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见了几个朋友聊到医保改革。正好我们最近就这个话题和很多保司和医疗服务机构做了交流,今天跟大家“输出”一下,帮大家快速了解医保改革DRG/DIP,以及对大家有什么影响?首先、什么是DRG/DIP呢?DRG/DIP,是英 ...
周末见了几个朋友聊到医保改革。正好我们最近就这个话题和很多保司和医疗服务机构做了交流,今天跟大家“输出”一下,帮大家快速了解医保改革DRG/DIP,以及对大家有什么影响? 首先、什么是DRG/DIP呢? DRG/DIP,是英文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diagnosis intervention packet (按病种分值分组付费)的英文缩写。 怎么理解?做个类比,大家就明白了。 比如装修房子,我们可能需要刷墙、装地板、订制家具等等,我们可以按项目做,然后按项目的价格与装修公司结算;我们也可以和装修公司谈一个【打包价】,把要做的项目都含进去,因为工程量大了,装修公司可能会给一些优惠; 再比如在商业零售领域,一个品牌想在Walmart做店内陈列和品牌促销,它可以和这家零售店的采购按陈列位、活动项目谈费用;当然也可以和他们谈一个【打包价】把所有店内的项目都含进去,一般也会有一些费用的优惠。 没错,【打包价】是关键词,DRG/DIP 其实就是打包价,是按病种的打包价。 医保局,先对所有疾病按一定规则进行分组,然后根据经验和大数据,对不同的疾病设定一个【打包价】给到医院,医院的医生就要想办法在这个【打包价】里把病人对应的病给治好。 过去医生看病,按需要给病人做检查,开处方,做手术,只要这些项目属于医保目录,医保就得买单就得统筹;但是未来增加了一项,医生得盯着病人的【打包价】即预算进度,看菜吃饭,不能让它超,否则医院和医生自掏腰包。 这就是DRG/DIP。 那,为什么要做这个改变? 其次,为什么要DRG/DIP? 背后的原因坊间最常见的说法就是:疫情掏空了医保,国家缺钱想控费。这个说法呢,也对也不对。医改这个事其实2011年就启动了,并不是疫情后,而且现在医保是有结余的,2022年医保收入3万亿,结余也有0.3万亿。 但,钱不够肯定是一个主要原因,只是,不是现在被亏空,而是照这样花法,未来会不够,所以要赶紧控一下。 除了明显的,让费用更可控外,这个改革还有一个初衷,我理解,就是让有限的资源分配更公平,更能体现它国民基础医疗的定位。 过去,一些医院和病人会有滥用医疗资源,过度医疗的问题,看A病开一堆B病的药。虽然医保对医院有年度额度的限制,但有的医院的管控并不科学,经常是前松后紧,上半年随便用,下半年紧急收紧。现在这样按病种控费,大家都基于一套系统和数据,在资源效率上是有促进作用的。 那,这件事 再次,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第一,医疗品质 我当时听到这个改革后最大的疑惑是:个体差异那么大,就算病种一样,严重程度以及并发症也不一定一样,就都能在一种套餐里解决吗? 其实我担心的是医疗品质的问题,会不会因为控制费用,而损失了品质。这是病患最关心的点。 既然要打包,价钱肯定会比按分项加总要便宜,这是我们生活的常识。去餐厅吃饭,一般套餐价都会比单点要便宜,算是对损失自由的补偿。但我们也都知道,套餐的质量和数量常常会有损失。 要治好病,那该如何省出钱呢?办法无外两个: 一、减少非医疗必须的项目 二、降低每一项目的单价 第一项,医生自有动力; 第二项,药品和器材是医疗费用的大头。降低单价,单靠医院可不行,于是国家开展了【集中采购】,搞竞标。通过“灵魂砍价”,将各种药品器械成本想办法降到最低。 能在竞标中胜出,接受这么低价格的大多是“仿制药”(械)。通过集采中标后的药品和器械将进入医院系统,成为医生能且只能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常见的“进口药”在医院系统里消失的原因。 什么是“仿制药”?