是说,超过七成的采购集中在少数几家企业。更关键的是,其核心测序试剂的主要供应商因美纳(Illumina),已被我国商务部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年3月起更是被禁止向中国出口基因测序仪。 虽然联川生物在回复问询时表示,目前保有的因美纳高通量测序仪可正常运行,测序产能能满足业务需求,且已开始布局华大智造的测序平台,但现实挑战并未完全消除。一方面,报告期内因美纳测序试剂的采购占比一直较高,且这类试剂多依赖境外供应,若未来贸易政策调整、试剂价格上涨或供应中断,现有产能能否稳定衔接?另一方面,公司提到“逐步增加国产试剂采购比例”,但这一调整从 2025年才开始推进,此前为何未提前布局供应链多元化,以降低对单一境外供应商的依赖? 对于一家年营收超3亿元的企业来说,供应链过度集中本身就是潜在风险,而核心供应商被列入特殊清单,更让这种风险变得具体。如何建立更稳健的供应链体系,或许是联川生物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三问募资:3.66亿现金在手,为何还要募资补流? 翻阅联川生物的财务数据,其资金状况看起来颇为充裕。截至2024年末,公司账上货币资金有1.6亿元,加上2.06亿元的大额存单,合计持有3.66亿元现金类资产,这一规模几乎与2024年全年营收(3.67亿元)持平。 但就是在这样的资金储备下,公司计划通过北交所公开发行募资3亿元,其中5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按照公司自己的测算,2025年至2027年流动资金占用增加额仅为 5336.53万元,现有资金完全能够覆盖这一需求,那么募资补流的必要性究竟何在? 联川生物的募资规模并非首次调整。2022年冲刺科创板时,公司拟募资6.08亿元,此次改道北交所,募资规模直接缩减至3亿元,降幅超50%。其中“基因科技产品及服务平台扩产升级项目”的投资额,从当初的3.5亿元砍至2.04亿元,前后差异显著。这种大幅调整,难免让市场质疑:当初申报科创板时的投资规划,是否充分考虑了实际需求?如今的募资方案,又是否真的贴合公司当前的发展节奏? 此外,募投项目中1.74亿元用于购置设备,按照10年折旧年限、5%残值率计算,未来每年将新增折旧1459.62万元。这部分新增成本会对公司净利润产生怎样的影响?公司在披露中仅简单提及,未充分揭示相关风险,也让投资者对募资项目的盈利预期多了一份疑虑。 如果说营收增长是联川生物敲开资本市场大门亮眼的敲门砖,那三重待解之问,则更像是必须跨过的门槛。研发是科技企业的根,供应链是经营的脉,募资规划是发展的路。若“根”不稳、“脉”不畅、“路”不明,即便短期登陆资本市场,也难掩长期发展的隐忧。 来源:铨策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