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华为一样,都从代理外国产品起家,都是农村包围城市战略,都是逐步走向海外市场,迈瑞医疗的发展历程,值得相关板块投资者着重了解。一、创始人李西廷1951年,李西廷出生在安徽宿州砀山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就学 ...
跟华为一样,都从代理外国产品起家,都是农村包围城市战略,都是逐步走向海外市场,迈瑞医疗的发展历程,值得相关板块投资者着重了解。 一、创始人李西廷 1951年,李西廷出生在安徽宿州砀山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就学习成绩优异,高中毕业于当地重点砀山中学。可惜,1966年高考取消,李西廷未能上大学,只能入伍参军。 1973年,他退伍回到了家乡,并抓住高考机会,以数理化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习低温物理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科院武汉物理研究所,从事超导磁体的研究工作。 绝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从小都是学霸,而且骨子里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例如任正非、王传福、梁稳根等等。 1982年,李西廷在中科院获得了去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访问学习两年的机会,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第一批留学生。 1986年,因为有专业背景又在海外学习过,李西廷被中科院调到了深圳。此时,中科院在深圳与美方合资成立了中国最早的高科技医疗器械公司——深圳安科。 深圳安科主要是负责进口医疗器械,因为同时期的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只能生产简单的消毒柜、镊子、针管之类的产品,稍微复杂点的器械就要靠进口。彼时,中国医疗设备极度匮乏,别说监护仪、B超机这些基本的医疗辅助设备,能有台X光机就算一个医院的贵重资产了。 懂专业也了解国际科研动态的李西廷成了公司的业务骨干,因为工作出色,又很快做到了办公室主任一职。可他越干越痛心,因为中国医疗器械的落后,国外一台技术并不复杂的设备,成本最多数万元,可外商能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卖给中国,而且这些设备又都是各大医院急需的,只能咬着牙花大价钱买。 二、30年的国产替代之路 有家国内医疗企业负责人曾对李西廷说,他们花了十几万买了一款进口的检查设备,而这些钱都是医院职工集资的,连工资都垫了进去。他还看到有些医院好不容易买了台进口诊疗设备,可病人居然需要等半年以上时间,因为前面排队等待检查的病人实在太多了。 类似事情见多了,李西廷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下定了创业的决心。 他们从市场需求最多的血氧监护仪项目入手。血氧监护仪是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病必不可少的监测仪器,这样的设备国内当时售价均在10万元以上。李西廷他们分析后觉得这个设备技术难度不大,自己完全可以钻研下来。 但是,毕竟医疗器械门槛有较高的门槛,可研发和生产过程涉及到的诸多环节的困难是他们始料不及的。眼看靠着代理赚来的钱根本挡不住研发的烧钱速度,创始团队一筹莫展。中间有人提议,迈瑞放弃研发,老老实实安心做代理,最起码可以活下来。可李西廷不同意,他觉得血氧监护仪研发是个难得的项目,必须坚持下去。 好在他们身处经济发展最前沿的深圳,深圳在调研过企业现状后反应迅速, 1992年,迈瑞医疗终于研发出了我国第一台血氧饱和度监护仪并投入市场。这款国产血氧饱和度监护仪性能和国外产品一样,价格却只有同类产品的一半。 三、海外融资 当时,医疗器械领域异军突起的迈瑞医疗很快获得了可观的利润。但李西廷任有危机意识:“做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技术,公司发展将陷入被动。即使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国际品牌差不多,甚至比它们差一点,我也要去掌握这个技术,不断完善、提高它。这样才有同台竞争的可能。” 1994年,李西廷和同样有过留学背景的徐航商议去海外融资。他们幸运地接触到了一位在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华登基金工作的中国人——茅道临。对方十分看好中国的医疗市场空间,也对几位创始人背景十分满意,最终从中促成迈瑞医疗从华登国际获得了200万美元的风投资金。 这笔投资带来了先进的国际医疗企业管理经验,使迈瑞医疗创业前期就有了国际化的生产和研发标准做指导。 后来迈瑞医疗在生命信息与支持、临床检验、数字超声、放射影像四大领域陆续开创了我国医疗设备研发领域的多个第一。