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五一过的怎么样呀,相信不少朋友已经开始办公了;说到办公,今天我们就聊一聊与办公有关的内卷,内卷,即无实质意义的消耗;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词语之一。充斥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如常见的“工作996”、 ...
各位朋友五一过的怎么样呀,相信不少朋友已经开始办公了;说到办公,今天我们就聊一聊与办公有关的内卷,内卷,即无实质意义的消耗;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词语之一。充斥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如常见的“工作996”、“学生课外补课”等等。随着内卷文化的盛行,同质化比较严重的肿瘤NGS行业也未能幸免,陷入了无尽的内卷之中。 在众多内卷中,有很多看似不是内卷但实为内卷的几个“低效内卷”行为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困扰。今天,我们就借此机会聊聊肿瘤NGS的几个低效内卷,以下内容均为个人观点,如有疑问,欢迎添加微信交流。 01 panel大小 panel,即检测项目包含的基因数,以非小细胞肺癌检测为例,NCCN/CSCO等指南指出,其核心检测的基因有EGFR、ALK、ROS1等11个基因;因此非小细胞肺癌最核心的检测panel即为“非小细胞肺癌11基因检测”,用于全面指导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 而随着精准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因会影响肿瘤患者的治疗,如KIT、IDH1等基因突变会提示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案;NRG1、CDKN2A等基因突变目前会有部分临床试验药物;TP53、RB1等基因突变会影响患者预后;BRCA1/2、MSH6等基因突变会与患者遗传易感相关;MSI、TMB用于指导免疫治疗等。基于上述信息,各家公司开始纷纷扩大自己的panel,panel大小由原先的十几个基因上升到了100-200个基因,甚至是400-600个基因,检测内容涵盖了实体瘤的靶向治疗、临床试验药物治疗、预后、遗传易感及免疫治疗等信息。 然而,各家公司在设计大panel(400-600个基因一般称大panel)的时候开始逐步违背了初衷,设计理念开始从原先的满足临床需求、优化产品性能等转向了“一味求大”,A司大panel有五百个基因,我司大panel必须要大于五百个基因,这样“检测的更全”、有“差异”,更“有利于临床推广”。 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临床老师的挑战:“别人家大panel比你们的基因多,是不是比你们的panel性能更好”?没少因此向老师解释:目前有明确临床意义(如靶向治疗、临床试验、预后、遗传易感、免疫治疗、化疗)的基因大约在100-200个左右;而对于大panel而言,其重要意义是检测免疫治疗指标TMB,而基于《肿瘤突变负荷应用于肺癌免疫治疗的专家共识》,TMB的检测金标准是全外显子检测,经过验证的大于等于0.8M的大panel测序深度达到500X也可以进行TMB的检测,因此,panel基因的多少并不能作为panel临床性能及满足临床需求的关键点。只是宣传的噱头而已! 02 测序深度 为了防止混乱,讲测序深度时我们需要明确两个概念:测序深度和有效测序深度。 去重前测序深度:指测序得到的总碱基数/待测基因组大小(未经过生信分析过滤); 去重后测序深度:指经过生信分析过滤后可信的去除重复序列(dup)后目标区域的平均深度。 关于测序深度对肿瘤基因检测的影响在之前的文章已经讲到(详情可以戳:你家panel核酸要求量和别家公司为什么不一样?),影响到肿瘤基因检测的灵敏度。一定情况下,测序深度的增加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但是在测序深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对灵敏度的影响就变得微乎其微,可能还会影响测序的质量(引入假阳性突变reads)。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测序深度的对比一定是要在同一个维度上,如果A司讲的是去重前测序深度而B司讲的是去重后测序深度,就注定B司的测序深度会比A司低。 因此在遇到临床老师对测序深度的挑战:A司的测序深度比你们的测序深度高,是不是你们的检测性能不够好时。我们应该先和老师确认A司的测序深度是去重前测序深度还是去重后测序深度,如果不在一个维度上,我们就要和老师讲清楚两个测序深度的概念和区分,解决临床老师的疑问(大概率两家公司的所报的测序深度概念不是在一个维度上)。如果两者在同一个维度上,就要和老师讲清楚公司panel的阳性阈值判断标准及检测灵敏度,表明灵敏度与A司并无明显差异。 03 “丰富”的产品 与前面的panel大小一样,大多数公司为了尽可能满足临床的需求,不惜花重金打造一个大而全的产品矩阵。你有胶质瘤panel,我也做一款胶质瘤panel;你有MRD,我也要有MRD;甚至你只有基于Tumor-informed的MRD,我要有基于Tumor-informed和Tumor-angostic/naive两个平台的MRD;全然不顾运营成本和销售的覆盖情况。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医学知识调研、设计合成新panel,新panel各项质控指标确认、报告模板设计、运营流程的梳理及完善、异常问题的处理等等)。 记得之前有一次,一个新入职的销售有结直肠相关领域的客户在维护,想让我们做一个KNBP+MSI的小panel来满足临床的需求;接到领导的命令后,团队几个人马不停蹄的进行新panel的设计、从panel设计、panel合成、质控指标确认、设计报告模板到医学数据库完善等诸多步骤终于如愿上线;然而对于新panel的上线,除了提出需求的销售外,其他区域的销售并不感冒,觉得性价比较低;因此导致销量很差。而由于销量不达标,当初提出KNBP+MSI panel的销售也在新panel上线后半年离职了;新的panel也就再无用武之地,黯然收尾。 因此,在公司产品的布局上,应根据公司的运营成本、销售覆盖科室情况有的放矢的设计:以肺癌、肠癌为主;设置小、中、大三款类型的panel,覆盖大部分实体瘤患者;关注未来发展潜力较大的MRD检测。对于临床需求较少但公司尚无产品的检测,可以先与其他家公司合作减少公司的运营成本;待到该检测需求足够大时再酌情思考内部开展本项目,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味扩大产品线。 结语 以上就是肿瘤NGS的几个低效内卷,诚然,还有一些其他的低效内卷,受篇幅原因就不在一一讲述;行业发展了这么多年,还要靠这种低效内卷的方式来讲产品差异化,难免有一些可悲。也衷心的希望行业不要再做这种低效内卷了,与其低效内卷,不如卷产品性能(核酸要求量、灵敏度)、卷产品报证、卷入院这种高质量内卷。 在公司的发展和患者的临床需求中,一切低效内卷都会慢慢显露原形,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来源:小李叨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