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秋之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国恩在神户提笔回应饶毅教授关于“人人如何看得起病”的讨论。这场学术对话,不仅是一次思想交锋,更是对中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核心难题“分级诊疗为何难以落地”的深刻揭示。医改路径的根本分歧刘国恩的观点:解放医生,打破“虹吸” 刘国恩认为,当前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三级医院,形成“虹吸效应”,导致基层空心化。他主张通过“解放医生”和“社会办医”,推动医生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实现自由执业与多点执业,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构建以家庭医生为“守门人”的分级诊疗体系。 他指出,2009-2019年,医院卫生人员增长96.6%,而基层仅增长32%;2011-2021年,三级医院门诊量增长148%,基层仅增长12%。数据表明,患者并未流向基层,反而加剧了大医院拥堵。因此,必须打破编制束缚,建立市场化激励机制,让医生“活起来”,才能真正“强基层”。 饶毅的批评:不能盲目模仿美国,质量优先于成本 饶毅则强调,人们选择大医院的根本原因在于医疗质量,而非价格或便利性。“命比钱重要”是患者的理性选择。他批评刘国恩提出的“发展社区医生”模式,实为模仿美国的私人诊所体系——而美国医疗费用占GDP高达18%,是中国的两倍以上,其高成本、碎片化的模式恰恰是中国应避免的教训。 他认为,若社区医生缺乏足够资质、设备支持和连续培训体系,其诊疗能力无法获得公众信任,“强基层”就只是空中楼阁。单纯鼓励医生去社区坐诊,若不解决质量问题,等于让患者承担误诊风险。 谁对?谁错?这场争论没有简单的对错,而是揭示了中国医改的两难现实: 实质共识:两人均认同“强基层”是方向,也都承认当前分级诊疗未能有效实施。分歧在于:是先“放人”还是先“强能”? 中国医改难在何处?这场辩论映射出中国分级诊疗推进中的三大深层障碍: - 制度性壁垒:医生仍是“单位人”。医生的人事关系、职称评定、社保归属仍牢牢绑定于公立医院体系,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流动。即便有医共体、多点执业政策,也多为行政指令下的“软流动”,缺乏市场激励与职业保障。
- 能力与信任鸿沟:基层“接不住”患者。如饶毅所言,群众不去社区,不是因为不想省钱,而是怕“治不好”。设备落后、人才短缺、专科缺失,使得基层难以承担首诊重任。
- 补偿机制扭曲:基层医生“没动力”。刘国恩指出,现行“收支两条线”和固定薪酬制,使基层医生缺乏服务积极性。而要提高其收入,又面临财政可持续性和医保控费压力。
政策演进:理想设计与现实落差政策一:多点执业与自由执业探索(2014–2020年)2014年,国家卫健委出台《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明确医师可在多个医疗机构执业,鼓励优质资源下沉。2017年进一步放开条件,允许主治及以上职称医生申请。 - 政策初衷:打破公立医院垄断,促进医生流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 现实困境
- 三甲医院管理层出于绩效考核和资源控制考虑,设置隐性审批障碍;
- 基层缺乏匹配的设备与团队支持,医生无法开展专业诊疗;
- 医保报销流程复杂,患者难以享受多点执业带来的便利;
- 医生个人承担医疗风险与时间成本,实际收益有限。
- 结果:政策“叫好不叫座”,多数医生仅形式上备案,实际流动少。2020年后,多地转为“医联体内部流动”替代原有多点执业模式,实质仍是体制内调配。
政策二:“强基层”财政投入与能力提升工程(2016年至今)“十三五”以来,国家持续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 - 关键举措:
- 中央财政专项补助基层医疗机构设备购置;
-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检查结果互认、远程会诊覆盖;
- 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
- 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25年目标签约率达70%以上。
- 成效与挑战:
- 截至2023年,全国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基本标准;
- 但全科医生总数仍不足30万人,每万人口仅2.1名,远低于发达国家5–6名水平;
- 签约服务多为“重签约、轻服务”,健康管理流于形式。
启示: - 硬件可速成,人才难速成。财政投入虽能改善设施,但服务能力提升需长期积累。
