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雪丹编辑|陈秋另镜(ID:DMS-012)作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标杆”,迈瑞医疗自2018年踏入A股市场起,就一直是资本市场紧盯的焦点。凭借在体外诊断、生命信息与支持、医学影像这三大领域的绝对优势,它一路高歌猛 ...
|
作者|雪丹 编辑|陈秋 另镜(ID:DMS-012) 作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标杆”,迈瑞医疗自2018年踏入A股市场起,就一直是资本市场紧盯的焦点。凭借在体外诊断、生命信息与支持、医学影像这三大领域的绝对优势,它一路高歌猛进,业绩稳健上扬,毛利率也常年居高不下,成为行业当之无愧的标杆。 巅峰时期,其市值一度飙升至5800亿元,“医械茅”的名号响彻资本市场。 但如今,这位“行业龙头”却交出了上市七年来的最差中报,业绩光环大幅褪色。这背后,绕不开集采带来的行业冲击波,近几年医药与医疗器械行业受集采影响持续承压,即便强如迈瑞医疗,也没能躲过业绩增速放缓的命运。 对于上半年的低迷表现,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在半年报业绩说明会中表示,在医保深化改革、医疗领域整顿等大背景下,去年的医疗设备更新项目打乱了设备正常的采购节奏,今年体外诊断又受到了多重政策因素的影响,使得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近两年出现了萎缩,这些都给公司的国内业绩带来了挑战。 就在业绩承压之际,迈瑞医疗传出了新动作。据彭博社报道,公司已正式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发售(IPO)的筹备工作,且选定华泰证券与摩根大通负责相关事宜; 回溯至今年7月,彭博社也曾披露迈瑞正推进香港二次上市计划,预计募资规模不低于10亿美元。不过,面对媒体对上市事宜的询问,迈瑞医疗仅回应“以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未进一步确认细节。 10月14日,迈瑞医疗披露了公司在港交所发行上市的计划。根据迈瑞医疗官网所展示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在回应投资者提问时强调,目前公司港股IPO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一边是上市以来的最差中报,一边是传得沸沸扬扬的赴港IPO计划,迈瑞医疗能否借这步棋破局,仍待时间验证。 迈瑞的深水区 国内卷价格,海外拼出路 作为医疗设备领域的“龙头选手”,迈瑞医疗近期交出了一份上市以来最刺眼的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营收、净利润、现金流全线暴跌,三大核心业务集体承压,这也是公司自2018年上市后,首次出现半年报业绩下滑。 从关键数据来看,迈瑞医疗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7.43亿元,同比降幅达18.45%;归母净利润50.69亿元,同比下滑幅度更深,直接下降32.9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更是腰斩,同比下降53.83%。 更令人担忧的是盈利能力的同步萎缩,公司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66.25%跌至61.67%,净利率也从36.90%下滑至31.25%,“赚钱能力”明显减弱。 业绩滑坡的核心症结,直指“拖后腿”的国内业务。尽管2024年12月起国内医疗设备月度招标数据有所回暖,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招标到收入确认”的周期被大幅拉长,导致2025年上半年国内业务实际反映的仍是2024年的收入情况。 再叠加去年下半年收入基数分布不均的影响,迈瑞医疗上半年国内业务同比暴跌超30%,其中仅国内市场整体营收就下滑33.38%,成为业绩下滑的“重灾区”。 具体到三大核心业务线,更是呈现“全面失守”的态势。 体外诊断业作为公司第一大营收来源,上半年实现营收64.24亿元,同比下降16.11%,销售毛利率为59.5%,较上一年同期下降4.37个百分点。国内市场方面,医保改革深化叠加竞争加剧,不仅试剂检测量下降,价格也出现明显松动。 