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2025年放射影像设备国产化率已从2019年的12%大幅提升至39%,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内企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医疗设备大规模集采政策的深化和国产化路径的清晰,各省市对医院采购 ...
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2025年放射影像设备国产化率已从2019年的12%大幅提升至39%,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内企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医疗设备大规模集采政策的深化和国产化路径的清晰,各省市对医院采购国产设备的比例要求不断提高。2025年以来,多地出台政策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在采购大型医用设备时优先选择国产产品,部分省份甚至明确规定国产设备参与率不低于50%。 这一政策风向的转变正深刻影响着医疗设备行业的竞争格局,也为国内龙头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01 政策风向转变,国产设备采购比例刚性提升 近年来,中国医疗设备集采政策不断深化,从试点走向全面推广。省级集采正在成为主流模式,各地对国产设备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 安徽作为率先实施省级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集采的省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品分层、医院分级、项目分包、价采合一”机制。 新规要求公立医疗机构使用非财政资金采购的乙类设备(如CT、MRI、DSA等)全部纳入集采,并需于2025年3月31日前完成采购申报。 广西也从2025年3月1日起明确,政府及国企所属医疗机构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乙类设备或单价超1000万元的医用设备,统一由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施带量采购。 更为重要的是,进口设备采购需经行业主管部门论证并报市级以上财政部门审批,严控非必要进口采购。这一政策明显倾向于国产设备,为国内厂商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02 放射影像设备国产化率大幅提升,已达39% 在政策推动下,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明显加速。最新招投标数据显示,放射影像设备国产化率已由2019年的12%快速提升至2025年1-7月的39%,增长了超过三倍。 这种增长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国产设备技术进步以及医院采购意愿的提升。2024年3月7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 各省市也纷纷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如江苏省提出到2027年医疗装备投资较2023年增长30%左右,并计划更新24万台(套)医疗装备;浙江省提出增长30%以上;山东省提出增长28%以上。 这些政策为医疗设备国产替代提供了强劲动力,推动了国产设备市场份额的显著提升。2025年上半年医疗设备招采总规模达838亿元,同比增长64%。 03 医疗设备集采降幅明显,单台设备最高降幅达50% 集采模式下,医疗设备价格出现了明显下降。从安徽经验来看,2020-2021年安徽通过集采累计节约资金超4.5亿元,单台设备降幅普遍达30%-50%。 具体来看,在安徽首批集采中,1.5T MRI单价从1200万元降至750万元,64排CT从650万元压至380万元。价格竞争激烈,倒逼企业优化供应链,中小厂商因利润挤压加速出清,行业集中度向头部企业倾斜。 国产设备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优势。以海南2025年超声设备集采为例:200套设备预算1.9亿元,最终国产占比超90%。外资品牌中仅中标13套,且单价较国产同类产品高30%-50%。 这种价格优势使得国产设备在基层医疗市场更具竞争力。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基层设备升级,国产厂商凭借性价比优势(基层市场占比超70%)快速抢占份额。 04 联影医疗:国产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绝对龙头 在国产医疗设备厂商中,联影医疗(688271)表现尤为突出。公司是中国高端医学影像及放射治疗设备龙头企业,产品覆盖CT、MR、PET/CT、XR、RT等全产业链。 按2024年度国内新增市场金额口径统计,公司是中国市场主要的医学影像及放射治疗设备厂商,2024年度中国影像产品(不含超声和DSA)综合新增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在CT设备方面,联影医疗以全线优势稳居市占率首位,并在细分层级形成梯度布局,2024年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在MR设备方面,公司整体份额跃居行业次席,3.0T以上超高场设备登顶细分市场。 联影医疗高度重视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投入达22.6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1.95%,同比提升5.14个百分点。公司累计专利申请超8,900项,支撑长期技术领先。 2024年,联影医疗实现营业收入103亿元,归母净利润达12.62亿元。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78亿元,同比上涨5.42%;归母扣非净利润3.79亿元,同比上涨26.09%,增长动能强劲。 05 奕瑞科技:X线核心部件龙头,深度绑定整机厂商 除了整机厂商外,核心部件供应商也在国产化浪潮中受益匪浅。奕瑞科技(688301)是X线影像设备核心部件国产龙头,以数字化X线探测器起家,业务逐步拓展至其他核心部件及综合解决方案。 公司是全球数字化X射线探测器龙头厂商,布局CT球管上游材料,适配联影、东软等整机厂。公司产品已被上海联影、万东医疗、普爱医疗、蓝韵影像、东软医疗等国内主要医疗影像厂商采用。 奕瑞科技是全球少数几家同时掌握非晶硅、IGZO、柔性和CMOS传感器技术并具备量产能力的X线探测器公司之一。公司推出了丰富的产品矩阵满足下游医疗、齿科、工业等领域的广泛需求,产品远销美国、欧洲等全球80+国家和地区。 公司在CT球管领域也有布局,自主研发液态金属轴承及靶盘制备技术,推出8MHU高热容量球管Draco32406,适配联影、东软等整机厂;全影像链技术覆盖(探测器+高压发生器+球管)。 2023年,奕瑞科技实现营收18.64亿元,毛利率57.84%。虽然2024年受下游需求波动影响预计销售承压,但随着2025年医疗设备采购加速,公司探测器业务有望重返高速增长轨道。 