政策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DRG/DIP与按人头付费)为引导患者下沉基层,医保部门推动支付方式改革: - DRG/DIP试点:在三级医院推行按病种付费,控制住院费用;
- 按人头打包付费:在部分地区试点将医保资金按参保人数打包支付给基层机构,结余留用,激励预防与健康管理。
- 典型案例:福建三明市将医保基金按人头预付给县域医共体,由总医院统筹使用。2022年,尤溪县基层门急诊量占比达78%,县域内就诊率超90%。
- 推广难点:
- 按人头付费需强大信息系统与健康档案支撑,多数地区尚未具备;
- 若监管不力,可能出现“推诿重症”“虚假签约”等道德风险;
- 基层缺乏健康管理能力,难以实现“防病省钱”的目标。
- 启示:支付改革是“牛鼻子”,但必须配套能力建设与监管机制,否则易变形走样。
政策四:“基层首诊”制度探索与强制转诊争议部分地区尝试建立“强制首诊”制度,如: - 某地规定,未经社区转诊直接去三级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降低10–20个百分点;
- 杭州推行“1+1+1”签约组合(1家社区+1家区级+1家市级医院),签约居民享受更高报销待遇。
- 成效:部分地区基层就诊率有所提升,但也有患者抵触情绪明显,认为“限制就医自由”。
- 争议焦点:在基层能力不足的前提下强制转诊,是否构成对患者选择权的侵犯?如何平衡制度引导与个体权利?
- 共识:强制首诊的前提是基层有能力、群众信得过,否则只会激化矛盾。
一束理想的光照进现实这么多年探索,我们也并非一无所获,在部分地区,我们看到基层力量正在逐步崛起。比如南京栖霞区就是一个“强基层”的成功样本。 南京栖霞区曾是典型的基层医疗薄弱地区,居民看病习惯性涌向三甲医院。2013年起,区政府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合作,探索“院府合作”模式,此后,栖霞区政府先后与江苏省中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南医大二附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三级医院签订“院府合作”战略协议。 - 政府主导投入
- 区政府投入数亿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升级,配备CT、彩超、远程会诊系统。
- 三甲医院全面托管
- 大医院派出管理团队和技术骨干,长期驻点带教,建立统一质控标准。
- 人才“区管街用”
- 医生由区级统一招聘、调配,打破街道壁垒,实现区域内流动。
- 绩效改革试点
- 基层医生收入与服务质量挂钩,部分骨干年薪可达30万元以上,接近三甲医院水平。
- 结果
- 2023年,栖霞区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量占比提升至68%,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85%以上,双向转诊畅通,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 “我自己包括我的家人,平时都是首选在社区医院就诊。”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焦瑜自豪地说,“区委书记和区长以及区里的各位领导,也都是首选在区内基层医疗机构就诊,除非遇到基层医疗机构无法解决,需要向上级医院转诊的情况。”
- 启示栖霞区的成功证明,“强基层”必须真金白银投入+优质资源下沉+制度创新。单纯“放人”而不“赋能”,无法建立信任。
走向“高质量的分级诊疗”真正的破局之道,或许在于融合两位学者的洞见。南京栖霞区便是一个很好的力证。 - 既要“解放医生”,也要“赋能基层”
医生流动不能是“放任自流”,而应建立在能力提升和质量保障基础上。可借鉴南京栖霞区“院府合作”模式,由政府主导、三甲医院输出管理与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下沉。 - 改革补偿机制,让“做好服务”比“多开药”更赚钱
扩大按人头付费、健康绩效支付试点,使基层医生收入与居民健康结果挂钩,形成正向激励。 - 建立“守门人”制度,但需配套信任机制
可逐步推行柔性引导政策,如签约居民享受更高报销比例、优先转诊通道等,而非简单强制。
结语刘国恩与饶毅的对话,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医改的理想与现实。 分级诊疗不是简单的“患者分流”,而是一场涉及体制、利益、信任与能力的系统性变革。 它既需要刘国恩所倡导的制度勇气,也需要饶毅所坚持的质量底线。 唯有如此,才能让“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不再是口号,而是亿万百姓安心的选择。 来源:医案观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