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经济不好,医疗行业反而火了

解读 鹏哥
2025-11-11 16:05 8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解螺旋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写字楼的灯光暗了大半,商场的促销牌换了又换,连曾经排长队的网红餐厅都悄悄撤了招牌。在这个各行各业都在喊 “冷” 的经济寒冬里,有一个地方的热度却从未降温,那就是医院。走进任何一家三甲医院,扑面而来的是人 ...

 写字楼的灯光暗了大半,商场的促销牌换了又换,连曾经排长队的网红餐厅都悄悄撤了招牌。

在这个各行各业都在喊 “冷” 的经济寒冬里,有一个地方的热度却从未降温,那就是医院。

走进任何一家三甲医院,扑面而来的是人潮涌动的场景:挂号处的长龙绕着导诊台转了半圈,候诊区的空位比专家号还难抢,医生诊室的门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几乎不会完全关上。

据国家卫健委预测,2025 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将飙到 108 亿,同比增长 6.5%。这数字背后,是无数患者的期盼,更是医护人员连轴转的日常。

更令人惊讶的是,截至2023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已达103.3万个,较上年增长2.0%。可即便机构数量在涨,却仍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

为什么经济下行时,大部分行业都在 “过冬”,医疗行业却偏偏 “火” 了?

一半是刚需,一半是无奈

先说说那些躲不开的刚需。

我国 2.17 亿 65 岁以上老人,硬生生撑起了老年病科的半壁江山。现在二级以上医院老年科设置占比已经提前两年达到 62%,要知道卫健委原本要求 2027 年末才实现 80% 的目标。

政策落地的背后,是医生工作量的翻倍增长。某三甲医院老年科的医生,一个人要管 30 张病床,每位患者平均带着 5 种基础病,这是他们的日常,也是他们的战场。

刚需的战场可不止老年病科。

儿科诊室里甚至更忙碌。2024年12 月的测试数据显示,北京儿童医院的 “AI 儿科医生” 诊断准确率达到 82%,超过了该院主治医师 78% 的平均水平。本以为 AI 能帮医生减负,可 2025 年 3 月大模型正式上线后,辅助接诊量反而同比增长 35%—— 不是 AI 不够给力,是孩子生病的需求实在太多了。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AI家庭医生,更是创下了 3.2 万轮次咨询的纪录,其中一半咨询都发生在晚上十点到凌晨六点的非工作时段。这看似光鲜的数字背后,是 50 多位临床专家不分昼夜地审核优化,只为确保每一条答复都有 95% 以上的严谨性。

家长们在深夜收到的安心回复,是医生们熬红的眼睛换来的。

图源:天眼新闻

还有更反直觉的生殖医学科

经济压力下,很多人选择推迟生育,可生育意愿没减,只是把需求攒成了 “时间债”,催生出暴增的辅助生殖需求。

上海某医院生殖中心的号源,提前三周就被抢空。35 岁以上女性求助辅助生殖的比例,三年涨了 62%,医生不仅要攻克技术上的难题,还得一遍遍地安抚患者的经济焦虑:“这个项目能走医保,那个检查可以省点钱”,成了他们除诊疗外的另一项必修课。

另一类 “火”,则是经济压力催生出的新病灶

《柳叶刀 - 神经病学》2024 年的研究指出,低收入群体的脑卒中发病率是高收入群体的 2-10 倍,84% 的脑卒中负担都源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而其中过度劳累、高盐饮食这些和经济压力直接挂钩的因素,占比超过 30%。

河北某县医院急诊科的统计显示:2024 年猝死病例比上年增长 27%,每 5 个病例里,就有 3 个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却从来没做过一次体检——不是不想查,是怕花钱,可最后却把小病拖成了要命的大病。

图源:The Lancet Neurology

互联网的便利,也为医疗行业的“火热”添砖加瓦。

2024年,全国互联网医院突破 3340 所,有医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以前值夜班,顶多收几个急诊,现在倒好,24 小时都得接线上咨询。”

人民网 2025 年报道里提到京东健康 “9 分钟送药” 的高效,背后是数千名医生轮班值守,平均每个人每天要处理超过 150 单线上咨询

所谓的 “便捷”,都是医生挤出来的时间堆成的。

不是红利,是责任的重量


很多人说医疗行业迎来了 “红利期”,可只有医生知道,这份 “热度” 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

医疗行业越“热”,医生就越“疲惫” 。


江苏宿迁泗洪老年病医院,好像一个缩影。

这家曾经填补了县域老年病诊疗空白的专科医院,在运营 24 年后,因为 4400 万元的负债,不得不集体解聘员工。

可讽刺的是,它所在的老年病赛道,正是医疗行业的 “新蓝海”。

—— 一边是患者需求的井喷,一边是医院运营的承压,而夹在中间被挤压的,永远是一线医生。他们既要看病救人,又要担心医院的生存,这份两难,没人能替他们分担。

图源:网络

与此同时,医生的身体,也早已发出了红色预警。《2024 中国医师职业状况白皮书》显示,85% 的医生存在职业倦怠,23% 的人曾在工作中晕倒。

这种身心俱疲的失衡,正在引发人才流失。有的年轻医生熬不住夜班辞职转行,有的资深医生因为压力太大选择提前退休。

可即便如此,剩下的人依旧在咬牙坚持,不是因为行业 “火”,而是因为放不下病床上的患者。

其实,医疗行业的 “火”,从来不该是新闻里的惊叹号,而该是社会关怀的省略号。它不该只体现在诊疗人次的增长曲线里,更该落在医生的薪酬单上、休息表里,落在他们被尊重的职业尊严里。

当我们为 3340 所互联网医院的建成欢呼时,别忘了那些在深夜里盯着手机回复咨询的医生;

当我们赞叹老年医学的快速发展时,别忽略了诊室里熬红眼睛的医生;

当我们谈论辅助生殖技术的进步时,别忘记那些连轴做手术、口袋里装着降压药的医生。

经济可以有周期,有时候涨,有时候跌。但生命没有淡季,只要有人生病,医生就不能停下。

医院的灯火之所以能整夜明亮,从来不是因为医疗行业站在了风口上,而是因为有一群医生,愿意做守护生命的 守护人。

来源:解螺旋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