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包括创新药、创新器械、CDMO、CRO、生命科学、IVD到疫苗,裁员潮还在广泛蔓延。风起云涌的医药行业背后,一股汹涌澎湃的浪潮正汹涌而至。随着市场风云变幻和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医药企业承受着巨大压力, ...
医药行业:包括创新药、创新器械、CDMO、CRO、生命科学、IVD到疫苗,裁员潮还在广泛蔓延。风起云涌的医药行业背后,一股汹涌澎湃的浪潮正汹涌而至。随着市场风云变幻和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医药企业承受着巨大压力,裁员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虽然马云的调侃:下降叫稳中趋缓,裁员叫毕业、优化,营造一种平和的情绪氛围,但在现实中却是个体命运的惊涛骇浪。 当这股浪潮滚滚袭来,人们难以分辨自己究竟是傲立潮头,还是沦陷在泡沫之下。对于那些不幸沦为裁员名单中的医药从业者而言,他们不得不直面残酷的现实。这不单是失去一份工作,更是对自身职业生涯和未来的严峻挑战。他们曾为这个行业挥洒汗水、倾尽全力,却在瞬间迷失了方向。 一、原因: 大的层面:自2022年3月起,为应对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美联储开始了史无前例的“鹰派”加息步伐,将利率从接近于零的水平推升至目前的5.25%-5.5%区间,创新药赛道影响最大,融资几近冰封。美国降息不确定性增大五月份未必能降下来,就算降息,幅度也恐小于预期。加之地缘政治上的风险在医药板块随着生物安全法和拜登行政令的出台陡增,资本市场对中国医疗行业特别是创新药及其上下游的产业链恐怕难有乐观预期,美元资本尤甚企业如果不能自己造血那么恐怕很难见到所谓的春天。 国内医药行业环境还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前些年也确实有泡沫,归根结底创新药大家都在炒概念、赚快钱,终端支付逻辑支撑不了前期投资的退出需求,一旦资本遇到寒冬,收缩的投资再也支撑不起泡沫中的烧钱的创新药。而现在无非就是没有红利了,增长放慢了,不能烧钱了,成本太高了,公司必须要为过去的野蛮生长买单了,只不过最终的买单方,终究还是要落到,一个个具体的员工身上,当你有用时,就是人力资源,公司自然会求贤若渴,当你没用时,就是人力成本,公司必然要降本增效。 再说仿制药,我国仿制药资源严重过剩,已经处于行业的大整合期,正在从“低质量重复”向高质量发展, 当产业挤出泡沫,人才褪去光环后,原本大企业的高管人才就显得性价比很低,那些年薪动辄大几百万甚至千万,一个高层的引入后还需要为其配备下属和项目,投资回报可能不如预期。至少短期不会带来很好的收益,而对于急需带来增量的医药行业,只有少数达到预期的高端人才会被留下,而且整体薪酬也有所下调。所以好多混不下去的高管逐渐放下架子,不会再一言不合就想走。有些高管已经默认公司年终奖打折甚至不发,他们现在的想法就是推进手里的项目,等待股票解禁后变现。也有不愿意降身价还在硬撑的,毕竟放在面前的出路有限。再加上海归的高管每年也有想回流到海外的意愿度有提升,但是受限于对专业能力以及多元化管理能力的挑战,也极少能成功的。全球经济下行,海外也有裁员的情况,本身的工作机会还没有外溢到需要从中国市场挑选人才。总监层级受到的挑战是仅次于高管的。走到药企总监级别的这些人,充分享受了创新药时代的红利。他们一度被推向高处,如今潮水退去,需要面对市场对自己的重新评估,但是总监层级基本处于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优秀的人依然抢手。相比起来,初级和中级岗位的人才具备更多灵活性,容易转换赛道;但他们面临更大的生活压力,更少的职场积累,没有躺平的选项。高层和总监们可能一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依旧还可以咖啡馆里悠闲喝咖啡,这对于初级员工来说几乎不可能。 再来看CRO行业:无数的机遇曾涌现在中国的CRO行业风口里。政策和资本对临床创新的大力支持,让中国创新药产业上下游飞速发展,令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CRO脱颖而出、快速扩张,一度国内CRO的发展,增速放在全球市场也遥遥领先。而当赛道极度拥挤与疯狂,订单又急速锐减时,任何行业摆脱不了内卷的魔咒。CRO行业当然也不例外,即使它是这条新生又迅猛发展产业链上的最后一环,也是最后受到影响的一环。创新药或仿制药的甲方药企为了囤粮过冬,主动暂停管线、收缩规模,还有就是被有品牌、经验和规模优势的头部CRO截流——而之前,头部CRO是选择客户的。一家头部CXO员工认为,公司去抢一些前两年“原本不会接的订单”实为被迫之举。在海外订单减少的情况下,头部CRO要维系自身运营成本,被迫全行业“搜单”、发掘客户。越下沉的客户,对价格越敏感。这让一家头部CRO的商务拓展人员经常因为和药企在价格上谈不下来,而四处碰壁。但最终为了抢到订单,最终只能妥协降价。对于第一梯队的CRO公司而言,毛利至少在40%~50%往上。哪怕价格再降低20%左右,也有利润,也能有20%~30%的毛利。很多公司当前的策略是降价拿单,通过降本增效保证公司运营。