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美国政府宣布自11月1日起对中国所有商品加征100%关税,中国则同步对美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10月14日生效)。次日,全球资本市场迅速做出反应——标普500指数下跌2.1%,纳斯达克指数重挫3.4%。在此背 ...
2025年10月10日,美国政府宣布自11月1日起对中国所有商品加征100%关税,中国则同步对美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10月14日生效)。次日,全球资本市场迅速做出反应——标普500指数下跌2.1%,纳斯达克指数重挫3.4%。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放宽对美投资限制,以换取美方“反台独”承诺,但双方分歧依旧。中美贸易战的升级,标志着这场持续数年的经济对抗已从单一关税摩擦,进入到制度化、长期化的阶段。 对于医疗器械行业而言,这一波动不只是关税上的数字游戏。作为一个高监管、高依赖进口的行业,其产业链正被卷入更复杂的政治经济格局:政策壁垒上升、供应链重构、成本结构波动,以及全球市场信心的再分配。思宇MedTech注意到,美国政府近期启动的“医疗器械进口安全调查”,以及制造业整体景气度下行,正在叠加成为行业新一轮系统性风险的前奏。 中美贸易战时间线回顾(截至2025年2月-10月12日)
中美之间的竞争,已从贸易关税的表层,转向对技术、供应链、医疗安全等战略领域的全面博弈。 一、从“关税”到“安全审查”的升级,医疗器械成为“国家安全”的一环。2025年9月,美国商务部正式启动针对医疗器械进口的动态调查,调查理由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卫生供应链稳定”。据 Reuters 报道,该调查覆盖范围包括影像设备、植入类器械、诊断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
业内普遍认为,特朗普政府在“国家安全 + 关税”框架下新增的施压工具,旨在通过行政审查手段,为下一阶段更具针对性的关税政策或进口限制预设路径。 医疗器械属于高准入、低利润行业。任何政策波动,都可能直接影响产品价格、医院采购节奏及患者治疗成本。这种“非关税壁垒”的强化,使得全球医疗供应体系面临更高的不确定性。对美国而言,这是以安全名义重新定义进口依赖;对中国及其他制造国而言,则意味着技术、质量认证和原产地证明的监管压力全面上升。 二、行业表现:美国资本信心回落,医疗器械成为高风险板块贸易战的第二重影响显现在资本市场。
医疗器械企业的股票波动,也反映了行业的结构性焦虑。由于该行业投资周期长、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慢,在宏观政策和资本收紧的环境下,资金的短期流出更为明显。 三、供应链与制造端:隐性成本与结构性收缩医疗器械产业链的核心问题从来不是“能否制造”,而是“能否稳定制造”。 同时,美国内部的制造成本与监管成本正在叠加:
对全球供应链而言,这意味着“稳定性溢价”正在被重新定价。曾经的低成本制造模式正在让位于“多产地、低效率”的新格局——在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压力下,效率让位于安全,成本让位于控制。 四、思宇观察:高壁垒行业的“结构性重估” 医疗器械行业的高监管属性,使其长期被视为“稳健”与“防御性”板块。 过去十年,中美分别构成了全球医疗科技产业的“双中心”:
而当关税与审查壁垒叠加,企业开始重新思考这种单向依赖的模式。 思宇MedTech观察到,在过去半年中:
这种“多极化供应链”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制造效率下降,但系统韧性上升。 未来数月,若美国在调查基础上推出进一步的医疗器械进口限制,则不仅影响跨国公司,也将波及中美之间广泛的原材料与OEM合作网络。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本土化趋势可能因此加速,但同时也需要正视另一面:在技术壁垒不断提高、国际合规审查趋严的情况下,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将更少。 对于中国而言,这一变化意味着两条路径将同时展开:
自2018年7月6日以来,贸易战已进入第8年,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已经不再只是关税的受害者,而成为新的战略坐标。 未来的行业格局,可能呈现以下趋势:
从宏观看,贸易战重塑了全球医疗器械的价值逻辑; 从微观看,它也推动了企业治理与供应链体系的“第二次现代化”——医疗器械企业不再仅仅是研发和制造者,还要成为政策与风险的管理者,在高不确定性中保持连续创新与稳定供给的能力。 技多不压身,器械行业加油! 来源:思宇Med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