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紧急叫停!你的孝心,正在成为医院收割的智商税!

解读 鹏哥
2025-7-10 16:32 17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药财社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2025年7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一纸通告文件,让曾火遍大半个中国的“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LVA)一夜停摆,从此以后明确规定禁止将这项手术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人们常说的老年痴呆症)。几年前,这项曾被誉为 ...

 2025年7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一纸通告文件,让曾火遍大半个中国的“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LVA)一夜停摆,从此以后明确规定禁止将这项手术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人们常说的老年痴呆症)。

几年前,这项曾被誉为医学新潮流的技术,曾经吸引了上百家医院入局,单笔手术费用最高竟被一路炒到了21万元。一边,是苦苦挣扎、渴望一丝希望的患者亲属;另一边,却是缺少坚实科学证据支撑、被热炒的商业化医疗项目。

如今这一场充满争议、曾经被视作医疗突破机会的“热闹”,终于被监管部门终结。而这一幕的背后,关于医学技术创新、医院商业利益与患者权益,都存在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从“脑洞大开”的手术发明说起

要弄清整个事件,还得把时间轴拨回到十年前的2015年。当年权威期刊《自然》杂志上,一篇研究报告首次发现竟然有淋巴管存在于小鼠的大脑脑膜里面,并提出大脑其实也可能具备排泄废弃物的专属“下水道”系统。

正是这个新发现启发了国内显微外科圈的专家谢庆平(现杭州求是医院院长),他脑洞大开,尝试把治疗淋巴水肿的微创吻合术,跨界用到老年痴呆症患者身上,让堆积在大脑里的“垃圾”,比如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通过颈部的“新通道”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延缓患者病症逐渐恶化的进程。

“脑部垃圾清道夫”这一概念迅速火了起来,尤其是在阿兹海默病药物开发屡试屡败的窘境下,让患者家属们仿佛发现了一个新的希望。

于是,到2024年底,全国已有三十多个城市、超过百家医疗机构纷纷加入,一时间多少医生奔波培训、考证、转型,只为了搭上这个医学热点的快车。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超过30个城市的上百家医院开展此项手术,实际手术量据估计已超过1000例。可伴随而来的,却还有越来越贵的治疗费用。

大多数医院单次手术收费已经从最初的一两万元调涨到五万元左右,而最夸张的是杭州求是医院,原始技术的发源地,这种治疗的价格被推高至21万元一次(含住院)。

面对天价收费的质疑,医院负责人倒显得挺无奈,说这是为了“价格门槛是为了控制人数,不然一下子涌进太多患者也处理不过来。”

但话又说回来,这个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处医疗创新“灰色地带”的项目,在迅速扩散过程中,不少医院并未经历严谨的伦理审批和系统科学的临床论证,仅凭自家的医疗技术委员会批个章,就立刻上阵收钱治疗。

是“救命稻草”还是“商业骗局”?

对于那些被阿兹海默病拖入绝境的许多家庭来说,LVA手术似乎是“救命稻草”。尤其是一些中晚期患者在面对“无计可施”的困境下,提供了一个希望。

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不少患者在术后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有些患者在术后没多久后看起来的确状态不错,甚至出现了短暂的“清醒意识”后,记忆和意识逐渐再次混乱模糊、甚至病情比之前更为严重。

当患者质疑声音出现,很多时候医院又会巧妙地把责任推到患者的个体差异身上,甚至干脆建议再来一次“补救手术”。这样的局面显然误导了不少急于寻找治疗途径的家庭。

当人们付出巨大代价,只得到短暂的假性好转,随即现实再次狠狠砸在头上时,这种医学技术所谓的巨大潜力和价值,实际上已明显缩水。

“这到底是医疗奇迹,还是一场被人利用的商业骗局?”如今,这个问题已经无需再被问出答案,因为卫健委已用一纸公文,明令禁止在开展此类手术。

医疗技术创新带来的市场热潮不可避免与患者利益产生矛盾时,政府必须伸手干预和调节。而最终,医学真相的厘清、患者权益的保护,才是医疗探索真正该有的样子。

学界质疑疗效

短期有争议,长期没数据

实际上,“脑淋巴通路重建术”(简称LVA),并不像宣传的那么靠谱。学界对它早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与网上热情洋溢的点赞形成鲜明反差,不少神经科学、老年医学的权威专家都明确表达了谨慎乃至反对的态度。