但当头部的CRO降价一半抢单的消息,着实让中小型CRO震惊不已,这样的价格降价如此之猛,完全是亏钱抢项目。在行业订单不太多的情况下,通过降价,把竞争对手干掉,也是目前活下去的一种策略。 二、应对 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屹立潮头的精英。他们凭借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力,在这变化万千的环境中稳如磐石。医药裁员的背后,折射出行业的变革与发展。一方面,企业必须调整战略,优化资源配置,以保持竞争力;另一方面,从业者也需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仅注目于裁员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应关注行业的未来前景。医药行业依旧充满希望与机遇,新技术和新疗法源源不断地涌现,市场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对于那些倒在泡沫之下的人,他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道路,寻觅新的发展契机。这或许意味着重新学习、跨行业转型或自主创业。而对于整个社会,我们也应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扶持与协助,助力他们顺利渡过难关。当浪潮汹涌而至,我们无法逃避,唯有积极应对。无论是傲立潮头,还是沦陷泡沫,我们都需坚定信念,奋勇向前,为自己的未来奋力拼搏。医药行业的发展依旧充满希望,只要我们保持敏锐洞察力和进取精神,必定能在这个行业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医药行业裁员时,个人可以考虑以下应对方式: 1. 提升自身竞争力:持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技能水平,增加自己在职场上的价值。 2. 拓展职业网络:与同行、前同事、业内专家等建立联系,拓展人脉资源。 3. 关注行业动态:了解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 4. 优化个人简历:突出自己的工作成果和技能,使简历更具吸引力。 5. 寻找内部转岗机会:在公司内部寻找其他适合的岗位。 6. 参加培训和进修: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7. 积极寻找新工作:通过招聘网站、猎头公司等渠道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 8. 降低预期: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对工作待遇的预期。 9. 考虑创业或自由职业:根据自身情况,考虑创业或从事自由职业。 10. 保持积极心态:面对困难保持乐观,相信自己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影响 医药行业裁员对个人和社会可能产生以下影响: 个人方面: 1. 经济压力:失去工作意味着收入减少,可能导致个人面临经济困难。 2. 职业发展受阻:打断了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 3. 心理负担:可能带来焦虑、压力等心理问题。 4. 就业竞争加剧:在寻找新工作时面临更大的竞争。 社会方面: 5. 经济影响:可能对地区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6. 社会稳定性:失业人员增加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 7. 行业发展:对医药行业的发展可能产生一定的冲击。 8. 人才流失:优秀人才可能流向其他行业。 9. 创新能力下降:裁员可能导致行业整体创新能力减弱。 结 语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冬去春来,气候回暖,然而和季节相反的是,很多医药同行正处在失业的“寒冬”里,2024年,医药行业的“人员优化”仍在持续进行。“金三银四”的旺季,现在变成“优中选优”。而眼下最好的状态是老板和员工都努力,维持公司业绩不降甚至逆势增长。而对于搞技术的人员,小编的建议:要让自己成为行业的人才,做一个行业的leader,不能只盯着公司的业务,聚焦外部才会成长。这句话或许现在大家理解得更加深刻了。作为医药行业的职场一员,以后需要两种类型人才——“专”和“宽”。“专”包括疾病治疗领域的销售、市场,和一些偏“技术性”的岗位,尤其是创新药品;“宽”包括多元化渠道和多职能的岗位,以及衍生出来的和大健康相关的服务性岗位。不要轻易换行业但要有副业(爱好)、不要轻易到二线尽可能待在一线、不要轻易发观点但要有想法、不要轻易结交人但要有圈子。存量竞争的时代已经到来,专业性强,努力工作,真诚待人,不卑不亢,良好的职场口碑定能助金子般的你脱颖而出! 来源:邴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