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News Today今年的裁员潮在生物医药行业持续升温,早已超出过去所谓的“2024年高峰”。今年上半年,已有 130 家生物科技与制药企业裁员,受影响员工达 13,470 人,同比增长 31%。这还不包括合同研发、制造、医疗 ...
导语 News Today 今年的裁员潮在生物医药行业持续升温,早已超出过去所谓的“2024年高峰”。 今年上半年,已有 130 家生物科技与制药企业裁员,受影响员工达 13,470 人,同比增长 31%。这还不包括合同研发、制造、医疗器械等相关领域,虽只是行业一角,却足以让人感受到裁员潮的严峻。盘点 | 2025年上半年生物制药行业裁员TOP5 步入2025下半年,形势愈演愈烈。 01.巨头裁员:优化与战略调整并行 从“家大业大”默沙东到 Moderna,再到 Genentech,裁员消息此起彼伏。尤其是默沙东,7月底宣布将在未来几年裁减约 6,000 名员工,占全球总数的 8%,主要涉及行政、销售和研发岗位,并将通过岗位重配和转岗培训,优化全球制造网络,把更多资源投入核心管线和战略增长业务。这轮“多年度优化计划”标志着其为应对 Keytruda 专利到期、应对未来 biosimilars冲击所做出的成本紧缩行动。默沙东全球裁员6000人! 与此同时,CSL 同样宣布将裁减高达 15% 的员工,并关闭 22 家美国血浆中心,以简化运营、聚焦核心药物及增长项目,预计每年可节省 5–5.5 亿美元;而位于旧金山的 Genentech 又在 7 月和即将到来的 9 月启动新一波裁员,总裁撤岗位超过 200 个,而过去 18 个月内,该公司已累计裁掉 700 多个职位。 02.中小型biotech:融资与试验失败双重承压 更令人揪心的是,许多深具潜力的中小型 biotech 公司也因融资枯竭、药物试验失败而陷入困境。比如,Sarepta 在其 DMD 基因疗法 ELEVIDYS 出现与患者安全相关的不幸事件后,被迫裁员约 500 人,占总人数的 36%,并计划通过结构调整在 2026 年前节约约 4 亿美元成本。Jasper Therapeutics 因药物批次问题导致临床数据作废,也裁掉近半数员工,以保证有限资金能够集中投入核心项目。 根源不外乎:专利悬崖临近、失败的后期临床试验、融资枯竭、运营结构重整等多重因素叠加,同时监管趋严、公共健康项目资金终止、审批更谨慎,使企业的“重组成本”与“维持试验”的难度持续升高。 从观察角度看,制药业裁员往往源于“pipeline 优先级调整”与运营效率优化;而生物科技公司则更加脆弱,受融资短缺和 IPO 冷淡市场影响尤甚。即便项目有潜力,一旦资金中断,监管路径不明,仍可能被迫砍掉。高级临床项目一旦未达关键终点,裁员几乎不可避免,这既是财务调整,也是研发战略的重新洗牌。 这背后,是一轮又一轮的“结构优化”。Moderna 今年 7 月宣布裁撤约 800 人,目标是削减 10% 人力,应对 COVID-19 疫苗需求锐减、RSV 疫苗销售疲软,加上更多公共健康审批趋严与项目资金终止,逼迫其砍人保稳。 不只产业前沿在裁员,整个行业“热度”也在被大幅消弱。Fierce Biotech 报告显示,截至 7 月底,共有 155 家公司已裁员或预计将裁员,涉及员工总数超2万人。 03.创新与生存的两难 当前生物医药领域正面临艰难抉择:一边是不断延后、失败的临床试验或专利到期带来的收入压力,另一边是投资者信心退潮、融资渠道愈发狭窄。企业既要追逐创新,又必须谨慎管控成本,裁员不再只是“大厂”行为,中小 biotech 也不得不“压缩呼吸”,集中精力维护核心项目。 如果资金回暖、监管明确、审批效率提升,行业或能暂时缓解阵痛。但目前看来,除非资本市场回温或新的临床成功注入信心,否则这场结构性调整恐怕还会持续多年——毕竟,Pipeline 的优先级与现金流的存续,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来源:药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