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两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词:(原词已被404了。)狗头保命,我们借用这本书中的场景:1969年的时候,母亲得了肝病浮肿,要喝鲫鱼汤消肿,父亲便去鱼摊蹲守。那个时候活鱼太贵买不起,死鱼功效不好,父亲就 ...
01 前两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词: (原词已被404了。) 狗头保命,我们借用这本书中的场景: 1969年的时候,母亲得了肝病浮肿,要喝鲫鱼汤消肿,父亲便去鱼摊蹲守。那个时候活鱼太贵买不起,死鱼功效不好,父亲就等那种刚刚翻白肚皮的鲫鱼,价格可以便宜一半。 寒冷冬季,父亲在等待着某条鱼断气,每天一蹲就是几个小时。 守到第一条鱼刚咽气时,父亲高兴极了,并眨眨眼对我说:“这个和活的有什么两样?” 这时鱼贩见状眼珠瞪得老大,傻眼了。 以后,父亲便成了市场的“老蹲”。 原本既心酸又感人的画面,作者大概率也不会想到,半个世纪前的事儿,会被用在当下的市场: “大家都在等一个好价格。” 02 市场偶有交易。 近来我们听过的: 9月,康圣环球宣布收购知名早筛企业基准医疗100%股权,随后,基准医疗创始人范建兵博士出任康圣环球首席科学官; 10月,中国生物制药计划通过“协议转让+部分要约”相结合的方式,取得“过敏原检测第一股”浩欧博的控股权。这是史上首个港股公司收购A股公司的案例; 11月,嘉必优发布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知名组学企业欧易生物65%股权。 在9月的“并购六条”出来之后,并购潮正在兴起。更多的接洽、谈判、交易藏在水面之下,没有被披露出来。 这是行业的艰难时刻,也是行业年复一年谈洗牌、产业集中的最后关头。 每家企业各有归宿。 03 “扛不住的,就要扛不住了,就如那条鱼。” 从这个角度来讲,买卖双方的博弈,和炒股、卖房的心态,并无不同。 买方是“捡漏”心态,没有骨折价,便不会心动; 卖方心猿意马,一方面“不割肉都是浮亏,市场还会回来”;另一方面“会不会更低,要不要赶紧出手”。 心理预期价格与市场给定的价格,差额永远存在。 最近,就有业内企业由于此前估值较高,最终因买卖双方对估值的预期差异太大未能成交。 但应该庆幸,市场还有交易,有交易就是好的。 有交易,说明还有流动性,还有价值。 最怕,一潭死水。 04 价值因需求而生。 需求,并不会因为市场的不景气而凭空消失。 这是一个行业的立命根本, 也是企业、创业者们“不下牌桌”的理由。 05 “不下牌桌”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业内,已听闻有企业创始人抵押房产,赌上全部身家;也有创业者不断出质股权,勉强维持。 创业者与资方不同,理性之外,还带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对于自己一手拉扯大的企业,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放手。 钱难拿。 在越发苛刻的对赌协议中,资方甚至会要求创业者及其家属签署无限连带责任,明股实债。 一旦未能达到预期约定条件,创业者十年拼搏,一朝清零,债务缠身,难寻体面。 创业,也是一场豪赌。 06 谁能赌到最后? 一是家大业大,子弹充盈的; 二是产品有特色、或区域强资源的,船小好调头。 产品区隔、市场错位,企业才有生存空间。 如果都没有,我们凭什么? 尽早决断。 07 不能因我们身处行业,就一厢情愿、粉饰太平。 这个行业,既不用美化,也不用打压;既不用亢奋,也不用绝望。 需求在,便会有企业存在。 空间计算错了,市场会给它逐渐修正; 估值计算错了,市场会再给它合理定价。 不带情绪。 08 十一前夕,三根阳线就可以改变信仰。 这样的场景,是否会在医疗市场、测序市场重现? 如果认为是,坚守下去,等待解套的机会; 如果认为不是,激流勇退,尽早割肉止损。 迟疑和内耗,只会把自己推到更被动的局面。 无论是“不下牌桌”,还是“体面离场”,都是基于自我认知和生存环境的选择。 为自己买单,也要愿赌服输。 人生是旷野,胜在无穷经历。 新的日子,又有新的盼头。 来源:基因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