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了!IVD试剂又要降价了,6大逻辑拆解行业变局

解读 鹏哥
2025-11-6 16:01 29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海菲ivd资讯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最近这段时间,IVD圈里讨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降价”。从青海到南昌,多地密集发布体外诊断试剂价格调整通知,一轮新的降价潮已经全面铺开——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政策和数据支撑的。先看青海的动作 ...

 最近这段时间,IVD圈里讨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降价”

从青海到南昌,多地密集发布体外诊断试剂价格调整通知,一轮新的降价潮已经全面铺开——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政策和数据支撑的。

先看青海的动作:2025年10月16日,青海省药品采购中心直接发了公告,对部分企业申请的IVD试剂调整价格,要求医疗机构“即日起执行”。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已经是青海今年第二次调价了,早在9月18日就通过企业申请完成过一轮。

再把目光转向南昌,去年11月执行的省际联盟集采里,21个品种、890余万份试剂的平均降幅直接冲到了53.9%,其中糖代谢两项检测试剂的降幅更是创下了73%的纪录——这个数字放在几年前,很多人想都不敢想。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IVD试剂会集中降价?是企业“让利”,还是行业有了新变化?作为深耕IVD领域多年的观察者,小编梳理了背后6个关键原因,每一个都关乎行业未来的走向。

1. 外资主动降价,国产逆袭打破“垄断”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IVD市场尤其是化学发光领域,基本被罗氏诊断、贝克曼这些跨国企业“把持”,市场份额一度超过75%。但现在,这个格局正在被打破。 就拿青海最新的调价目录来说,某外资品牌的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检测试剂,价格从52460元直接降到15100元,降幅高达71%。为什么外资会主动“割肉”?核心原因是2023年国家医保局确立的化学发光试剂集采试点——安徽作为首个试点省份的成功经验,正在全国复制推广。 而国产企业抓住了这个机会:迈瑞、安图、新产业这些国内龙头,通过集采直接实现了市场突破。比如南昌的集采中,国产厂商拿下了多个项目,慢慢把外资的“垄断壁垒”撕开了口子。现在的竞争,早已不是“外资说了算”,而是“性价比说话”。

2. 降价不是目的,让临床检测更“普惠”才是核心

这次降价不是“一刀切”,而是精准瞄准了临床需求量大、和患者利益密切相关的项目。比如手术前必检的“传染病八项”,女性生殖健康相关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性激素六项检测,还有糖尿病管理离不开的糖代谢两项——这些都是老百姓在就医中经常遇到的检测项目。 降价之后,患者能得到多少实惠?南昌38家医疗机构执行新价格后,有三甲医院测算过,患者常规检测套餐的费用直接下降了40%以上。更重要的是,检测质量还在提升:青海某三甲医院检验科主任就跟我透露,“化学发光法检测成本降下来后,我们已经把30%的传统酶联免疫项目,升级成了精准度更高的化学发光检测”——花更少的钱,做更准的检测,这才是降价的真正意义。

3. 全国统一挂网,价格“水分”被挤干

以前,同一个IVD试剂在不同省份的挂网价能差3-5倍,企业“看人下菜碟”,价格不透明是行业老问题。但现在,全国统一挂网政策正在推动价格体系重构。 比如河北省最新要求明确:所有体外诊断试剂必须申报“全国最低价”,同组产品的价格不能超过均价的1.8倍。这种“价格联动”机制,让企业再也没法“区域抬价”。就像罗氏诊断,在安徽、青海等地多次调价,本质上就是在应对这种全国性的价格联动。 效果也很明显:青海省公示的调价汇总表显示,同一产品在不同省份的挂网价差异,已经从原来的3-5倍缩减到1.5倍以内——价格透明了,患者和医院才不会“吃亏”。

4. 产业链变革:外资本土化,国产拼研发

降价不是“竭泽而渔”,而是倒逼行业进行深度变革。现在,跨国企业正在加速本土化布局:西门子在上海建了亚太区首个诊断试剂工厂,索灵诊断也启用了宝山生产基地——本土化能降低成本,这也是外资能降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内企业则把重心放在了研发上。头部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已经突破15%,技术突破也很明显:比如化学发光仪器的通量,从以前每小时200测试提升到了600测试。医院端也在跟着变,南昌有家医院新购置的国产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检测效率比原来的进口设备提升了40%,试剂兼容性还更强——国产设备再也不是“低端替代品”了。

5. 医保改革“推一把”,医院主动选性价比产品

IVD试剂降价,还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形成了“政策合力”。现在推行的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简单说就是“打包付费”,这倒逼医疗机构必须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检测方案——毕竟成本降下来,医院才能有结余。 南昌医保局就用了“结余留用”机制,激励医院使用集采产品。监测数据显示,集采执行半年后,参与医院的检验科耗材占比从28%下降到了19%——省下来的钱,正好能用来引进新技术。青海做得更彻底,直接把试剂价格和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动态联动,实现了检验费用“双降”。

6. 降价不降质,质量监管全面升级

很多人担心“降价会降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质量监管正在全方位升级。 国家药监局新发布的《体外诊断试剂溯源技术要求》,2025年已经正式实施,要求所有化学发光试剂必须建立完整的量值溯源体系。飞行检查的频率也从每年1次增加到3次,南昌市在集采后已经开展了128批次专项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2%以上。 企业端也在加码质量:某国产头部企业的质控实验室,已经通过了ISO17025认证,检测精度达到了±2%的国际先进水平——这说明,“降价”和“提质”是可以同时实现的。

最后,跟大家分享几个行业预测:首先,IVD试剂价格还有下降空间,专家估计大概在20%-30%;其次,随着全国统一招采平台建成,2026年很可能实现化学发光试剂全国集采;再者,技术创新会聚焦在微流控芯片、量子点标记这些前沿领域,现在已经有企业实现了单人份冻干试剂量产,能有效降低运输储存成本。

更值得关注的是,行业的利润增长点正在变化:个性化检测套餐设计、伴随诊断试剂开发这些“增值服务”,会成为企业新的竞争焦点。

总的来说,IVD试剂降价不是“行业寒冬”,而是行业从“高利润、高垄断”走向“高质量、普惠化”的必经之路。对患者来说,能花更少的钱享受更好的检测服务;对企业来说,能倒逼自己提升技术和效率;对行业来说,能实现更健康的发展——这其实是一件多方共赢的好事。

你们觉得,接下来IVD行业还会有哪些新变化?

来源:海菲ivd资讯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