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我们经常会谈到的话题:“同质化竞争”。即,“A司和B司的产品,究竟有什么差异?”华大与贝瑞的NIPT、燃石与泛生子的MRD、各家今年推出的tNGS,有什么区别?如果我是客户,是受检者,我该怎么选?很多产品 ...
今天聊聊我们经常会谈到的话题:“同质化竞争”。 即,“A司和B司的产品,究竟有什么差异?” 华大与贝瑞的NIPT、燃石与泛生子的MRD、各家今年推出的tNGS,有什么区别? 如果我是客户,是受检者,我该怎么选? 很多产品,A和B,客户看不到差异,更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评估差异; 作为从业者的我们、甚至包括该产品的负责人,也说不出我们的产品与别家的产品有什么实质区别: 目标疾病类似、基因数类似、检测方案类似,甚至上游所用的设备、试剂、捕获方案等都相同,差异在哪里? 这造成,我们对于与竞品差异的描述,常常在核心圈的外延打转: 公司资质、规模、发表的SCI论文数、员工人数与硕博占比、承担课题数量、数据库大小等等.... 有关吗?有关,但不是最核心的。 什么是最核心的? 产品本身、检测服务本身;围绕这个产品、这项检测服务最直接相关的一切; 再具象化,在任一单一病例的检测需求时,与产品/服务发生的一切直接联系的事物。 此时,公司规模不那么重要、发表了多少文章也不再重要。 更重要的是, 产品的检测性能,包括检出限、灵敏度、特异性、PPV、NPV等等;检测成本、报告周期、报告呈现方式、后续解读、后续诊疗建议等等。 简单点,围绕一个单一病例直接展开的一切。 产品的核心差异点,别框太大,别跑太远。 在这些维度找差异点,存在几个难点:
临检中心承担了上述部分职能,但因室间质评非强制,且过程监管并不严格,各家满分也都是常态,并不能达到差异化显现的目的。 这也导致了,在宣传上,各家企业基本上都是各说各话,且至少要在口头上、明面上遥遥领先对手一把,口嗨一把。 “全球唯一”、“革命性突破”、“重大进展”,诸如这样的口号,我们听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无感。 只要前置条件限定得好,人人都能拿第一。 但这个“第一”,有何价值? 当产品差异化难以被统一定义且形成共识的时候,好企业会吃亏: “我花了这么大成本和力气,建体系、保质量、保交付,到头还被认为和**一个鸟样,凭什么?” 没了差异化,那只能拼价格,越卷越死。 市场不会为你没有被认定的独特性买单。 所以,基因测序行业发展的十多年,一直有一个悬而未决的事儿: 建立标准→形成共识→并强制认定。 层层递进。 头部企业这些年沉迷渠道、沉迷注册,但从未实质去主动提高行业门槛、建立标准,故而把有限市场卷入无限竞争中,让自己也在低维度竞争中鏖战,把自己卷死。 少数企业尽管推动建立了一些标准,但形同虚设,并未形成行业统一共识,也没有监管力量的加持。 没有标准,便没有共识下的“差异化”,只能被迫“同质化竞争”。 事实上,“同质化”是一个伪命题,大面看都一样,细节看各不同。 对于流程复杂、周期较长、结果解读困难的NGS临检项目而言,尤其如此。 而任一NGS临检项目的链条如此之长,能有多少可被差异化的点?哪些是关键要点,值得思考。哪怕是一份检测报告的友好呈现方式。 现在,这些差异化,都被大面上的同质化所掩盖。 但未来,企业间的竞争,不看大面,看一个一个的关键细节,去建立差异。 让客户知道,这项检测,有哪些要点、怎么去评估,在合作之前,就可以通过这些细节把你准确识别出来; 并因为这些细节导致的结果上的关键差异,选择你,并为你支付更高的价格。 靠近客户,扎到细微处。 以上,浅浅而谈,为触发大家思考,欢迎留言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