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来医保DRG,很多人对它的关注来源于2023年9月12日的一则新闻,上海顶级胸外科医生回应李佳琦言论。而最近在朋友圈里,一篇名为《那些被推出门的“赔钱病人“:医院只给一半的药、医生收治住院会被“罚钱”》的文 ...
提起来医保DRG,很多人对它的关注来源于2023年9月12日的一则新闻,上海顶级胸外科医生回应李佳琦言论。 而最近在朋友圈里,一篇名为《那些被推出门的“赔钱病人“:医院只给一半的药、医生收治住院会被“罚钱”》的文章引发了热议,把医保DRG再次推到公众面前。 文章的大意是一些罕见病患者,在使用医保就医的过程中,遇到了医院没办法给患者开足量的用药,比如文中的老王的儿子患有PID(原发性免疫缺陷)每月需要用12瓶丙球,但是医院只给6瓶,剩下的要自己去外面买;或者有些患者被医生拒绝收治住院,比如杨凤凤的儿子也是PID患者,因为每月使用的丙球超出DRP结算标准而被医院拒绝住院。医院如果不拒绝这些患者,就会被罚款,导致了这种无奈的“推诿”。 那么,到底什么是医保DRG呢?它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我们要明确一点,医保DRG改革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对于医保体系来说,可以更准确地管理医疗机构和医保患者,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对于医疗机构来说,DRG 付费可以促使其规范诊治行为,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同时也能获得合理的医疗支出补偿。对于患者来说,可以享受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减轻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并且结算方式更加方便快捷。 就我国目前医疗费用过快增长、“过度医疗”屡禁不绝、患者权益和医保基金安全难以得到保证的背景下,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趋势下,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而且是有利于医疗体系长远发展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 但是,很多人只是看到了一些负面新闻,并没有深度思考过,在DRG制度下,我们应该如何去更好的应对。 DRG 是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的缩写,是一种用于衡量医疗服务质量效率以及进行医保支付的工具。它将患者按照年龄、疾病诊断、并发症、治疗方式、病情严重程度和资源消耗等因素,分成不同的组别进行管理。 DRG 付费是一种预付费方式,医保机构根据患者所属的 DRG 组别,向医疗机构支付固定的费用。 我国从2019年开始进行医保DRG试点,首批选中了包括北京在内的30个城市,2025年底将会覆盖所有符合条件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 《那些被推出门的“赔钱病人”》这篇文章中提到的这些案例,其实就是医生发现患者的治疗费用会超出医保基金的支付金额,但是医院无法承担亏损,只能要求患者去院外自费购药,或者拒绝收治住院。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问,那我自己有商业医疗险,我自费去住院是不是就可以避开医保,解决这个问题? 答案是,要看你的商业医疗险是哪一种,如果是百万医疗,抱歉,很可能这个问题依然存在。 具体来跟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 还是以《那些被推出门的“赔钱病人“》这篇文章中案例来说,涉及到了百万医疗的两个弊端。 第一,是外购药。文中老王的儿子需要的12瓶丙球中,医院只给开6瓶,其他的要自己去购买,就需要用到百万医疗的院外药责任。 在众多的百万医疗险中,很多产品院外药属于附加责任,不能保证续保,也就是说,很可能今年用了,明年就不能用了,同时,关于院外药的理赔也很容易扯皮,网上的拒赔案例有很多。 第二,是住院才能理赔。百万医疗只包含住院责任,文中的患者张鑫因为年满18岁不能再住儿科病房被要求转去风湿免疫科,但是却被风湿免疫科的医生以“不符合住院标准”拒绝,要求他在门诊自费购买丙球注射。这样的情况下,不仅医保不能报销,即便有百万医疗也不能报销门诊自费药。 这个问题就无解了吗? 解决方案就是配置中高端医疗险。 中高端医疗险的就医范围涵盖了公立医院特需部、国际部和部分私立医院,特别是高端医疗险,可以说是完全打开了对医院的限制。 一方面,公立医院的特需部,特别是国际部以及私立医院,可以跳出医保集采的药品限制,能够开出来效果更好的进口药物和耗材,而且中高端医疗险对于院外药的限制更少,还可以选择门诊责任。 另一方面,公立医院特需部、国际部和私立医院的就医环境更好、就医时间短、效率高,可以享受更好地服务。 来源:知言保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