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女士连续体检10年无异常,却突然被确诊癌症晚期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大量讨论。该女士在新闻中特意提到,她一直很关注体检中对「癌胚抗原定量」的验血筛查,但这10年的体检报告中,她的「癌胚抗原定量」检测 ...
近日,一女士连续体检10年无异常,却突然被确诊癌症晚期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大量讨论。 该女士在新闻中特意提到,她一直很关注体检中对「癌胚抗原定量」的验血筛查,但这10年的体检报告中,她的「癌胚抗原定量」检测结果一直都在正常范围内。 癌胚抗原 CEA,是一种存在于粘膜细胞中的糖蛋白,常常与其他项目(如甲胎蛋白 AFP、糖类抗原125 CA125、糖类抗原153 CA153、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等)捆绑,组成一项宣称“能筛查出癌症的”体检项目:癌症/肿瘤标志物筛查。 为啥打着「筛查癌症」的旗号,却没查出癌症?「肿瘤标志物」筛查真的有用吗?到底要怎么查才靠谱? 关于肿瘤标志物 什么是肿瘤标志物?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行业标准《常用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和质量管理》,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 TM)被定义为: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所产生的或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异常产生和(或)升高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 具体而言,肿瘤标志物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同工酶)、多胺及癌基因产物等,存在于患者的血液、体液、细胞或组织中,可用生物化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测定,对肿瘤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复发监测以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肿瘤标志物正常能排除癌症吗? 从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肿瘤标志物的临床作用一般不包含「肿瘤筛查」。 事实上,每种肿瘤标志物能对应一种或几种肿瘤,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当体内存在肿瘤时,所对应的肿瘤标志物就可能出现异常的升高,并在报告单上用↑表示。 但值得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只是一项临床参考指标,很多肿瘤标志物在癌症早期的阳性率并不高,并不能全靠肿标来发现早期癌症。而且临床中很多确诊的癌症患者,肿瘤标志物可能仍然处于正常范围。 即使是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也不能说明患癌,只能用于癌症的辅助诊断。一些良性疾病和状态也有可能造成肿瘤标志物升高。比如:
所以很难单凭某项肿标升高就诊断是否患有癌症,更不能确定是哪一种癌症,还需要进一步检查。 卫健委明确不推荐 去年,国家卫健委连续发文明确:不推荐将生物标志物检测用于食管癌、胃癌、肺癌等癌症的筛查。 今年4月,中国抗癌协会(CACA)根据《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编写的《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中也同样强调:健康人没有癌症家族史、吸烟等危险因素,不需要频繁查肿瘤标志物。 所以,肿瘤标志物筛查到底有没有必要? 直接上结论:普通人没必要做「肿瘤标志物」筛查,目前它还不能有效筛查癌症,更多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监测。 肿瘤标志物的三大缺陷
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该具备这样的特性:只有癌症患者体内的指标会升高,而且指标升高就意味着一定患癌。然而,现实情况却与理想状态大相径庭。 假阳性率高:炎症、妊娠、药物,甚至一些补品(如灵芝孢子粉)都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指标异常。 假阴性率惊人:在早期癌症患者中,70%的CEA(肺癌标志物)和30%的AFP(肝癌标志物)可能处于正常水平。曾有一位32岁的肠癌患者,因肿瘤标志物正常而拒绝肠镜检查,最终确诊时癌症已发展至晚期。 灵敏度不及其他方式:在肺癌筛查中,低剂量CT可降低31%的死亡率,而肿瘤标志物检测仅能发现中晚期病例;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是结肠镜,其灵敏度超过95%,而粪便DNA检测的假阳性率仍高达15%。
肿瘤标志物的真正价值体现在疗效评估与复发监测方面。例如,化疗后CEA持续下降提示治疗有效;术后AFP升高可能预示肝癌复发。但当它被用作筛查工具时,可能连“及格线”都难以达到。 ·
一次肿瘤标志物检测费用数百元,而低剂量CT、结肠镜等“金标准”筛查成本更低,且能直接发现病灶。卫健委曾做过这样一笔账:用肿瘤标志物筛查1000人,可能发现2例癌症,但需要进一步检查80人;用低剂量CT筛查同批人,可发现5例癌症,仅需进一步检查30人。 · 肿瘤标志物筛查的必要性:四大核心应用场景
肿瘤标志物可缩小排查范围,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查。例如:CA125升高,结合盆腔超声,可辅助判断卵巢包块性质;CA19-9升高提示胰腺癌风险,需进一步通过增强CT或MRI确诊。
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标志物水平,可评估治疗效果并调整方案。例如:化疗后CEA下降提示结直肠癌治疗有效;术后AFP持续升高可能预示肝癌复发,需提前干预。研究显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定期监测CEA,复发发现时间可提前6-8个月。
对于已治愈的癌症患者,定期检测标志物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迹象。例如:乳腺癌患者术后监测CA153,若水平持续上升,需警惕骨转移;前列腺癌患者术后PSA升高可能提示生化复发,需及时治疗。中国抗癌协会推荐,癌症康复期患者每3-6个月检测一次相关标志物。 对于肿瘤标志物检查,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不能『神化』某一个单独的指标。单一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但不代表这个指标就完全没有意义。目前,不少研究表明,联用多个肿瘤标志物,可以显著提高检查的有效性。 除了与其他生物标志物联用,与其他检查方式联合,也是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重要方法。包括AFP、CA125在内的不少标志物,当它们与超声联合分析时,才具有筛查或诊断价值。 回看开头提到的卫健委文件中的表述,有专家学者分析道,卫健委不推荐的,是在无明确肿瘤相关症状、体征以及已知高危因素的群体中,无差别地将肿瘤标志物列入年度体检套餐,而并非全盘否定肿瘤标志物。 来源:检验医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