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资本市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说道。一类资产,在没有确认景气上行时,往往是狗不理。然而一旦确认了景气度之后,会在短期内被资金疯狂追逐。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创新药,在几个BD大单宣告了行业的逻辑重 ...
今年中国资本市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说道。 一类资产,在没有确认景气上行时,往往是狗不理。然而一旦确认了景气度之后,会在短期内被资金疯狂追逐。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创新药,在几个BD大单宣告了行业的逻辑重塑后,整个板块几乎是在竖着涨。 这背后的逻辑很复杂,泛滥的流动性以及对确定性的追逐,造就了这种拧巴的现象。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如果能够把握到板块景气度的拐点,自然能够更有效率的获得超额收益。 这非常的理想化,几乎不可能实现,我们很难对全市场进行不停地扫描,但如果我们恰好对一些行业有持续跟踪,那抓住这些行业的景气反转,就有了可能。 在我跟踪的几个行业之中,医疗器械板块的景气确认,似乎正在越来越近。 春江水暖鸭先知,景气反转钱先到。这个曾几何时狗不理的板块,最近也迎来了资金的猛怼,医疗器械ETF最近几个月内,流通份额翻了一倍。 这背后到底正在发生一些什么?是值得絮叨的。 01.怎么净值还没到0.6? 医疗器械ETF七月下旬经历了一轮沿着5日线攀升的行情,但整体净值目前依然没到0.6。这背后是整个行业在过去几年间,经历了一轮完整的估值杀。 核心是三重冲击: 第二重冲击是高值耗材与设备的全国及地方集采。2021–2024年间,骨科、眼科、心血管等核心品类价格体系被迅速重塑,企业利润端承压。 第三重冲击来自DRG/DIP医保支付改革的全面推进。2024年下半年,全国范围快速推行,短期压缩了部分检测、IVD等非刚需项目的需求。 这种“三重压制”,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为股价和预期的双杀,资金选择绕道而行,相关龙头个股股价也跌跌不休。 医疗器械ETF从2021年的高点过来,也自然是走出了流畅的下跌。 投资中,最有魅力的部分就在于,事情正在起变化。 进入2025年,这三重冲击,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反转。 医疗反腐进入常态化阶段,医院诊疗量恢复到正常轨道;集采规则经过两三年实践,价格可预期,部分品类续采已完成;DRG改革的初期冲击被消化,参考先行省份的经验,行业适应度明显提升。更关键的是,2024年延迟落地的设备更新政策,在年底至2025年上半年集中释放,带动各地招采进入恢复周期,库存消化和采购重启同步进行。 与此同时,海外市场成为新的增长曲线。自2020年冠脉支架集采以来,不少企业就意识到国内增速放缓,把资源和产能向外转移。从低耗材到高端设备、再到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等科技类新品,出海布局正在提速。东南亚、欧洲、南美是主流目的地,高端技术类公司(如联影医疗、华大智造)通过License-out切入,综合类龙头(如迈瑞医疗)则凭借性价比和全品类供货拓展市场。 也正是这种内外两端的边际改善,使得板块的景气拐点越来越近。 02.我们可以期待什么? 对于医疗器械行业而言,不同维度看,存在着不同的驱动力。 当下来看,Q3或许是整个板块业绩的拐点。 从订单上看,24Q4起,医疗新基建+设备更新贷款双重刺激下,CT、MR、内镜等大额标的招标量已环比转正;但设备从“中标”到“确认收入”平均滞后2-3个季度。 以联影、迈瑞、开立为代表的公司,24Q4-25Q2的中标金额创近6个季度新高,这些都意味着大量订单将在Q3首次进入报表。 家用器械龙头在过去两年的库存高峰已基本出清,高值耗材部分赛道(电生理、心血管介入)手术量快速回升,叠加去年低基数,Q3或有望出现业绩拐点。 行业的技术创新,同样已经成为行业复苏的催化剂,光子计数CT、PFA脉冲消融导管等新产品排队上市,借助医保单列收费和“创新除外支付”政策,医院有引进动力、企业有提价空间。 对于出海型公司,这一阶段也是新产能爬坡和海外市场放量的承接期,报表兑现的确定性较强。并购方面,像迈瑞收购惠泰这类整合项目在短期内会带来渠道协同和并表收益,直接强化当期增长。 而去年行业整体在反腐大环境下的低基数,更为今年的恢复增长提供了确定性。 从长期来看,海外市场才是中国医疗器械的星辰大海。如果说Q3的业绩拐点是“把失去的拿回来”,那么出海就是把“天花板再抬高一层”。 过去三十年,中国器械公司靠“进口替代”长大;未来十年,它们能否长大成“全球龙头”,取决于同一张报表里新增的“海外收入”栏。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6000亿美元,中国市场仅占1/5。影像、IVD、高耗材三大板块的海外可及市场是国内的3–8倍。国产龙头近年在拿证(CE、FDA)、建厂(巴西、休斯敦)、定价(海外价格高30–50%)等方面显著突破。 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正在从过去的OEM(贴牌代工)升级为OBM(自有品牌+本地化工厂)。同款支架国内集采价800元,欧洲能卖3000元;同款监护仪国内中标价6万元,拉美/中东售价9–10万元——毛利率高出10–20个百分点,这足以对冲国内集采的压价。 2025年是出海兑现的大年:迈瑞的印尼、巴西工厂,联影的休斯敦、马来西亚工厂,南微的泰国工厂都将在Q3–Q4进入量产爬坡;东南亚“一带一路”医疗新基建、欧洲老龄化更新需求、美国渠道补库存三股外需同时启动。多数龙头的海外收入占比有望从30%±5%提升到40%以上,直接带来每年10–15亿元的额外收入弹性。 从“赚中国的钱”到“赚世界的钱”,这或许是医疗器械板块未来五年最大的β。 总体而言,医疗器械板块是典型的明珠蒙尘,这种情况在资本市场并不常见,值得格外重视。 03.最后的话 真正支撑医疗器械板块估值体系的,是全球人口老龄化下的“长坡厚雪”属性。 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3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14亿,中国将在2032年步入“超级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率>21%)。日本经验显示,医疗器械在老龄化社会中往往跑赢大市——东证精密仪器指数自1995年以来涨幅接近900%,远超东证医药和大盘指数。 这是因为医疗器械的商业模式,天然具备厚壁垒、高用户黏性、螺旋式技术迭代和稳定的现金流结构,能在长周期中持续创造超额收益。 换句话说,当全球都在变老,医疗器械就是少数能同时赚到“结构性时间的钱”和“全球化空间的钱”的行业之一。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不仅要盯住单一公司的成长曲线,还可以通过行业ETF配置来锁定板块β: A股方向:永赢中证全指医疗器械ETF(159883)是目前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覆盖度最广的医疗器械指数产品; 港股方向:港股医疗ETF(159366)则提供了对港股创新器械以及国际化龙头的集中布局机会(同时这也是全市场CXO含量最高的指数)。 医疗器械是不是真的进入了投资的击球区,实际上是因人而异的,取决于投资者对板块逻辑的理解深度与持有耐心。 从我的角度来看,整个板块短期有业绩修复的加速因子,长期有老龄化和全球化的双轮驱动,结构性上还有创新、出海、并购三条曲线同时拉升。 当牛市走向纵深,更广阔的视野,其实尤为重要。 来源:楚团长聊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