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级基因检测vs消费医疗:测序仪行业DTC市场探讨

解读 鹏哥
2025-7-2 16:46 164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基因Create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转眼之间,2025年已经过去了一半。在基因测序仪的圈子里,上半年热议的话题随手一拉就能撑起一只手(等年底可以评“十大事件”啦~),一些典型案例确实也是可以进一步展开探讨的,譬如:话题1-因美纳“上清单”,国 ...

 转眼之间,2025年已经过去了一半。在基因测序仪的圈子里,上半年热议的话题随手一拉就能撑起一只手(等年底可以评“十大事件”啦~),一些典型案例确实也是可以进一步展开探讨的,譬如:

话题1-因美纳“上清单”,国产测序仪厂商扎堆冒头

话题2-国内外部分相关企业相继破产、裁员、收缩

话题3-AI人工智能与生物医械公司研产销业务的融合

话题4-国产测序服务商纷纷打出招商广告

话题5-消费医疗时代的居家自测和C端产品

今天,我们以话题2和5的交叉领域为切入点,展开聊聊。年初,消费级基因检测(DTC-GT,Direct-to-consumer genetic testing)的第一玩家——美国公司23andMe申请破产保护。这家公司诞生于19年前,享受了2003年宣布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带来的莫大荣光,并于2021年在美上市,如今时过境迁。虽然在最新的新闻中,其创始人安妮·沃西基通过非营利组织TTAM (据报道,TTAM 是 23andMe 首字母的缩写)提交了一份单独的 3.05 亿美元报价,并推动重启拍卖。

有人问,这是否意味着消费级基因检测这条路走不通?或者说消费级基因检测的“泛娱乐化”彻底宣告失败?以23andme为例,一度高举名人效应以及祖源噱头的基因检测产品,却沦为小圈子的一时流行,并非刚需产品。用户对一次性基因检测的新鲜感消退后,几乎不会复购。OK,我们将问题拆解一下,逐一展开探讨:

· 消费级基因检测的价值所在

· 消费级基因检测与消费医疗的关系

· 基因检测的DTC市场趋势探讨

全文约5300字,阅读需5分钟。

娱乐化 ≠ 消费级

消费级基因检测的价值何在?这个问题如果5年前问我,我的答案是,“如果个人基因组报告只有娱乐价值,约等于没有价值”;当然,现在我的答案倾向于,“这取决于其娱乐价值本身的开发程度,以当前的开发程度来看,约等于没有”。一言以蔽之,个人基因组检测报告的价值(包括娱乐价值在内)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当前只提供了海量信息,但并不等于有用信息多。

以当前市面上常见的个人基因组报告来看,绝大多数报告都能涵盖族源分析、运动基因、营养代谢、健康风险、遗传性疾病、药物指南等100多项内容。但问题可能恰恰就出在内容条目太多,每一条的解释和背后的科学依据又非常的“学术”,往往会让人陷入"数据沼泽"困境:用户看不懂也不想细看,看完报告啥也没记住,也不会对大家的日常生活有啥实质性的影响。所以问题其实出在这里:看完报告有啥用?当前的报告真的有讲清楚每个SNP位点与生活的关系?如何将基因密码翻译为可执行的生活指令?

话说回来,人体内有31.6亿个DNA 碱基对。想把每一个碱基对都搞明白,那不太可能。但如果只是死磕其中某个位点与生活的关系,还是有点意思的。以我自己为例,最早我拿到我的基因组检测报告,最关心的是患病风险,其他的都没怎么留意;突然有一天念叨自己胖是因为遗传、先天胖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一点在我的基因检测报告上怎么显示的呢?一看,竟然是先天不易胖……得,所以我胖真的纯粹是后天生活习惯的影响因素更大咯,我再也没有借口怪老天爷了……

图片来源:华大BGE,2025.

另外一个类似的例子是饮酒基因,有些人能喝还真不完全是因为先天代谢能力就强,纯粹就是后天习惯了。所以,如果是这种情况下,基因检测结果对于纠正我们的后天行为习惯有较为明显的积极作用。这一点是值得深挖的。另外,还可以关注的一点是,基因与个体用药。举例而言,与酒精代谢能力相关的ALDH2基因参与编码的乙醛脱氢酶2是硝酸甘油代谢的关键酶,该酶可将硝酸甘油转化为具有药理活性的一氧化氮,从而发挥扩张血管、缓解心绞痛的作用。但是每个人体内的酶的活性高低不一,与该基因型有关,活性高、代谢快,活性低、代谢慢,如活性低的人群在心绞痛发作时第一时间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能会出现症状并未缓解、必须紧急入院抢救的情况。像这些关于我们身体的“小常识”,其实往往是我们普罗大众会忽视的,也是需要基因检测报告重点提示的。

图片来源:人类表型组研究进展报告,2023.

