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省松阳县《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再次将公立医院薪酬改革推向风口浪尖。方案中“强化公益属性”、“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等表述背后,是一场席卷医疗行业的深刻变革——不少医生发现,自己的收入正悄然“缩水”。 降薪潮席卷医疗圈
北京同仁医院夜班费从130元骤降至65元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并非孤例。一位三甲医院主治医师坦言:“以前每月绩效能拿1.5万左右,现在只剩7000上下,总收入勉强过万。”绩效奖金、各类津贴、加班费普遍缩水,甚至工资延迟发放的情况,在多地医院悄然上演。
网友晒出的工资条更是直观:基础工资岿然不动,但绩效奖金一栏的数字却大幅缩水,甚至腰斩。这波降薪潮,正从一线城市向基层蔓延,成为医疗圈无法回避的现实。
收入“缩水”的根源何在?
医生收入的下降,并非医院单方面压缩成本,而是多重改革叠加下的必然结果:
医保控费收紧“钱袋子”: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如DRG/DIP付费)的核心是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医院超支部分需自行承担,结余则可能奖励。这迫使医院必须精打细算,压缩运营成本,人员薪酬自然首当其冲。
集采“砍断”传统收入支柱: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国家集中带量采购,价格平均降幅超过50%,甚至高达90%以上。过去医院依赖的药品、耗材加成收入(“以药补医”、“以材补医”)被大幅压缩甚至归零,直接削弱了医院可用于薪酬分配的资金池。
反腐风暴斩断灰色链条:医疗领域持续高压反腐,严厉整治红包、回扣等不正之风。这彻底切断了部分医生过去可能存在的灰色收入渠道,使其“阳光收入”的减少感更为明显。
改革阵痛中的艰难平衡
薪酬改革的核心难点,在于如何在多重约束下寻求平衡:
控费与保障的平衡:既要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可持续(控费),又要保障医务人员获得与其技术、风险、付出相匹配的合理报酬。 公益性与可持续性的平衡:公立医院必须坚持公益性,但同时也需要足够的资金维持日常运转、设备更新、人才培养和长远发展。薪酬支出占比过高或过低,都非良性状态。 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如何通过薪酬分配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激励医生提升技术和服务质量,同时避免过度逐利损害公益性和患者利益。 破局之路:开源节流,阳光分配
面对挑战,各地医院和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探索可行的路径:
向管理要效益,挤出“薪酬空间”:
精细化管理降成本:通过优化诊疗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耗材使用、加强库存管理、降低能源消耗等措施,严控运营成本。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可能转化为薪酬分配的增量。例如,某医院通过加强高值耗材管理,年节省数百万元,部分资金用于提高关键岗位医生绩效。 提升运营效率: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排班、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床位周转率等,以更高效的运营创造更多价值。 拓宽经费来源,做大“薪酬蛋糕”:
提升医疗服务价值占比:改革的核心方向之一是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如诊疗、手术、护理、中医服务等)的价格,使其在医院总收入中的占比显著提升。让医生的“手艺”真正值钱。 加大财政投入与政策支持:各级政府需切实履行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责任,尤其是在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以及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方面,减轻医院运营负担,为保障医务人员薪酬提供基础支撑。 用好医保结余激励:在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权益的前提下,允许医院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如DRG/DIP)产生的合理结余资金,按一定比例用于医务人员绩效奖励,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改革分配制度,实现“阳光薪酬”:
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建立更加科学、透明、以医疗质量、效率、成本控制、患者满意度、医德医风等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打破“大锅饭”,让收入真正与岗位职责、工作难度、技术含量、工作量和实际贡献挂钩。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探索多元化薪酬结构:在保障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合理设定绩效工资比例,探索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适应不同岗位特点。 回归公益本质,重塑职业尊严
从长远看,这场薪酬改革的深层目标,是推动公立医院彻底回归公益本质。它力图斩断收入与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的直接挂钩,让医生的价值回归到其提供的专业技术和服务本身。让“阳光收入”成为主流,让薪酬结构更透明、更合理。
改革必然伴随阵痛。短期内,部分习惯了原有收入模式的医生会感到不适应,医院管理者也面临巨大压力。但阵痛是为了更健康的肌体。我们期待,通过这场深刻的变革:
医护人员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尊重和体现,合理的“阳光收入”能支撑其体面生活,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医疗行为更加规范、纯粹,医生专注于提升技术和服务,患者获得更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 公立医院运行更高效、更可持续,公益属性得到强化,最终惠及每一位寻求健康保障的老百姓。 薪酬改革只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的一个环节,它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药品耗材集采、医疗反腐、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紧密相连,共同构成重塑中国医疗生态的系统工程。唯有坚持方向,协同推进,耐心化解矛盾,才能迎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明天,让医生有尊严,让患者有信赖,让健康中国基石更稳固。
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拨开眼前的迷雾,其指向的终点——一个更公平、更高效、更可持续、更回归初心的医疗体系,值得我们共同期待和努力。
来源:每日财经大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