仿制药就是当原研药的一些专利到期后,开放使用,我们利用这些专利仿制出来的药品。 那他的疗效可以平替原研药吗?这个答案是显然的。 仿制药对什么病人影响最大呢?可能是慢性病患者,因为如果之前长期服用的是某种原研药,现在只能用到这种疗效打折的仿制药… …那,疗效打折不是吃饭,不够吃,多吃点就好的,道理不难明白。 “仿制药”其实对医生也会有影响。那天网上看到一个麻醉医生吐槽国产麻醉剂效果不好,五个小时追加了四支半,但是主刀还一直喊肌松不好。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熟悉的药品和器械,过去可以按自己的手法来开来用,但集采后,对不起,大家都只能用统一的。 第二,看病可能更贵了,因为费用转移,自费部分增大了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把病看好最重要,药还是想用,医院开不出来,那就转移到医院外面,医生开处方,自己去外面买药就是,费用由个人承担。 所以现在【院外购药】是很多的,有的是医院根本没有的药,有的是医院有但开不了给你(适应症的问题),这些就只能自费。小病小痛可能还好,就怕大病的药费,比如每21天吃一次,每次3万的靶向药。就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 还有一种转移,就是医院科室之间责任的“转移”。当医生看到一个病人的DRG快超了,他就算知道病人没有完全好,还有一些其他问题,也不敢给他看,给他开检查了,否则他很可能就得自负,更何况那不是本科室的问题。“善良”的医生只会建议病人过半个月再来住院… 。(真实案例) 再延伸,出于同样的考虑,医院会对病人“挑肥拣瘦”,即在同等条件下,挑病情没那么重的病人,而放弃那些病情复杂严重的,或者打包价一到了,就让病人出院,转院,现实中已有这样的案例。 费用的转移让自费部分增大,事关钱的问题;责任转移和挑病人就真的是折腾病人,可以想象病人在其间的痛苦、愤怒、无奈。 其他的影响还有过度门诊检查(目前DRG只覆盖住院还没有到门诊)等等,其实各种影响都在指向一个事实,在大平均和低费率之下,个性化的、优质的医疗体验,靠医保是不够的。 最后 想说一下,说这些,不想加剧大家的焦虑,但希望大家对社保有个正确的定位和认知,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 医保一直都是打底的存在,它下有起付线,上有总额封顶,中间还有医保三大诊疗目录的框定,现在又加了一道坎- 按病种打包封顶。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医保资金只会更紧张。 因为现在医保80%的收入来自占人口20%的城镇职工和居民,未来,主力缴纳人群比例不断降低,老年人不断增多的时候,医保的水准能不降已是偷笑。 所以,它的定位就是保底,非常非常基础的医疗底,千万别想多了。 要想有医疗自由,不想面对那么多限制下的不堪和无奈,给自己争取多一些的选择权,每个人都应该在社保之上,配上合适自己的商业医疗险。 你是一位对就医品质有要求,希望获得最好医疗技术的人,那可以在社保之外+一份不绑定社保,在用药、医疗机构和地区上没有限制的高端医疗险; 如果你没有那么高要求,主要是想大病发生时能协调到好医院和医生给你,能帮你报销那些死贵的特药就好,那你一份中端或次中端有机会做到; 如果你年纪比较大,身体也有不少问题了,已经买不了商业医疗险了,那建议在社保之外,至少把【穗岁康】买上,因为它不限年龄体况,一年180元(有些地方的只要几十块),可以增加一些责任,比如覆盖部分院外特药,虽然不是太多,但是在极端情况时,杠杆是极高的。 还有很多种的情况就不一一列举了。 还是那一句,请珍惜自己还能买医疗险的年龄和身体,医疗险真是要申请的。医疗险、重疾险真心希望大家都用不上,健健康康的,但是也希望真的需要的时候,能有,能为我们遮风挡雨,渡过难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