06 万东医疗:X线设备国产化代表,加速高端市场布局 万东医疗(600055)始于1955年,从事影像类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生产,及影像诊断服务,1997年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是医用诊断X线机生产企业中的首家上市企业。 2021年,万东医疗加入美的集团,成为其布局医疗领域的重点企业。公司产品涵盖MRI、CT、DR、RF、DSA、乳腺机、超声诊断产品、移动式影像产品、移动体检车、远程医学影像服务以及影像云技术服务。 万东医疗是国内X射线类设备国产化代表,保有率逐步提升,政策驱动下加速高端产品布局。公司在DR设备领域拥有较强的技术实力,2024年三季度全国DR采购数量和金额均排名第一。 在CT领域,万东医疗近年来重点发力,在64排以下CT市场份额已从2年前的第十跃居至第五。2024年,公司推出了面向智慧128云CT,搭载了64排Ultra5宽体探测器、等效21M大热容量液态金属轴承球管、全流程人工智能平台。 在MR领域,公司近几年已将重点从永磁转向超导,并在1.5T磁共振领域持续提高市场份额。2024年又推出了第二代无液氦MR,通过AI赋能扫描流程可降低扫描噪声、图像去噪等,助力医生高效便捷的操作。 07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提供支撑,核心部件突破不断 医疗设备的发展离不开半导体产业的支持。近年来,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也在加速推进,为医疗设备提供了核心部件支撑。 2025年一季度,A股半导体设备行业的22只成份股合计实现营收190.97亿元,相比2024年一季度的143.61亿元增长32.98%;实现归母净利润27.68亿元,相比2024年一季度的21.49亿元增长28.8%。 在已披露2025年中期业绩预告的7家半导体设备公司中,除了京仪设备中期业绩不确定外,余下的6家公司有4家预期实现业绩同比增长。其中,金海通、长川科技、中微公司、屹唐股份的中期业绩预增幅度分别达到111.71%、95.46%、41.28%、37.09%。 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高端新品持续突破,量产规模不断增加。以中微公司为例,其研发新产品的速度显著加快,过去通常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开发一款新设备,现在只需两年或更短。 2025年上半年,中微公司刻蚀设备收入增长约40.12%,达到37.81亿元;LPCVD薄膜设备收入增长约608.19%,达1.99亿元。公司针对先进逻辑和存储器件制造中关键刻蚀工艺的高端产品新增付运量显著提升。 08 设备入资产账目操作指南,规范管理避免风险 随着医院采购国产设备比例提升,规范设备入资产账目操作也变得尤为重要。根据相关规定,办理仪器设备及无形资产入资产账目手续时需要提供多项资料。 对于仪器设备入固定资产账目,需要提供采购合同或协议书、现场安装照片(仪器和保管人合影)、铭牌(含名称、规格型号等信息)、仪器申报表、验收单和发票(国产部分)、自购申报表(自购仪器提供)、资产登记凭证等资料。 进口设备则需要提供更多资料,包括委托进口代理协议、报关单、免税表和验收单等相关信息。这些要求的严格实施,有助于规范设备采购流程,确保国产设备采购政策的落实。 固定资产入库流程包括新增设备登记入账、附件登记、资产信息补填、电子签章等环节。在登记时,页面中带“*”的资产属性是必填项,数据输入完整后需要点击“提交审核”,上级部门方可审核。 09 财报影响深远,厂商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国产设备采购比例提升对医疗设备厂商的财报影响深远。随着规模扩大和技术成熟,国内龙头企业的盈利能力正在持续改善。 以联影医疗为例,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3亿元,归母净利润达12.62亿元。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78亿元,同比上涨5.42%;归母扣非净利润3.79亿元,同比上涨26.09%,增长动能强劲。 海外市场拓展也为国内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2024年,联影医疗实现海外业务营业收入22.66亿元,同比增长35.07%,占总体营业收入22.00%的历史新高。公司产品已进入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耶鲁大学等顶尖临床与科研机构。 鱼跃医疗2025年上半年也实现了营业收入46.59亿元,同比增长8.16%,归母净利润12.03亿元,同比增长7.37%。公司深度布局“AI+医疗”产业生态,聚焦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以“硬件+AI+生态”加速打通医疗与家庭边界。 半导体设备企业的业绩表现同样亮眼。长川科技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同比增长41.8%,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8.73%;盛美上海总营收同比增长35.8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6.99%。 10 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高端化与智能化成关键 尽管国产设备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优势,但高端领域(如3.0T MRI、256排CT)仍依赖进口。2025年集采政策或向高端设备延伸,倒逼本土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 智能化、数字化设备需求正在崛起。随着AI影像、远程诊疗技术普及,具备智能化功能的设备将成为集采新标的。本土企业需加快技术融合,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外资品牌策略也在调整,本土化与高端化并行。面对集采压力,外资企业加速本土化生产,并转向高端细分市场(如7T MRI、PET-MR)。某外资品牌医疗宣布扩大中国研发投入,计划推出专供基层市场的经济型CT机型,试图在政策夹缝中开辟新赛道。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未来需要继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高端产品布局,同时加强智能化、数字化技术融合,提升产品竞争力。基层市场与西部地区成为政策倾斜重点,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 医疗设备国产化替代浪潮已经到来,政策强力引导下,国产设备厂商迎来了黄金发展期。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产品迭代加快,国内龙头企业有望在高端市场实现突破,改变长期被外资垄断的局面。 未来五年将是中国医疗设备产业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在国家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拉动和技术进步推动下,中国医疗设备产业将迎来量质齐升的新阶段,在全球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来源:医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