要点小结: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出发点看似是“有趣/趣味基因组”,落脚点实则是“健康”,“基因与健康的关系”。而且,趣味带来的娱乐化价值,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消费级”这个概念,娱乐化是消费级的众多子集之一。消费者并不是不愿意为娱乐买单,只是不愿意为只有隔靴搔痒的泛泛之谈买单。

图片来源:Wegene官网,2025.

消费级,为“娱乐化“买单”?

本质上还是为“医疗”和“健康”买单

如果说,在消费级基因检测的赛道,第一波浪潮出现在2003-2006年间,第二波浪潮在2015-2019年间,第三波热度就是最近这两年了:从核酸检测引申出来的居家自检、基因体检等项目,已经不完全是2015年wegene陈钢童鞋带领大家热议的“你吃不吃香菜是基因决定的”这一类趣味性话题了。大多数人更关心的是:如何应对免疫力下降如何应对呼吸系统疾病(例如如何区分普通感冒和严重感冒甚至可能引发肺炎的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究竟应该如何“防患于未然”。这一点其实介于“健康”和“医疗”之间,恰好是一个很好的衔接点,面向广大的亚健康人群。

从理论上说,人的健康状况其实并不是“有病”“没病”的零和判断。如果画一个线段,左右两个端点分别是“绝对健康”和“绝对不健康”,实际上我们的健康状况是在这条线段的任一点上。处于靠近左边“绝对健康”端点附近的某一段属于健康,反之属于不健康,中间则属于亚健康。据北京立方社会经济研究院对北京和甘肃等地 3 万多人的健康功能评测和分析,大约 80—85%的人都属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没有必要将他们与疾病和医疗即刻挂起钩来而成为“患者”或“病人”。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进入冲刺阶段,我国健康产业也正在经历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的深刻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老百姓们的健康消费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预防”转型,“消费医疗”“主动健康”这两个新鲜名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但是,正如同基因检测报告有临床用途(辅助诊断)、科研用途、科普用途之别,“消费级基因检测”也并不能直接与“消费医疗”划等号。

简单来说,消费医疗由专业医疗服务(眼科、齿科、辅助生殖等)、医疗美容(医美、植发等)、健康管理( 体检、孕产、运动保健、营养心理等)三大板块组成。

图片来源:消费医疗行业图谱,国盛证券,2022.

而消费级基因检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在消费医疗的各个板块其实都可以贯穿其中,比如健康管理、体检,在常规的体检报告之外的个人基因组检测报告,又比如医美方向的肤质检测,衰老检测(表观基因组检测报告),还有专业医疗服务放心的辅助生殖也有相应的婚前/孕前/产前基因检测产品。

此外,2022 年初,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施杞和附属龙华医院王拥军教授、唐德志教授带领团队率先在《中医杂志》刊文,详细论述中医表型组学的概念:以中医核心理念为根本,以大型人群队列为基础,采用多组学、生物信息学和人工智能等手段,从宏观、中观、微观水平上系统地、定性与定量结合地测定中医“证”与“病”发生发展全过程中的表型集合及中药干预下的转归机制,揭示中医现代科学内涵。这一观点表明:如今的表型基因组技术,会让中医更加精准,且解读得更加清楚。这一点也是未来消费级基因检测可以“大显身手”的空间之一。

由于消费医疗的落脚点还是在“医疗”,所以消费级基因检测的涉略面甚至比消费医疗还要广,还会涉及到“健康习惯养成”的方面,包括趣味基因组的检测与解读。此外,基因检测服务型产品也不只局限在“基因与健康”,也有在“基因与医学”名下的临床级应用,包括面向高龄产妇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针对ICU病人和疑难杂症病人的未知病原基因检测,针对遗传学肿瘤的肿瘤基因检测和用药指导等。

制图人:朱指导,2025.

回到健康和医疗的话题探讨上:到底是健康的概念更大,还是医疗卫生的概念更大?此处我们引用学术文章的表述如下:

首先,( 广义的) 大健康= ( 狭义的) 大健康+( 狭义的) 大(医疗)卫生。其次,如前所述,人的健康状况可以分成健康的、亚健康的和不健康的( 患病的) 三类,这三类人群的需要是不一样的———健康人群的需要是保持健康,精力充沛; 亚健康人群的需要是逆转亚健康的发展趋势,并力争恢复健康; 不健康( 患病的) 人群的需要则是治愈疾病,至少是能够控制病情并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医疗显然更关注疾病人群,但如何忽视健康风险因素对 80%的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会导致疾病人群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医疗系统的不堪重负。最后,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是:健康管理向前,医疗服务殿后。而这两者,都与消费者个体息息相关,换言之,健康和医疗都是需要有人来买单的,无非是哪一块的占比更重;从理想主义的角度看,显然大家更愿意为健康买单,但这个意识的养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国家层面已经从“15分钟健康生活圈”“体重管理年”的硬件设施、理念引导等多个方向在鼓励和推动,或可初见成效。毫无疑问,这也将为消费级基因检测和消费医疗提供更广大的空间。

图片来源:唐钧.大健康与大健康产业的概念,现状和前瞻——基于健康社会学的理论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 2020(9).

