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有礼编辑 | 吴玮7月1日,禾元生物顺利通过科创板上市审核。作为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后首家过会企业,这次IPO对禾元生物而言,更像是与时间赛跑的“续命”行动。过去六年,禾元生物专注用于开发“稻米造血 ...
作者 | 李有礼 编辑 | 吴玮 7月1日,禾元生物顺利通过科创板上市审核。作为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后首家过会企业,这次IPO对禾元生物而言,更像是与时间赛跑的“续命”行动。 过去六年,禾元生物专注用于开发“稻米造血”技术,试图让水稻“长出”人体血液蛋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血液制品依赖进口的局面。 不过,这项技术突破的商业化前景仍存变数。禾元生物过去六年累计亏损超过7亿元,2024年净亏损1.51亿元,现金储备从2022年中的6.54亿元降至去年底的1.6亿元。且与美国Ventria公司的专利争议已持续四年,海外市场拓展受阻。 在资金链紧张的当下,IPO不仅是发展机遇,更是生存之战。 01 禾元生物的财务状况非常不乐观,2022年至2024年,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净亏损额分别为1.44亿元、1.87亿元和1.51亿元,而同期营收仅为1340万元、2426万元和2522万元,主要来源于科研试剂和医药辅料销售。 资金消耗迅速,2022年中期公司账上现金为6.54亿元,到2024年底仅剩1.6亿元,两年半内近5亿元资金耗尽。研发投入是主要资金流出项,三年累计研发费用超3.8亿元,同时每年5000万元以上的管理费用进一步加剧了现金流压力。 债务规模也快速攀升,2024年首次出现1000万元短期借款,长期借款达1.84亿元,是2023年的两倍。偿债能力指标恶化,流动比率从2.35降至1.02,速动比率从2.03降至0.69,资产负债率从18.81%飙升至43.37%。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重启为禾元生物带来了融资机遇,该标准允许无收入、无利润但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且获国家批准的企业上市。禾元生物计划通过IPO募资24亿元,其中70%用于建设重组白蛋白产业化基地,其余用于新管线研发和补充流动资金。 禾元生物预计,若核心产品HY1001顺利上市并放量,有望在2027年实现盈亏平衡,但在此之前仍需维持高额投入,资金压力依然巨大。 从行业角度看,禾元生物的困境并非个例。自2018年科创板第五套标准设立以来,已有20家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该标准上市,多数上市时处于亏损状态,依靠资本市场融资支持研发,等待产品商业化盈利。 截至2025年6月,其中19家已实现核心产品上市,1家递交上市申请。2024年,这些公司合计营收超140亿元,同比增长超40%,平均研发投入达5亿元,高于A股平均水平。 02 禾元生物的“稻米造血”技术并非国际首创,而是全球重组蛋白表达体系探索的一个分支。传统的酵母和CHO细胞表达系统各有不足:酵母工艺简便,但难以合成复杂蛋白;CHO细胞合成能力强,但大规模生产成本极高。 而植物表达系统理论上可以解决成本和规模问题,禾元生物通过基因工程将人白蛋白基因导入水稻胚乳,利用光合作用直接在田间“种”出蛋白。 经过近19年的研发,公司已将每公斤稻米的蛋白表达量从2.75克提升至最高30克,相当于25公斤大米可产出5升血浆的白蛋白含量。 然而,技术可行性与商业成功之间仍有距离。日本田边三菱制药曾在2007年通过酵母平台获得重组人白蛋白上市许可,但因临床数据说服力不足,很快撤市。 禾元生物虽然在技术指标上有所突破,但作为全球第一家将水稻推进药品生产线的公司,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重金属、内毒素、杂质控制等环节都需要严格验证。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专利纠纷。禾元生物实际控制人杨代常曾在1999年至2005年任职于美国Ventria公司,该公司是“水稻分子农场”的代表。 2020年,Ventria起诉禾元生物侵犯专利,2022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Ventria胜诉,下达有限排除令,禾元相关蛋白产品被挡在美国市场门外,包括注射剂、营养粉和科研试剂。 2024年,禾元生物在美国反诉Ventria侵犯其专利,2025年6月两案合并审理,目前尚未判决。虽然公司强调争议不涉及药品领域,不会影响其核心产品HY1001的全球销售,但这场拉锯战关系到禾元能否敲开欧美市场大门,直接影响其国际定价话语权。 在国内,竞争也十分激烈。上海安瑞特、三生国健等企业已瞄准同一赛道,部分产品已进入二期临床。禾元生物的“独舞”窗口实际所剩无几,必须在产品获批后迅速建立市场地位。 禾元生物的IPO成功为其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资金,但“稻米造血”技术能否真正改写血液制品行业格局,最终还需靠市场表现来验证。 来源:泓流Flo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