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低调的老牌药企丽珠医药开始爆发了。在频繁引进新药管线和完成研发体系改革后,丽珠医药产品进展明显加速,新一轮创新转型成果显著,包括创新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JP-1366 国内上市申请获药监局受理、I ...
一向低调的老牌药企丽珠医药开始爆发了。 在频繁引进新药管线和完成研发体系改革后,丽珠医药产品进展明显加速,新一轮创新转型成果显著,包括创新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JP-1366 国内上市申请获药监局受理、IL-17A/F 单抗 LZM012/XKH004 即将报上市、全球潜在 FIC 的 siRNA 痛风新药 YJH-012 获批临床…… 从「闷声发财」到「高调亮剑」,丽珠医药不藏了! 「钞能力」转型路 传统药企都走在了创新转型的路上,丽珠医药也不例外。 正如丽珠医药在 2024 年财报中表示,「集采的持续推进促使相关医药企业更加注重成本控制,部分企业可能借此契机调整发展战略,加速向创新药转型。」 丽珠医药的经营业务涵盖制剂产品、原料药和中间体、诊断试剂及设备,其中制剂产品围绕消化道、辅助生殖、精神神经等治疗领域。 得益于多元业务齐头并进,丽珠医药整体业绩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归母净利润从 2021 年的 17.76 亿元 有了坚实的基础,丽珠医药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该公司通过实施「自主研发+BD 双轮驱动」战略, 以「创新药物+高壁垒复杂制剂」为核心抓手,聚焦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不断扩大优势领域产品线并开拓新的可及性领域。 为了打造丰富管线矩阵,丽珠医药持续发力 BD,在 2023 年引进了3 款药物,包括消化道领域创新药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心血管领域创新药凝血酶抑制剂、PDE4 抑制剂,并在 2024 年加快步伐,引进了 5 个项目,包括代谢领域小核酸创新药、新型重组蛋白流感疫苗等。 丽珠医药近些年的 BD 项目 来源:Insight 数据库整理 可见,丽珠医药 BD 方向主要是围绕公司重点领域布局,包括消化道、精神神经、代谢、抗感染等领域,同时兼顾短期与中长期项目,重点关注与现有管线契合度高或能够形成优势互补的项目,以推动公司实现产品迭代及创新技术平台的建设。 除了 BD,丽珠医药还有望像中国生物制药一样发起国内并购,以此来囊获优质管线。 毕竟,丽珠医药拥有充沛的现金流,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公司账上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达 109 亿元,而且公司管线中 PROTAC、siRNA 等创新产品基本上都是引进的,比如它在 2020 年 8 月与中科院上海研究所达成了蛋白降解技术的合作。 由此可以展望,如果丽珠医药发起并购,那些有合作基础的鑫康合生物、佑嘉生物,有望成为并购标的。其中,丽珠医药在 2024 年 12 月宣布,就佑嘉生物自主研发的一款代谢领域 siRNA 疗法 YJH-012(即 LZHN2408)达成独家授权转让合作。今年 6 月,这款产品启动了痛风 I 期临床。 创新药研发不再「低调」 经过多年布局,丽珠医药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管线储备,覆盖多个疾病领域。持续的研发投入,让丽珠医药创新研发成果加速落地。Insight 数据库显示,丽珠医药已经有 4 款新药在国内上市,包括重组新冠病毒融合蛋白二价疫苗、V-01 、艾普拉唑和重组干扰素 γ,另外 Zastaprazan(P-CAB)也已申报上市, LZM012(IL17A 单抗)正在国内开展 III 期临床。 来源:Insight 数据库(仅统计丽珠医药集团在研的积极新药) 目前,丽珠医药已有 10 多款 1 类创新药管线在研。