比如中国第一台多参数监护仪、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准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集多参数监护与信息化于一体的麻醉机、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经颅多普勒脑血流诊断仪、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等高科技医疗设备。 四、“农村包围城市” 一个企业的发展,不能单靠研发和产品,还要靠运营。李西廷当时注意到国内一线城市的高端医疗设备已被几家国际医疗巨头所占据,而许多中小城市,由于买不起昂贵的进口诊疗设备,给自身的医疗环境和民众带来巨大不便。李西廷因此果断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比如当时一台进口监护仪价格基本在10万以上,而迈瑞医疗同类产品只卖4万;针对资金不足的客户,迈瑞有免费试用、赊销、分期付款等多种营销策略;针对客户最担心的售后服务,迈瑞医疗提供比国外品牌更长的免费保修时间承诺。 这一系列销售举措极大提升了迈瑞医疗的口碑,短时间内便占据了二三线城市医疗市场。 五、上市与私有化与并购之路 1999年,随着迈瑞医疗自主研发的产品不断推出,其国内销售额超过1亿元,李西廷的目光也逐渐从国内转向了国际市场。 2006年,作为中国首家医疗设备企业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2008年,收购美国Datascope生命信息监护业务,以2.02亿美元现金并购Datascope公司生命信息监护业务后,迈瑞获得Datascope监护产品及美国、欧洲的销售平台和服务网络,跻身全球监护领域第三大品牌。 迈瑞医疗大规模的收购开始于2011年: 2011~2012年,迈瑞密集布局了IVD、输注泵、骨科及内窥镜业务,并购深科股份、苏州惠生、浙江格林蓝德、长沙天地人、杭州光典、武汉德骼拜尔、北京普利生、上海医光、上海长岛等诸多公司,在强化主业的同时不断扩充产品管线布局。 2013年,迈瑞医疗以1.05亿美元全资收购美国高端医学影像领军企业Zonare,获得其区域成像技术,升级了影像学平台,大幅缩短与巨头的技术差距。2015年以此技术为基础,迈瑞医疗推出高端主力机型Resona7,该产品在高端市场对进口产品的替代势如破竹,毛利率也随之提升。 2013年9月,迈瑞医疗收购了总部位于澳大利亚的Ulco医疗有限公司,获得Ulco公司40年来在大洋洲市场累积的成熟的销售以及售后服务渠道,有助于进一步加强迈瑞医疗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其他大洋洲岛屿的市场表现。 收购Zonare 后,公司获得Zonare的技术及渠道。基于先进的ZST+域光平台,公司昆仑系列高端彩超,图像质量显著提高,实现了对超声成像域扫描,全域动态聚焦,智能声速匹配,全息域技术四大创新。 2016年,完成私有化于纽交所退市。2015年私有化前夕,迈瑞医疗在美股的市盈率为18倍、估值仅213亿元;而同期,国内A股上市的医药类公司平均市盈率高达58倍。 2018年10月,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也是在这一年,迈瑞实现营业收入137.53亿元,同比增长23.09%,净利润37.19亿元,同比增长43.65%。 2024年年报,营收367亿,近6年年均增长18%。净利润116亿,近6年年均增长20%。净利润率保持在30%以上。目前股息率达3.3%,现金流等各项指标都非常优秀。 六、总结 迈瑞医疗不但建立了品牌优势,行业壁垒较高,且财务状况优秀,还有以下看点: 1、高端硬件设备与AI软件的结合。 李西廷在一次采访中说:工艺和软件对于先进制造业都非常重要。就医疗器械行业而言,这两者缺一不可。“例如,用于心脏的B超探头,它像在指甲盖上那么大,要隔出7000多个单元出来,没有精细的工艺是不可能实现的。”李西廷认为,目前我们国家还是缺乏先进制造业的精细工艺,需要有人认真地做好工艺。 而软件对于医疗器械行业来说也很重要,“如果软件不对、算法不对、基本原理没有掌握,那必然没有优秀的结果。” 2、供应链优势、工程师红利、资本优势。 3、国产替代带来份额增长,老龄化带来需求增长,国际市场带来出口增量空间。 2022年,高端影像类设备、核医学、放疗、急救与生命支持类等设备超过80%的市场依旧被通用医疗、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GPS)等进口品牌所控制。国产替代依然任重道远。 迈瑞医疗本月回复投资者:展望今年,随着医疗设备更新项目逐步启动,医疗设备月度招标数据的复苏如果能够持续,考虑去年二季度是国内业务基数最高的一个季度,公司有信心国内业务将从今年三季度开始迎来重大拐点。 纵观欧美日本医疗器械行业龙头,都是股价业绩长青的企业。作为我国医疗器械的龙头,迈瑞医疗是胜率和赔率都很高的公司。 预计5年后迈瑞医疗可以实现营收700亿以上,190亿净利润,市值5500亿,实现股价5年翻1倍(年涨幅15%)。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