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价86%,亘喜生物“卖身”阿斯利康,拉开中国Biotech被MNC收购的序章?! ...

解读 鹏哥
2023-12-27 13:53 506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MedTrend医趋势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12月26日,一则阿斯利康将以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的消息迅速刷爆大健康朋友圈。为何如此轰动,或许原因有二:1、中国出现了第一家被收购的Biotech,这或将开启2024 中国Biotech 发展新途径。2、虽然金额不大,但作为 ...

 12月26日,一则阿斯利康将以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的消息迅速刷爆大健康朋友圈。

为何如此轰动,或许原因有二:

1、中国出现了第一家被收购的Biotech,这或将开启2024 中国Biotech 发展新途径。

2、虽然金额不大,但作为阿斯利康2023年第二大收购项目,押注临床早期“CAR-T”仍然犹如开盲盒。

01

“卖”或“不卖”

中国Biotech分化之路

亘喜生物是一家临床阶段的中国创新药企,专注于CAR-T领域。

根据最终协议条款,阿斯利康将以普通股每股现金价格2美元(相当于每股ADS10.00美元),合并收购亘喜生物的所有稀释后股份(包括所有ADS代表的股份);预计将于2024年第一季度交割。

  • 首付款约10亿美元,合计交易价值约12亿美元,较之亘喜生物在2023年12月22日的收盘价溢价86%

近几年大健康融资环境降至冰点,全球Biotech似乎遭受了史上最大风暴,2023倒闭潮席卷大洋彼岸有近30家Biotech宣布破产。根据Icon数据,2023年近一半(48%)的生物技术公司选择与Big Pharma合作作为一种融资方式。

虽然,亘喜生物通过融资累积了较为充足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 2021年登录纳斯达克募资近15亿元;
  • 2022年融资约0.3亿元;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达17.079亿元人民币(约2.341亿美元)

但是,仍有隐忧。

第一,其所有管线都在临床I期及以前,离商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路;纯烧钱模式下,近五年亏损约18亿元。

第二,股价自上市以来下跌81%,最低2023年2月每股仅1.4美元(低于1美元将面临退市风险)。而没有商业支撑,仅依靠临床数据“利好”拉动股价,很难回到最初估值

亘喜生物股价变迁

2023年Q3,其研发支出同比下降33%,也是近五年其首次下调研发投入。

研究、开发、临床试验支出减少,但同时其在全球正有多项关键临床试验正在密集展开,需要资金投入,包括:

  • 美国的FasTCAR-T GC012F 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RRMM) 的 1b/2 期临床试验,第一位患者接受了给药;
  • 将于2023年第四季度在中国开始1/2期临床试验,评估GC012F治疗RRMM;
  • 正在中国进行的1期研究者发起试验 (IIT) ,该试验评估GC012F在rSLE(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将于2024年上半年发布相关数据;
  • 即将提交IND申请,以进行GC012F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rSLE)计划在美国中国进行的1期临床试验。

在此背景下,亘喜生物选择了“卖身”。

而就在上周,另一家中国Biotech联拓生物,因为拒绝海外资本抄底收购,其CEO、CFO在同一天接连离任。

  • 12月4日,联拓生物宣布收到Concentra Biosciences的要约,以每股4.30美元现金收购联拓生物,总金额约4.65亿美元。

按照彼时联拓生物股价(4.19美元/股)没有溢价,且在Concentra的收购邀约中还有一个限制性条件,即双方交割时要求联拓账上有不少于5.15亿美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扣除任何剩余负债和交割费用)。

  • 截至2023年9月30日,其拥有现金、现金等价物、有价证券及限制性现金合计2.522亿美元。

12月7日,经联拓生物董事会一致同意拒绝Concentra收购报价,认为“该提案低估了公司的价值,不符合联拓生物和其股东的最佳利益。”

一方面是价值被低估;另一方面与亘喜生物不同,联拓生物所有管线都来自于引进,没有自研实力,若被收购后或许只能成为资本的工具。

虽然具体情况不甚相同,但是在2023年尾,这些资本操作向我们展现了中国Biotech的发展新路径。

在海外,Biotech被大型药企收购是常见的资本运作手段,几乎与融资各占一半。其中也不乏1+1>0的先例,比如基因泰克与罗氏制药。

这或将开启2024 中国Biotech 发展新途径。

02

“买宝物”或“开盲盒”

