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咬完关节碎?基孔肯雅热最新诊疗方案正式发布!

解读 鹏哥
2025-8-6 15:41 13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医药地理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7月31日,国家卫健委对2008年发布的《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正式印发《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旨在进一步规范基孔肯雅热临床诊疗工作。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叮 ...

 

7月31日,国家卫健委对2008年发布的《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正式印发《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旨在进一步规范基孔肯雅热临床诊疗工作。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我国伊蚊分布广泛,近年来已经发生多起境外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传播疫情。

一、病原学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为60~70nm,只有1个血清型。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11.8kb,内含单一可读框依次编码4种非结构蛋白和5种结构蛋白。根据病毒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分为3个基因型,分别为西非型、东-中-南非型和亚洲型,其中东-中-南非型病毒突变形成的印度洋分支(IOL)病毒株,更易于经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基孔肯雅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不耐酸,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酚类、碘伏和季铵盐化合物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基孔肯雅热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可发生母婴传播。罕见情况下可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三、发病机制

基孔肯雅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后,数日内便引发病毒血症,发病头3天为病毒载量高峰期,随后迅速下降,通常在第5~7天已检测不到病毒。病毒借助包膜蛋白E1和E2与巨噬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表面受体结合,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胞内并大量复制。它可直接侵入关节腔并在局部复制,也可感染滑膜、腱鞘、肌肉和骨骼中的成骨细胞、巨噬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诱导促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大量释放,引起白细胞浸润、凝血与补体系统紊乱,最终造成骨细胞功能受损、骨质破坏,并可能播散至多器官,导致全身性损伤。至于感染后迁延不愈的慢性关节炎,其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推测与病毒持续驱动炎症以及T细胞长期活化有关。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1~12天,常为3~7天。

(一)发热

急性起病,发热以中低热为主,部分患者可为高热,可伴畏寒、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热程多为1~7天。

(二)关节痛

为基孔肯雅热的显著特征,可为首发症状。初始为单个或两个关节疼痛,常在24~48小时内出现多个关节疼痛,可呈对称性分布。主要累及远端小关节,如踝、指、腕和趾关节等,也可累及膝和肩等大关节。疼痛随运动加剧,关节僵硬,可影响活动。受累关节周围肿胀、压痛,少数大关节受累者可出现关节腔积液。

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在发病数天内恢复,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超过12周,有的甚至持续18个月以上,个别患者遗留关节功能损害。

(三)皮疹

多数患者在发病后2~5天出现皮疹,常分布在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也可累及面部,为斑疹、丘疹或斑丘疹,疹间皮肤多正常,呈斑片状或弥漫性分布,部分伴有瘙痒。数天后消退,可伴轻微脱屑。

(四)其他

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痛和肌肉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淋巴结肿大伴触痛,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部分患者出现结膜炎,少数出现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炎和葡萄膜炎等眼部表现。

五、治疗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一)一般治疗

1.关节疼痛明显者,建议卧床休息,受损关节应制动,避免负重和剧烈运动(如爬山、长跑等),防止加重关节损伤。

2.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电解质、肝功能、出凝血功能等重症预警指标,及时处置,有基础疾病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3.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

4.不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因原发病正在接受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患者,根据原发病诊治需要和预期风险及获益权衡决定。

(二)对症治疗

1.退热:

以物理降温为主。高热不退者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有因基础疾病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评估出血风险,决定是否停用或换用其他替代药物。儿童使用水杨酸类药物有引发Reye综合征风险,应避免使用。

2.镇痛:

(1)急性期关节疼痛不能忍受者,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应以必需的最低剂量和最短疗程使用为原则,避免用于有肝病或转氨酶升高等禁忌证的患者。

(2)急性期过后关节仍疼痛者可使用局部外用贴剂,也可考虑红外线等物理治疗。

3.止痒:

皮肤瘙痒者可予抗组胺药物口服或炉甘石洗剂外用。

六、预防

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Pharma ONE药物研发大数据平台显示,目前全球仅美国与欧盟共3款基孔肯雅热疫苗获批上市,分别来自Valneva Austria和Bavarian Nordic两家公司。

全球基孔肯雅热疫苗获批上市情况

来源:Pharma ONE药物研发大数据平台

现预防主要措施包括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个人应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

结语

通过本次《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的发布,国家卫健委为各级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提供了更加精准、系统、可操作的规范,也为公众共同参与蚊媒传染病防控指明了路径,共同构筑起更加坚实的公共卫生防线。

来源:医药地理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