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患者交给仪器,那是离床医学?

解读 鹏哥
2025-5-23 15:27 12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坦爸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这几天在看电视剧《问心》,看了没几集,觉得挺好看的,虽然是演绎,却也把医生的辛苦、担当和精神演绎得很到位。看到周筱风对林逸说了这样一句话:“把患者交给仪器,那是离床医学”,前因后果我不讲了,讲讲这句话 ...

 这几天在看电视剧《问心》,看了没几集,觉得挺好看的,虽然是演绎,却也把医生的辛苦、担当和精神演绎得很到位。

看到周筱风对林逸说了这样一句话:“把患者交给仪器,那是离床医学”,前因后果我不讲了,讲讲这句话。

这句话正是网上讨论得比较热烈、分歧也比较大的一个话题:“医生应不应该依靠仪器”。

对于这个问题,明显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不应该”,并质疑“医生依靠仪器看病”是脱离了医疗的本质,是推卸了医生的责任,一派认为“应该”,先进的仪器设备不只是给医生用的,更是给病人用的。

当然,也有人提出了折中的观点,医生可以使用仪器,但不能过度依赖。

这种折中的观点,在我看来没有意义,过度不过度,没有什么量化标准。

我的观点很明确,有条件、有能力用先进仪器,该用就得用。

这个“条件”和“能力”,既指医院的条件和能力,更指病人的条件和能力。

我们说人类历史上有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科技革命,也就是信息技术革命。

这三次工业革命让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多元、更便捷,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人类历史上重大的突破。

是人类的进步。

我们不应该抵触进步。

医疗行业也是如此。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病人进了医院,站在AI面前,AI扫一扫就能诊断出得了什么病,而且立即给出最佳的治疗方案,那该多么美妙。

甚至都不用去医院,在家里就可以完成。

当然,这有些不切实际,不过,这不正说明先进的仪器设备是医疗领域不断的追求吗?

再高明的医生都难免主观,有时候的确也需要主观,但我想,更多时候还是需要客观吧?

比如“号脉”和“听诊”,可能不同的医生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但病人的病理变化难道不应该是确定的吗?正确诊断出那个“唯一的病理变化”,是寄希望于提高医生的水平,还是寄希望于提高仪器设备的灵敏度,不言而喻。

医生的高水平是在无数的病人身上实践出来的,而仪器设备,灵敏度提高了就一劳永逸。

医学的核心目标是精准,精准地诊断和治疗,任何发展仪器设备的初衷都是为了更精准。

尽管通过训练,高水平的医生能够对那个“唯一的病理变化”给出准确的判断,然而,“那个唯一的病理变化”的程度、范围等等具体细节,人和仪器设备相比,差距,可想而知。

我不是要否认医生的经验、医生的能力,但我觉得必须要承认,仪器设备为医生带来了更大的便利,为病人带来了更多的获益。

比如CT,经历过CT从无到有的医生都知道CT避免了多少误诊。

临床医学不能是离床医学,这是对的,使用先进仪器就是离床医学,这是错的。

不能把患者交给仪器,这是对的,使用先进仪器就是把患者交给仪器,这是错的。

“问心”之后,是“无愧”,医生唯有竭尽所能地为患者提供最精准的诊断、最合理的治疗,才是问心无愧。

仪器设备,只是手段而已。

该用就得用。

最后说一句,讨论“医生应不应该依靠仪器”其实是种语言陷阱,要讨论,得讨论“医生应不应该竭尽所能为患者做出最精准的诊断”。

来源:坦爸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

  • Discuz! X3.5 | Copyright © 2015-2023 | 宇翼科技
  • 免责声明: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浙ICP备18026348号-3|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