中国Biotech早期优质管线受捧

阿斯利康选择在这一时机收购亘喜生物,很妙。

11月28日,因为12例不良事件通报,FDA宣布开始调查所有已上市CAR-T细胞疗法是否与新发血癌的风险有关。受此黑天鹅事件影响,专注于CAR-T疗法的亘喜生物当日股价跌破4美元。此后其在美国ASH大会上公布了GC012F积极临床数据,12月逐渐将股价拉回6美元。这或许也成为了买家收购价格最好时机。

也很敢。在此背景下,阿斯利康出手12亿美元,押注刚刚进入临床I期的CAR-T管线也说明其对亘喜生物研发实力的肯定;或许源自两大原因。

2023年以来,阿斯利康出手两笔收购,都已有临床后期管线

1月9日,以18亿美元收购CinCor Pharma,获得其临床II/III期的高血压管线产品;

12月12日,以8亿美元收购RSV疫苗厂商Icosavax,囊获临床II期的RSV/hMPV联合疫苗。

资本宠儿:

2017年成立的亘喜生物仅用三年就成功登录纳斯达克。其创始人曹卫博士曾在美国担任诺华制药、拜耳、赛默飞世尔科技的高级科学管理职务。而当决定在美国上市时,其目标就是之后与美国研究所、企业合作,license-in或者并购IPO前也备受明星资本拥护,淡马锡、奥博资本、礼来亚洲基金、King Star Capital分别持有17.7%、14.0%、9.2%和8.4%的股份。

差异化创新技术:

数据显示,仅截止2022年亘喜生物在CAR-T领域专利就超过55件(排名中国第五);且包括多项通用型(异体)CAR-T疗法专利。

都说CAR-T或开始进入“同质化内卷”,而真正的差异化创新产品,或许才是解决“内卷”的方法。

目前,亘喜生物自主研发了包括:针对通用型(异体)CAR-T的技术平台TruUCAR针对自体CAR-T的技术平台FasTCAR针对实体瘤CAR-T的技术模块SMART CARTTM;这三大原创技术平台将构建起亘喜生物CAR-T管线的未来矩阵。

亘喜生物三大CAR-T技术及相应的改造技术

亘喜生物在研管线

自体CAR-T技术平台FasTCAR可实现次日即可完成生产,大幅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且降低成本;目前临床进展最快的是GC012F(一款BCMA/CD19双靶点 CAR-T疗法)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肿瘤治疗领域研发负责人Susan Galbraith表示,GC012F有望为血液瘤患者提供潜在BIC的治疗选择,同时将进一步探索细胞疗法在自免领域的临床潜力

阿斯利康也早就开始加码CAR-Ts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拓展。

  • 2023年6月,阿斯利康宣布与Quell Therapeutics(一家专注于工程Treg细胞疗法的生物技术公司)达成协议,以开发多种CAR-Treg细胞疗法,或用于1型糖尿病 (T1D)和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

除了攻克实体瘤、异体CAR-T突破,从“肿瘤治疗”转向“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或将成为CAR-Ts新的“主流方向”

此外,从全球TOP 10药企在肿瘤、自免两大领域的表现来看,阿斯利康在肿瘤赛道排第4,而在自免赛道排第9;未来或许将通过细胞基因疗法在自免领域快速突破?

而早期管线或许开始成为TOP药企们的心头好。今年以来,阿斯利康已与超过5家中国创新药企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早期研发项目。据统计,阿斯利康、礼来、默克和辉瑞等国际制药巨头,越来越对中国Biotech早期资产项目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开展交易。


是否也是对中国医药创新的肯定?

未来3-5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特别是创新药领域或将会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商业化强者或将能依靠自身走出大周期。一部分有研发实力和差异化管线的企业或将面临分岔路,毕竟对于创新药企而言,如何兼顾研发投入和商业回报是一大考验。

这或许为各大TOP药企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

  • Discuz! X3.5 | Copyright © 2015-2023 | 宇翼科技
  • 免责声明: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浙ICP备18026348号-3|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