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价值决定价格,还是价格决定价值?或许最近和价格打交道太多了,所以有感而发这篇文章,或许这个也是很多厂家、渠道商、医院共同面临的话题,价格和价值的对比,本身就是国产和进口矛与盾的对比。要回答这个问 ...
到底是价值决定价格,还是价格决定价值?或许最近和价格打交道太多了,所以有感而发这篇文章,或许这个也是很多厂家、渠道商、医院共同面临的话题,价格和价值的对比,本身就是国产和进口矛与盾的对比。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想了解,什么是价格,什么是价值,二者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知乎上有一段话:币值稳定的前提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重要。货币升值预期情况下,只要货币信用不被捅破,价格权重增加。 价值和价格的重要性是随着环境变化;价格体现了供需关系,即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而价值决定了同类商品对市场需求的满足程度,即价值越大,满足程度越高。 让我们带着这些定义,回归到我们的IVD行业,看看国产的价格之矛PK进口的价值之盾。 -01- 价格满足的是渠道,价值满足的是客户 什么人关心价格,什么人关心价值,角色不同,考虑不同。 没有销售会对客户说:我们的价格很低,也不会有销售在当下环境去忽悠渠道商所谓的价值加分,只是当下的环境,大家都是“过来人”了,没有必要再玩虚的了,所谓浑水摸鱼,清澈的环境下,鱼塘里不太可能有鱼。 我经常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说,要学会满足对方的情绪价值,只有这样,事情才有成的可能,对方要什么,想方设法的满足对方的需求,满足情绪价值,接下来谈的可能性更高,渠道关心的是什么?有人说价格,睁眼说瞎话,渠道既要价格又要价值,需要的是产品好,品牌好,利润又高的产品;那客户端呢,要价值?也是既要又要的存在,当然这个都是在大前提之下才可以满足的事情,市场稳定可控的情况之下。 当下环境之下,只有客户才可以既要又要,渠道只能选择其一,是价格还是价值,应该是所有的渠道都在面临的考验问题,食之无味心累,弃之可惜心痛,所以悻悻给自己一个念想: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先苟活着。 这里想到了罗氏今年年会上的一个问题:集采之后,客户是选择罗氏的还是选择其他的品牌? 也有很多的投资机构在问这个问题,一旦如此,是否意味着我们所谓的进口替代逻辑就不会再成立 这里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所谓对的回答是:价格一致的情况下,确实从终端的角度毫无疑问的会选择进口的品牌,毕竟产品质量和结果方面,还有一些差距,如果生意是如此简单的话,那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故事可以讲了;因为目前渠道在整个生意链条中的作用仍然是至关重要,这不是客户的生意,这个是整个利益链的生意。所以答案是如何的,可以和几个大的代理商聊一下,就知道大概的情况了。 -02- 卷的本质是全都想要 什么是卷?绝大多数的回答是:产能过剩,其实最核心的本质是全都想要,我们从价格和价值的市场逻辑来分析。 假设一个行业有三个品牌,大家都是相安无事,A品牌主要占据低价格和低价值的市场,比如我们的基层地区,B品牌主要占领着中端市场,比如二级医院等,A品牌主要占据高端市场,比如三级医院等,现在某一个品牌开始想明白了,为什么我不能做的更多一些,假如B品牌开始往高端进发,往低端下沉,就是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意味着B品牌在整个市场上的占有率会逐步的提高,C的高端会受影响,A品牌的市场份额也会受影响,如此情况之下,最理想的状态是,C品牌应该通过价格上涨,让自己的市场份额保持不变。当然这都是理想的模型。 实际的情况是:B品牌提供了更高的性价比的产品,C品牌的一些客户选择了B,A品牌的一些客户也选择了B,A和C都会着急,于是,A和C为了挽回市场份额,开始采用降价的方式,把价值提高,来换取市场份额,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把价值提高了,价格并没有提高,客户价值受益,利润被进一步压缩,任何供应商都没有得到一丁点实质性的好处。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喊着又卷又不赚钱,就是这个原因——决策者往往倾向于选择牺牲价格,获得短期的市场份额(但决策者往往自以为能获得长期的市场份额),是一种短视的行为,还有大家都想要的更多,要的更多一定是牺牲更多换取来的,只是看牺牲的是谁家的利益。 -03- 活下去要比价值价格都重要 2023年,在大家都是9.9的咖啡时代,星巴克逆势涨价,每个品种涨价1-2元不等,这个策略不仅仅让星巴克的利润大涨,也算是一个当年很多企业家举的例子,2024年,当9.9的风吹到了星巴克,仿佛一切都变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星巴克市值下跌千亿,瑞幸最终还是撼动了星巴克这棵大树,有人说消费降级了,有人说时代变了,有人说失业人撕开了星巴克的遮羞布等等;当奶茶重回4元时代,喜茶VS蜜雪冰城,整个奶茶行业市值最高并不是喜茶,茶颜悦色,而是蜜雪冰城,寒气之下,价格远远要比价值更重要,因为活下去更重要,现在不是利润共赢时代,而是厮杀时代。 在IVD领域,降价的短期效应是最行之有效的,进口的两个品牌(我就不提谁家了),通过降价的方式稳固了代理商,而且增长情况竟然达到了两位数,这也和上面的价格价值模型对应,高性价比的产品,品牌价值远比价格更加的重要,何况人家都已经降到国产水平了呢。 我也在想,如果星巴克失去办公,交流这种价值之后,如果瑞幸也能提供这样的情绪价值,你又该如何选择呢?(前提是在当下环境之下) 一定有人问:降价一定是收获客户吗?C的客户会选择A吗?毫无疑问是不会的,只有能提供价值的企业,才有资格讨论价格,是价值为先,而这些价值,就是品牌、学术、市场、售后。 也有很多企业用客户来绑定品牌,客户就认可我的品牌,不会选择国产的品牌,对比苹果的客户不会选择小米,个人消费和医疗是截然不同的,买单和支付方式也不同,意味着品牌的粘性会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削弱,毕竟医院也要吃饭,个人可以忍一忍,分期之类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二者的不同。 一旦进口之盾,出现了一丝缝隙,国产之矛就会迅速突破,想必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一些进口品牌退出中国市场(看决策手段),毕竟前面有药品和高值耗材的案例,临床都没有话语权,更何况是辅助部门的检验科呢。 所以呢,你认为哪个重要? 来源:老刘话IV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