一位知名三甲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就毫不掩饰地对记者表示:“在开展任何新手术前,理论上都需要充分的动物实验和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而不是自己做了几个例子就说有效。”

LVA手术对人体有疗效的确切证据,目前在国际学界还根本没有。而且到现在位置,在全球范围内,都还没谁真正完成过三期临床研究,话句话说,就是没有任何严格意义上能公认有效果的研究,来说服医学权威机构接受。

目前,国内现有的少量报道,大多也只是零散个案,或者人数很少的小规模观察研究。这种初级研究的数据,在医学证据等级上是远远够不上的。

举个例子,2025年上海长海医院研究团队针对28名患者试验后声称,一些患者术后一个月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简称MMSE,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来初步筛查认知功能的一个简单量表)的分数略微上升了。

这数据听起来似乎不错,对不对?但是与此同时,更细致和针对性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结果,却根本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善,而患者的精神状况或者行为能力,也没有变化有多明显。

换句话说,这点证据根本谈不上能确认手术真正有效——短期都有争议,更别提长期的作用了。

疗法缺乏理论基础

治愈阿兹海默病“基本不可能”

除了临床上的疑点,不少学者甚至质疑这种疗法背后的理论基础是否真的站得住脚

有神经科学领域的专家就公开提出了疑问,因为我们人类的大脑深处到底有没有像实验室小鼠那样真正的淋巴管路系统,这事儿本身就尚未确认。

而手术声称能够通过重建‘脑内清理通路’来清除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质,只是一个理论假设,现在可远远没被学界接受。

现居美国的华裔神经内科专家朱建华医生就曾经公开撰文批评过这种新兴手术。他直言,指望靠一次微创手术就大幅改善,甚至彻底治愈中晚期的阿兹海默病,“基本不可能”。

朱医生表示,人类大脑外面能保护脑子的膜其实有三层。迄今为止,科学界也只真正确定了在最外层,也就是硬脑膜的位置,可能有类似淋巴结构的管道。

由外到内,还有两层坚固的屏障保护,内层结构相当复杂、细密。就凭一次相对简单的神经外科手术,就想把大脑深层里面多年来沉积的淀粉样蛋白质彻底清除干净,现实吗?反正我觉得很难做到。”

而且,朱医生还提醒了另一个关键点: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因素不仅是淀粉样蛋白质。也不可能靠清理单一物质,就完全扭转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

他觉得对这种疗法在中国的大受欢迎感到矛盾和困惑。他当然也表示希望中国能在医学科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也同时也担心一些医生在治疗人类脑部疾病时不够严谨,这可能对患者造成身体和经济上的伤害。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国内神经内科排名顶尖的公立医院,绝大多数都未开展此项手术。这并非技术上做不到,而是出于对疗效不确定性和伦理风险的审慎考量。大医院更严格的伦理审查机制,使其不愿为一项证据不足的新技术“抢跑”而承担风险。

在争议声中,尽管已有十余项相关临床试验在国内注册,但远水难解近渴。面对LVA在国内愈演愈烈的临床应用乱象,监管部门最终果断出手。

2025年7月8日,国家卫健委的“禁令”明确指出,该技术尚处临床研究早期,安全有效性缺乏高质量证据,要求各级医疗机构立即停止将其用于AD的临床治疗

写在最后

当然,也别彻底失望。发明这项技术的团队牵头,目前已经联合了不少权威医疗机构,包括北京天坛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都开始启动了相对规范、体系清晰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评估手术效果。

也许再过三五年,等这些研究更扎实可靠的数据出来,今天涌动的争议和猜测,才真正会有个靠谱的说法。在答案真正浮出水面之前,我们无论如何都需要保持谨慎

这次“脑淋巴清理术”从热炒推广到被紧急监管叫停的经历,反映的其实是中国医疗领域在新兴医疗技术上的迷思:当创新医学技术出现时,我们更需要的,恐怕不是盲目追捧,而是一剂理性的“镇定剂”——耐心地等待严谨的科学证据,用科学理性和医疗伦理作为稳稳的定盘星。

来源:药财社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