作为迈瑞的“起家业务”,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近两年增速持续放缓,2024年已出现两位数下滑并被体外诊断业务反超。2025年上半年更是雪上加霜,营收54.79亿元同比暴跌31.59%,成为三大业务中降幅最大的板块,毛利率同步下降3.13个百分点至60.56%。 公司直言,医疗专项债发行规模连续两年下滑,导致医院新基建项目延期,再加上收入确认周期拉长,业务压力陡增。 医学影像业务上半年营收33.12亿元,同比下降22.51%,毛利率下滑2.71个百分点至65.07%。尽管报告期内影像设备招标已现复苏迹象,但受收入确认周期影响,上半年收入仍反映的是去年招标下滑的“滞后效应”,国内业务持续承压。 (截图来自2025年半年报) 对于毛利率和净利率的双降,迈瑞医疗在业绩说明会中也坦诚“价格压力是主因”:一方面,国内IVD试剂市场价格今年下降约20%;另一方面,竞争对手价格策略愈发激进,为保住市场份额,公司不得不调整相关设备出厂价,最终挤压了利润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并购战略累积的风险也开始显现。截至2025年6月30日,迈瑞医疗商誉规模已达115.06亿元,若未来收购标的业绩不达标,大规模商誉减值可能直接“吞噬”利润,成为悬在公司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国内业务全面低迷的背景下,海外市场成为唯一的“闪光点”。2025年上半年,迈瑞医疗境外营收83.32亿元,同比增长5.39%,国际业务占比首次攀升至约50%,撑起了公司营收的“半壁江山”。 其中,国际体外诊断业务实现双位数增长,化学发光产品线增速超20%;生命信息与支持、医学影像业务的国际收入占比更是分别达到67%、62%,海外市场的“压舱石”作用愈发凸显。 从“业绩优等生”到“首现滑坡”,迈瑞医疗正经历上市以来的最大挑战。如何缩短国内收入确认周期、缓解价格竞争压力,同时控制商誉风险,将成为公司能否扭转颓势的关键。 (截图来自2025年半年报) 从地板价到地狱价 迈瑞医疗卷不动了 迈瑞医疗国内业务的滑坡,远比想象中更“惨烈”——除了收入确认周期拉长,白热化的价格战正成为拖垮业绩的另一大核心推手,甚至让行业惊呼“卷到离谱”。 近两年国内IVD集采频次越来越密,产品价格逐渐透明化,为保住市场份额,医疗器械企业纷纷祭起“以价换量”的大旗。这场混战中,迈瑞医疗也未能幸免,直接导致营收和利润两头承压。这种压力并非个例,2025年上半年国内59家IVD上市公司里,38家营收下滑、40家净利润下降,更有超50%(30家)企业陷入亏损,行业寒冬已然显现。 即便迈瑞反复强调医疗设备月度招标数据在改善,但集采常态化下,产品价格暴跌的趋势根本挡不住。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的采购项目:在血细胞流水线二次招标中,迈瑞医疗的CAL7000型号设备,竟以940元的超低价中标。要知道,这款专业医疗检测设备两年前的成交价还高达10800元,相当于两年间价格直接“打一折”,降幅超91%。 类似的“低价抢单”案例还有不少。今年7月福建省九仙产业投资发展集团的采购项目中,迈瑞的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等设备,分别以3分、2分钱的极端低价中标。这样的报价甚至覆盖不了设备的运输和安装成本,直接引发行业对“恶性竞争”的广泛争议——看似保住了市场份额,实则不断压缩自身利润空间,更扰乱了行业定价秩序。 更尴尬的是,低价策略还藏着合规隐患。早在2024年6月,迈瑞医疗就因1元中标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项目,被指“价格分设置不符合相关要求”而遭遇废标,不仅没拿到订单,还折损了品牌口碑。 国内市场深陷价格战泥潭,迈瑞医疗只能将希望寄托于“两条腿走路”:一边盼着Q3国内市场能复苏,一边寄望国际市场提速。但从投资者的反应来看,这份期待显然没被买账——半年报公布后,迈瑞医疗股价持续震荡走弱,截至2025年10月24日,股价报221.55元/股,总市值2686亿元。 更刺眼的是股价的长期表现:2025年至今,迈瑞医疗跌幅已达11.87%,这更是公司连续第五年年线收阴。在大盘持续走强的背景下,迈瑞医疗的股价走势显得格外“格格不入”,也侧面反映出市场对其国内业务回暖、盈利修复的信心不足。 从“以价换量”保份额,到股价五连阴失信心,迈瑞医疗想要摆脱国内市场的困境,显然不能只靠“低价肉搏”。如何在竞争中守住利润底线,同时重新赢回投资者信任,恐怕是接下来更难迈过去的坎。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