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医疗健康行业在港股和A股掀起IPO浪潮,超60家企业扎堆上市。港股凭借18A、18C等政策红利,吸引创新药、互联网医疗、医疗器械等多领域企业纷纷涌入,融资热潮背后,企业能否在资本赛道脱颖而出,生存才 ...
在这波医疗健康领域的IPO浪潮中,“融资”仅仅是开始,“生存”才是最终目标。 2025年,港股资本市场在「18A生物科技」「18C特专科技」以及「科企专线」等政策红利的推动下强势回暖。凭借“创新研发+消费升级+科技融合”三大优势,医疗健康行业成为IPO市场中最受瞩目的“吸金赛道”。 从创新药企业打破“未盈利”融资的困境,到互联网医疗开拓“数字服务”的盈利模式,再到消费医疗加快“品牌化”资本化进程,超过60家医疗企业纷纷递交上市申请或成功上市(涵盖港股和A股)。这既得益于港股对“未盈利高成长企业”展现出的包容性,也反映出医疗健康行业在“创新突破”与“资本突围”方面的双重迫切需求。 据健业家研究院统计,目前共有54家医疗健康企业集中向港交所递交申请,北交所也迎来6家企业递表,科创板有3家,创业板1家,主板1家。此外,A股上半年还有两家医疗器械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截至本文发稿时,仅在半年内,就有67家医疗健康相关企业完成递表或上市(涵盖港股和A股),这一数量堪称历史新高。 一、医疗健康企业迎来“融资窗口期” 2025年,港股IPO市场迎来强势复苏,多项核心政策红利促使医疗健康企业纷纷赴港上市: - 18A章(生物科技):为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开辟上市通道,主要涵盖以研发驱动的创新药企、医疗器械企业等。 - 18C章(特专科技):支持未盈利或无收入的“专精特新”科技企业,如医疗信息化系统、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医疗等领域的企业。 - 科企专线:为18A和18C企业提供保密递交申请、快速审核的绿色通道,有效加快上市流程。 - 内地政策协同:证监会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实现“A+H”上市模式(例如恒瑞医药),助力企业拓展国际融资渠道并优化品牌布局。 值得关注的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新启用,禾元生物成为首家成功过会的企业,为后续医疗健康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树立了重要标杆。目前,已有20家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成功上市,且全部来自生物医药行业。这些企业上市以来发展态势良好,其中19家已实现核心产品商业化上市,另外1家已递交上市申请。 二、企业政策适配与市场地位 (一)创新药 创新药企业是港股上市潮的主力军,也是18A章政策的核心受益者。这些企业研发投入巨大且周期漫长,急需借助港股融资突破“未盈利”瓶颈。例如,恒瑞医药作为A股创新药龙头,凭借顶尖的研发实力(管线覆盖肿瘤、代谢等多领域),通过“A+H”上市模式成为港股募资的“压舱石”,进一步巩固其国际竞争力。而映恩生物-B和药捷安康-B的上市首日涨幅分别超过70%和116%,充分显示出资本市场对创新药细分领域(如抗体药物、靶向疗法)的高度追捧。此外,处于临床阶段的企业如劲方医药和迈威生物,也纷纷递表港股,依赖融资推进研发,其未来增长潜力将取决于研发管线的落地情况。 (二)中医/中药 中医和中药企业则依托“中医药现代化”趋势,成为港股接纳传统医药品牌化企业的代表。同仁堂医养和新荷花中药饮片等企业,专注于中医服务和中药炮制,借助港股拓展资本渠道,提升品牌标准化水平。然而,这一赛道相对小众,企业需要证明其“现代化转型”能力,如实现连锁化和标准化,否则其估值可能受限于传统模式。 (三)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医疗企业属于18C章“数字医疗”范畴,其科技属性与医疗服务的融合契合港股对“特专科技”的包容性。微医作为行业头部平台,覆盖在线问诊、医保支付等服务,递表后有望成为“互联网医疗第一股”。不过,该赛道竞争激烈,平安好医生等企业已成功上市,因此差异化服务(如慢病管理、专科领域)成为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 (四)保险科技 保险科技企业则受益于18C章对“金融科技+医疗”的支持。手回科技和元保科技等企业已实现规模化运营,借助港股融资拓展业务场景(如互联网保险、健康管理)。而轻松健康和镁信健康等企业则聚焦互助医疗、药险结合等领域,但需证明其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目前这些企业多依赖流量补贴。 (五)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企业涵盖了18A章和18C章的适配范围。高端医疗器械(如介入设备、诊断试剂)适用18A章,而智能设备和实验室服务则适用18C章。例如,威高血净作为A股血透器械龙头,若后续拓展港股上市,将进一步巩固其全球地位。安诺优达和镁伽科技等企业则专注于基因测序和生物实验室服务,受益于精准医疗的发展浪潮。此外,贝尔生物等细分领域企业(如IVD试剂)选择在北交所递表,借助其“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定位,享受相对较低的融资门槛。 (六)新消费医疗 新消费医疗领域(如美容健康、产后护理、口腔等)具有较强的消费属性,符合港股接纳“新消费龙头”的趋势。圣贝拉作为高端月子中心龙头企业,借助港股融资扩张门店,验证“服务标准化”能力。林清轩(美容健康)和植物医生(A股递表)等美妆品牌则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上市渠道,前者赴港(国际化),后者A股(国内消费市场),体现了渠道差异。而大众口腔等民营口腔连锁企业则需突破区域限制,证明其规模化复制能力。 (七)前沿科技 前沿科技领域(如基因编辑、护肤品原料、医疗系统等)也迎来了上市机会。基因编辑企业(如百奥赛图,科创板递表)属于18C章或科创板“硬科技”范畴,其在基因编辑工具(如人源化动物模型)方面的领先地位,契合科创板对“硬科技”的聚焦,融资助力技术落地。护肤品原料企业(如珈凯生物,北交所递表)则偏重供应链创新,北交所支持“细分领域隐形冠军”,适合中小规模科技企业。 三 市场趋势与风险分析 健业家研究院指出,18A章上市规则的宽松性吸引了大量处于研发阶段的企业涌入,这可能引发市场供给饱和,进而导致上市后股价长期不振或破发风险上升。例如,眼科创新药第一股「拨康视云」上市首日大跌38.61%,圣贝拉上市次日即破发,手回集团上市首日大跌超18%。从短期来看,18A/18C章的制度红利使研发型企业得以“未盈利先融资”,消费医疗品牌等则借助资本加速破圈。从中长期来看,“硬科技(创新药/器械)”与“新消费(医美/健康管理)”的分化将持续加剧:前者将比拼“管线落地速度”,后者则博弈“品牌全球化能力”。长期而言,港股作为“中国医疗创新对接全球资本”的核心枢纽,将持续筛选真正具备“技术壁垒+盈利逻辑”的头部玩家。 来源:谈思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