基因检测的DTC市场何如?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消费级基因检测这条路并不会因为早期探路型企业的没落而没落,相反已陆续呈现出新的路径。比如:

· 金域:大众健康基因检测(基因检测、血液检查)+健康体检,以及将体检与金融保险业相结合的合作服务 。

· 迪安-晓飞检:这应该在业内算是走得比较靠前的(起步于2020年),不只有特检、体检、益生菌及周边,更多的是布局和理念的领先,以“方圆之内做检测”为目标,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渠道实现检测项目线上化,并推出居家、上门及采血点三种服务形式。

· 海普洛斯:利用以江西省为区域主战场的优势和自身肿瘤基因检测业务优势,在C端的体检业务、科普合作及周边。

· 微基因Wegene:在常规的个人基因组业务之外,有专门上升到临床级的精神类药物、冠心病、糖尿病相关的基因检测产品,以及最新推出的个人表观基因组产品,“悦龄”可用于评价个体的衰老程度和免疫状态、环境损伤程度。

· 圣湘生物:从2023年开始在美团和京东等平台上推出的居家检测呼吸道服务,布局三端合一的商业模式——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平台、居家为基础的接续性医疗服务体系,旨在通过自建的生态系统,构建区域内呼吸道感染患者“ 三小时”病原精准防控圈。

· 华大:当之无愧的行业领头企业,不只有基因检测产品,更有包括面膜在内的护肤品、咖啡豆、基因与运动相关的课程、基因科普课程等更广泛意义上的消费品,还有今年新出的饮酒基因速测硬件产品,据了解这是目前市面上唯一能在20分钟内出结果的手掌大小的产品。

可以说,大多数基因检测相关的公司在消费级市场的聚焦点还是在“医”“药”之间,大众认知也在经历从传统的“医+药”到“医+药+检”到“医+药+检+健+险” 的升维变迁,大家想做的还是ToB的生意。虽然说大多数ICL公司的C端业务当前可以 “借”的三道东风:互联网医疗/医药电商,消费医疗,大健康。但是整体看下来,缺乏“破圈”,不破不火,毕竟纯粹的基因测序的圈子还是很小的。

破圈的例子并不是完全没有。除了上文提到的华大,还有一些小微企业也在尝试创新的路上。比如,一直活跃在B站的“暂停实验室”(各色科技),这是一家以咨询为主、主打陪伴和干预/引导的DTC-GT公司,掌舵人是心理学背景出身。其实这或许也是在启发我们,在消费级赛道,基因检测这门技术或者说服务型产品不一定非得是100%的主角,谁能真正将其用起来、用得好,哪怕只是将其内嵌在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服务方案之中,也能获得市场认可,活下来,走出去。

又比如,以上周刚在杭州举办的“2025年居家检测大会暨第二届居家检测&新消费医疗博览会”为例,其实提及纯粹的基因检测产品并不多,更多还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技术层面没有只局限于测序技术,最有意思的甚至是一款男性精子活力自测产品(检测工具是医用放大镜)。。。由此可见,有趣、泛娱乐化不仅不会死掉,还会持续占领高地:)

总结而言:基因检测技术从最早用于科学研究,逐渐发展为为科学研究提供服务、为精准医疗提供服务,再到走向人人、为每个人提供助力,这几乎是一条可以预见的路。但如何走、几时走到,仁者见仁。从严肃医疗的角度来看,除了目前已经被大众陆续熟知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病原检测(mNGS和tNGS)、肿瘤检测以外,以个体基因检测为基础的表型组学研究结果,正在为传统医学(如中医)提供现代科研视角;从消费医疗和消费级市场来看,除了健康消费、医疗消费以外,以基因检测为话题的社交消费也很有可能成为一条新路。当然,这条路十年前就有人畅想过,但是当年的想象力还是非常有限的,谁能想到现如今的社交场合、文旅场景也可以有基因检测科普玩具的身影呢。

图片来源:华大智造,2025.

结语

基因测序仪之于实验室,就像厨房的"燃气灶",真正决定行业变革的并非仪器本身,而是如何将其嵌入场景化解决方案之中。基因检测之于消费级赛道,亦如此,只是众多工具之一,活学活用,真正将其用起来、用得好的业务在“快消”赛道才能存活下来。

让我们大胆预测下,接下来,基因检测的DTC市场破局者需掌握的三种能力:在医疗场景做深临床价值,在消费场景做透情感连接,在数据层面建立跨域流转的"基因高速公路"。或许,当基因检测报告不再是终点而是起点,这场静默的产业革命才真正拉开帷幕。

来源:基因Create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