丽珠医药的创新管线布局,展现出聚焦特定疾病领域、避开过度竞争红海的差异化思维。它没有盲目扎堆于最热门的肿瘤免疫领域,而是深度耕耘其传统优势领域并拓展邻近高需求赛道。 另外,在技术端,丽珠医药搭建小核酸、重组蛋白疫苗等前沿平台,其中小核酸技术平台以痛风项目为先导,同步构建研发体系并已启动生产线建设,而 IL-17A/F 单抗则通过双靶点设计提升疗效,形成技术代际优势;在靶点选择上,丽珠医药积极布局新颖、独特、具有 FIC 潜力靶点,显著避开了拥挤的成熟靶点。 这种战略组合使丽珠医药能够在多个维度构建竞争壁垒,其管线不仅项目丰富,更具备显著的技术特色和临床价值潜力。 创新转型加速 从 BD 方向和研发策略可以看出,丽珠医药拥有一套成熟的研发体系,并且在研发效率的提升下,公司近年来在研产品进展明显加速,新一轮创新转型迎来收获期。 这主要得益于丽珠医药通过三大关键举措提升研发效率:一是清晰研发布局战略,通过 BD+自研方式,加速围绕消化、精神强领域和慢病创新药领域的布局;二是完善研发管理架构和模式,成立集团研发总部,实施在研项目分级分类管理,统筹临床、医学、注册等各种资源,保证重点在研项目高效、高质量推进;三是强化在研的「立项-评估-调整」管理体现,保证在研项目聚焦研发战略、动态调整资源投入。 实际上,丽珠医药走到这一步并不容易,曾经历很多挫折和弯路。过去,丽珠医药获批上市的主要产品为复杂制剂,这是其擅长的领域,也是其发家致富的生意经。 但与此同时,丽珠医药的创新转型充满了坎坷与不易,由于新药研发困难叠加市场变化太大,该公司之前终止了不少产品开发,包括 PD-1 单抗、抗 TNF-α单抗等。正是基于对新药研发高风险性和自身能力边界的深刻认识,丽珠医药近年来将 License-in 作为构建符合公司研发体系的梯度化研发矩阵的主要策略。 毕竟,相较于从零开始的自主研发,BD 模式通常具有相对研发投入较低、能快速获得成熟技术/产品以完成积累,并能有效弥补自身产品线短板和支撑业务发展的优势。 除了国内管线,丽珠医药还在探索海外授权计划。这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量。 实际上,丽珠医药过去一直在推进全球化进程,最近三年(2022-2024 年)实现海外收入分别为 15.65 亿元、15.71 亿元、17.24 亿元,占公司总收入比重为 12.39%、12.64%、14.59%,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丽珠医药之所以能在 2024 年实现海外收入同比增长 9.69%,一是由于公司不断深化原料药海外布局,使得原料药及中间体出口收入实现同比增长 7.93% 至 16.68 亿元,二是不断拓展制剂海外版图,尤其新兴市场开拓方面有所突破,助推制剂产品海外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65.98%。 例如,丽珠医药在去年 7 月与 Kalbe 控股附属公司携手在印度尼西亚设立合资公司开展生产业务,强化本土化生产布局,又在今年 5 月斥资 15.87 亿元收购越南上市公司 IMP,后者主要从事抗生素、心脑血管药物等。 丽珠医药表示,之所以收购越南 IMP 公司,主要基于三大战略考量:一是布局东南亚市场,当地医药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期,政策鼓励创新药引进,注册门槛较低且具备快速通道机制;二是整合生产能力,IMP 公司拥有越南最多的欧盟 GMP 标准生产线,可支撑后续产品技术转移;三是渠道协同,其在越南当地医院覆盖率高,OTC 终端网络完善,将为公司制剂出口提供现成通路,后续双方也将重点推进消化、辅助生殖等领域产品海外销售。 结语 丽珠医药用一记「重拳」打破了行业沉默,狠狠的亮了一把剑。随着潜在爆品展露锋芒,丽珠医药的创新药研发已不再「低调」。 传统药企的转型队伍中,丽珠医药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实现突围。 来源: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