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没有关键词,只有亲历者——前言终于,2023年最后一个法定工作日结束了。按照惯例,年底需要总结下关键词、趋势,再展望一下来年什么的,但没想到今年如此之卷,九哥早早的连发两篇总结,把关键词封锁的一干 ...
2023年,没有关键词,只有亲历者 ——前言 终于,2023年最后一个法定工作日结束了。 按照惯例,年底需要总结下关键词、趋势,再展望一下来年什么的,但没想到今年如此之卷,九哥早早的连发两篇总结,把关键词封锁的一干二净,彻底堵死了“关键词创新”之路。 不过上帝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比如这样就有了洗稿九哥的机会。 从因果关系来看,关键词是“事件”的提炼,那为什么这些事件会发生? 总结是写不了了,那就借着这个机会,说一下作为亲历者的一些理解吧。
PS:因为不是正经总结,所以想到哪说到哪,汇总放在最后一张图了,省流直接文末。 PS2:仅代表个人理解,不保真、不保准、不保完全公允,欢迎探讨。 01 失去的“定价权” 过去十年,肿瘤基因检测行业商业模式的根基是什么? 我想说一个可能很少被提及的词:定价权。 通俗来说,就是把一个“好”的东西卖出更贵价格的权力。有了定价权,就能以超额定价去支撑高额成本——这里面既包括了标准的COGS,也包括了大家常说的灰色地带——从而去获取利益分配的主动权。 所以,虽然大家总说行业的玩家们挺惨的没挣到钱,但从“商业地位”上来说,其实一直还可以,毕竟谁能拒绝慷慨的撒币呢。 2023年,这个根基变了吗? 这四个2023年政策层面的关键词放在一起,有什么共通点? “价格将由物价决定,收费将由医院完成,分配不再肆意妄为” 我看到的,是定价权及其附属收费权和分配权的丢失。 虽然有些玩家并不乐意,但这是一个不会逆转的改变,医疗从来都是强监管体系,不管从普惠百姓的角度还是从监管归位的角度,定价权交给物价/医保/医院都是更佳的选择。 根基变了,行业的游戏规则自然也会变。 02 “改变的”战略 作为明面上的“高科技、劳动密集型”行业,内卷的维度一直只有两个: “技术”和“成本” 过去的十年,技术竞争是主线,大家忙的是试验、晒的是paper、拼的是性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个内卷的过程中,成本永远是“第二位“的。 原因也很简单,大家自然不是真的“醉心科学“,而是把技术作为了支撑超额定价的核心“理由”。那现在呢?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情,定价权转移带来的行业改变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在新房售价可以完全的由房企决定的年代,拿地成本从来就不是房企的首要考量因素,因为只要能找到亮点把房子卖的更贵,再高的拿地成本都可以被稀释。所以一个地块多家房企疯狂竞价是常态。 但是,当政府开始管控房价、甚至对部分新房在拿地时实行“限售价“政策时,是不是再也没有看到那么激进又疯狂的囤地场景了? 肿瘤基因检测行业,也不会有什么例外。 当定价权(包括随之而来的收费、分配权)被拿走后,行业的玩家们从利益分配者的角色变成了分利益的人。 “总成本领先战略”将成为行业玩家们毫无疑问的第一选择。 如何理解“总成本领先战略”?八个大字: 还记得那句“不是xx买不起,而是xx更有性价比”吗? 接下来的很多年,我们都会在行业的竞争态势中看到它的身影。 可以参考这篇去扩展看看:燃石,走进行业的“至暗时刻” 03 这会带来什么? 这种变化事实上已经导致了今年很多的“关键词”,也能帮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些“关键词”,比如:
“为什么有的公司有一边在裁员,一边在招人,疯了吧?” 没有,他们没疯,甚至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这一轮的裁员,不能被简单的理解成 “降本”,而是战略转变之下对于岗位需求的变化。 很多岗位的设立或者工作内容的设定,其本身就是和“总成本领先战略”背道而驰的——因为在设立那会的战略并不过于考虑成本。 当沙漠的行者走进北极的冰雪,他依然需要帮手——只不过从骆驼换成了雪橇犬。 可以参考这篇扩展看看:时代的水手,没有等来水手的时代 作为从业者,我们有且仅有两个选择:去找一个还在沙漠的行者,亦或是变成雪橇犬。
“是ILMN技术停滞,无法满足需求了吗?” 不,是大家开始更在意测序成本了。上游出了这么多测序仪,最后能活下来的都一定要在“成本”上给出某个场景的最优解。 不要幻想单纯的技术领先就能夺得市场,哪怕是一直领卷Q40、号称测序质量“超越”大曼曼的Element,在面对客户时也永远不会忘了说一句 “我们综合成本比 xx打对折还多哦😏” 是的,每一个上游的玩家,都得面对下面这句灵魂拷问 “满足临床需求的测序质量和通量,你综合成本一个G多少钱?” 这是新玩家立足的根本,也正因为临床需求在“测序质量和通量”上的多样化,上游并不会再是一家独大的局面: 每个场景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都可能有这个场景的王者
当定价权被收归“国有”,如何作为供应商给到定价者更多的“安全感”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报证-收费-医保三重门。 今年其实有不少合规上的突破值得一提: “泛癌伴随诊断第一证、TMB第一证、桥接伴随诊断第一证、MCED进入创新通道……” 这里面既有玩家的勇气,也有监管机构的勇气。 更重要的是,当过去诸多我们认为“无法拿证”的领域被逐渐突破,留给无证产品的竞争空间和时间还有多少? 过去尚且可以说是锦上添花,很快将逃不过是一道生死命题。
这个没什么好展开的,一句话就够: “什么场景下,企业有可能重新拿回定价权?——院外场景“ 04 最后说两句 用一张图总结下吧: 于行业而言,闯荡十年“高科技”,归来仍是“制造人”。当行业回归成本竞争的主线,“期待已久”的生死淘汰赛也终于要开始了。 更何况,在这个竞争维度里不仅有“老朋友”,更有“新伙伴”——ICL 的传统巨头们,那可是经验丰富多了。 再见2023,期待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