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行业热门事件一定是爱康国宾的CEO发言,你可以说他不懂事,但是你不可以说他不懂行,仅仅是说出了行业的实话而已,今天我们不聊这个话题,我们来聊聊检验本身的价值,在当下复杂的环境中,到底应该怎么定位? ...
本周的行业热门事件一定是爱康国宾的CEO发言,你可以说他不懂事,但是你不可以说他不懂行,仅仅是说出了行业的实话而已,今天我们不聊这个话题,我们来聊聊检验本身的价值,在当下复杂的环境中,到底应该怎么定位? 有人说,检验科是医院的摇钱树;有人说,医生脱离了检查,啥也不是;也有人说,做了一堆检查,什么都检测不出来,白花钱了;还有人说,之前没有检查的时候不是照样看病吗,现在是医疗水平倒退;但,事实是真的如此吗?检验的价值到底应该如何说? -01- 精准诊断,是医疗进步的第一道坎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疾病,我们都无法判断有没有的时候,至于后面的治疗,更多是属于经验用药。 感冒发烧我们可以抗,亚健康疾病我们可以防,但是真正的 检查不是为了创收,检查是为了更好的诊断,如果一个医生就是简单的望闻问切,就给你开药,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这个医生靠不靠谱? 那为什么要开这么多的检查:因为基本没有一个单一标志物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 如果把看病当成是解决问题,那么精准找到问题的根源,就是关键所在;诊断本就是排除的过程,通过病人的主诉,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等判断病人的可能性疾病,然后开展对应的检查,逐步排除各种可能性,所以病人大多数在就医时没有太多的问题,因为这个时候是医生在给病人解决问题,当在支付的时候才发现,为什么检查费这么贵? 绝大多数的病人在治疗的时候,是听医生的建议,同时也希望医生可以多开点检查,总担心:别给我漏检了,别查不出我的病。 这就是为什么需要精准诊断,而精准诊断确实需要大量的检查;请不要说没有检查手段的时候,也能看病,那你要看一下,之前看病漏诊误诊的发生率是有多高。国家说的是应拆尽拆,而不是必须拆; 更希望的是医疗行业的进步是医疗水平的提高,不是医疗水平的倒退,我们国内目前开展的检验项目,公立医院大概在1000个左右,基层就只有几十个,在发达国家,他们开展的检验项目有5000多个; 到底是要精准诊断,还是要应拆尽拆,我想这个答案一定是不言而喻的。 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诊断,而精准诊断的前提是更详细更全面的检查手段。 我特别喜欢看贵老师的文章,因为贵老师的文章是真的体现了检验的价值:通过检验指标来一场刨根问底的疾病探讨;我们作为普通人最大的感受是为什么会做这么多检查,当真的有一些指标异常的时候,那些背后的人背后的设备,真的做了很多的贡献。 -02- 是检测前移,还是治疗试错,这是个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 刚刚说了要么我们提供更多详细的检查,要么我们就让病人吃一些无效但安全的药物,我们国家目前在实行按照病种付费,既然是按照病种付费,就是这个疾病就应该可以按照这么多钱治好,到底是什么疾病?确诊了没有?二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疾病,治疗的费用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前期的诊断就非常的关键,诊断靠的是什么?是望闻问切吗?一定是检查指标。 如果现在的套餐开始应拆尽拆,对于上面是一句话的事情,对于临床和门诊而言,不犯错不做就是最好的。 如果没有前面的详细检查,检测前移,那么必定会在后面的治疗上要试错,最后修正。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指标与指标之间也有联动性,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联检,甲状腺功能很复杂,仅仅是甲功五项就够了吗?显然是不够的,这就是为什么市面上还会有这么多项目,一切的指标都是以服务疾病为导向。 至于检测套餐,那是为了更好的去协助临床,检验的定位是临床医生的眼睛,指标现在都让开的少了,医生还如何看病,或者是如何给出正确的判断。 有人说,是医保没钱了,所以才搞这么一出,但是事实真的不是如此,医保2024年底结余3.86万亿,其中飞检等追回医保基金1045亿元;不是医保的钱不够了,而是医保在为后面考虑,为未来的创新药、新项目做考虑。 检验的费用占比真的高吗? 总有人说,每次看病检查费一大堆,在门诊的时候,50%都是检查了,拿药倒没几个钱,因为用药需要有临床指证,医生是对你负责,做出精准的判断之后才可以对症下药;但是在住院体系下,检验的花费真的低了很多,因为在门诊诊断好之后,在住院方面是以治疗和监测为主,检验在临床治疗的占比,真的不太高。 以CT为例子,中国的CT做一个200元,美国的CT检测一次,3000美金,这个差距真不是一点半点;美国是真的赚医疗服务的钱,而我们中国仅仅是靠规模取胜;所以不要再觉得我们的检查贵,检验多,相较于其他国家,真的不算多。 -03- 旧临床路径,新诊疗指南 检查项目到底怎么开,开哪些?如果用合规的方式,那么肯定是按照临床路径来,但是临床路径,目前仅仅是更新到了2019版,2023版的临床路径仅仅更新了12个。 中国每年新增1400部医学指南共识,按照这样的更新速度,临床路径显然是过时的,包括检测指标,检测项目等,临床如果真的只是依靠临床路径,肯定无法让新项目普及。 新的Biomarker肯定会越来越多,临床路径的速度远远更不是其更新的速度,WHO也建议要按照动态指南的方式治疗,而不是传统的循规蹈矩,所以临床医生的决策,包括项目选择,一定不是非临床路径作为唯一项。 检验的作用是辅助诊断,检验的作用是医生的眼睛;联检是为了减少医生的认知错误,而不应该成为医保管控临床医生看病的枷锁。为什么总有些人,每次体检的时候,做的项目几百项,他们的心态是指标越多,检查出问题的概率就越大,也就可以更早的发现;为什么到了医保端,不允许临床医生给病人开项目组合,而是应拆尽拆,难道不应该是有些人的医保,能不报就不报吗,这样的医保金额,相较于罚没金额来说,可就真的大得多了。 检验的故事当然可以讲,而且未来能讲的故事还会很多;如同爱康国宾的老板说的,你不要指望着几百块钱的检查能看出病来,医院之所以能看出病,是因为你已经有问题,选择了对应的科室,已经把疾病范围缩小;正常的体检可是大海捞针,没有这么多的网,怎么捞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意见。 来源:老刘话IV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