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体检无恙却患癌”,体检在最近又被抬上了风口浪尖。今天我们不聊事件,聊聊一个听起来非常傻的问题:体检/肿瘤早筛,你希望查出来是有病,还是没病?有几种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检=没病;”“结果异常=这下 ...
“十年体检无恙却患癌”,体检在最近又被抬上了风口浪尖。 今天我们不聊事件,聊聊一个听起来非常傻的问题: 体检/肿瘤早筛,你希望查出来是有病,还是没病? 有几种很典型的心理状态: “不检=没病;” “结果异常=这下完了;” “结果正常=又费钱了。” 人们对体检结果的预期和心态,直接决定了买单的意愿,也影响了体检/早筛产品设计的形态。 群里我们也讨论过类似的问题: 什么情况下,受检者对肿瘤早筛的获得感最强? 我当时的回答是: 早筛最大的获得感是,查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正好有治疗手段,劫后余生。 所以,从个人的心理状态来讲,对于体检/早筛而言, 最大的惊喜不是平安无事,而是劫后余生、暗自庆幸。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会主动向人转介、推荐,然后以自己的经历作为例证。 这也是大多数体检公司、早筛企业,在做推广时经常举到的完美案例。保险行业的逻辑也类似。 这里考察的是:当个体碰上小概率事件,人们为未知风险付费的意愿究竟有多强? 尽管商家会不断宣传: “虽然这个病发生率只有万分之一,但发生在你身上就是百分之百。” “你看,幸亏他买了保险,要不就全家就垮了。” 对于非刚性需求,商家只有不断制造焦虑、夸大效用、强调一旦发生的不可承受性,才能更快促成交易。 除了这样的“完美案例”,当我们以普通人的视角,还会呈现哪些心理状态? 体检前: 我妈说:“小病不用治,大病治不了。” 这是讳疾忌医型。 我爸说:“我身体这么好,费那钱干嘛。” 这是 我媳妇说:“最近太忙,再等等。”过了一个月,还是再等等。”这是拖延逃避型。 我朋友说:“体检根本就不准。” 这是质疑型。 ... 好不容易检测后: A、B、C体检结果都正常, A说:没事了,放心了。 B暗自嘟囔了一句:我说没问题吧,钱又浪费了。下次不查了。 C隔了半年发现了肿瘤,大骂:体检根本就不准,害得耽误我治疗了,我要告你。 D、E、F、G、H、I体检结果异常,要进一步诊断。 D、E、F进一步诊断,结果都没问题, D长舒一口气:终于放心了。 E还是比较焦虑,会不会没诊断出来,我再换一家医院查一查。 F骂道,害我白担心一场,早说体检不准吧,花钱又费力,下次我肯定不查了。 G、H进一步诊断,果然查出了问题,但已经是晚期了,没有太多好的治疗手段。 G说:早知道不体检了,反正没得治,还不如不知道的好。 H有点后悔,心里暗道,早点体检就好了。 I则幸运一些,还是癌前早期,手术安排上了,大夫说生存期与正常人无异。 I逢人就说,还是得体检啊,还是得体检啊。 以上13人,“有用”只占3席;“无用”会再次强化无用论,影响复购或他人推介。 所以,对于体检、早筛,不用奢求市场教育、全民意识的觉醒,搞清楚谁是主要支付方尤为重要。 如果纯自费,作为医疗行业的从业者,你会主动体检/早筛吗? 来源:基因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