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治疗,治疗的主要方式是用药,所以说诊断是为用药服务的,这话当然没毛病。然而这与本文的主题有何关系呢?其实没什么关系,纯粹是笔者为了略微抬高文章的格调而已。然而,笔者确实对长期以来,制药 ...
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治疗,治疗的主要方式是用药,所以说诊断是为用药服务的,这话当然没毛病。然而这与本文的主题有何关系呢?其实没什么关系,纯粹是笔者为了略微抬高文章的格调而已。 然而,笔者确实对长期以来,制药圈人员和产能向IVD流动的行业现象一直有所关注,比如曾经发表的文章《尊重原料行业规律,慎言“降维打击”》中所提到的。背后的根源其实也很明确,药品的集采远早于IVD落地,嗅觉灵敏的人自然从收紧的制药圈转移到了曾经一派欣欣向荣的IVD。 不过不得不批评的,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是带着发自内心的优越感、抱着“降维打击”的谜之自信而来的,比如标榜为IVD服务,实质仅仅是为了避免自身的过剩产能闲置浪费,进而摧毁整个IVD抗体原料原研生态的医药抗体测序公司。 至如今,形势巨变,IVD行业深陷低谷,萎缩的市场需求,让IVD一下子也变得人员和产能过剩了。曾经“支援”IVD的制药圈人流,会死守IVD吗?自然是不敢指望的。毕竟,以康方和恒瑞为代表的本土大药企们,又把制药行业的热度给顶起来了。既然制药圈逐渐回暖,既然IVD产能过剩,笔者认为,广大的IVD同志们,向制药反攻,恰逢其时!是时候向制药行业输出IVD的成熟产能和专业人才了! IVD的强项是什么?检测技术。以笔者观之,IVD同仁向制药圈反攻的可能路径至少有如下四条: 【一】细胞发酵过程中生化参数的检测 这一反攻方向针对生物制药企业,好在生物制药企业事实上是制药界的中流砥柱,比如上文提及的康方和恒瑞,就好比大的IVD玩家必做化学发光一样,大的药企不做生物药则难以跻身主流。所谓生物制药,则离不开大规模的细胞发酵。有远见的诊断公司,比如罗氏,十数年以前即布局此市场,以区区200速的生化分析仪入局,便让生物药企用户有如获甘霖之感,检测对象仅仅从人体样本换成细胞培养液而已,单个指标单个测试的检测售价却殊为可观,以葡萄糖(Glucose)为例,一个测试可以卖到人民币五块以上,其它常测指标(比如乳酸、氨等)还有十几二十个。 对于IVD同仁而言,检测试剂手到擒来甚至是现成的、测试单价颇为诱人,连检测设备都不用投放,均由用户真金白银采购,这样的反攻方向不香吗? 【二】药品过程检验和成品放行检验 另一主攻方向,针对药品质量控制环节的检测。比如,支原体的核酸检测、一系列宿主细胞的残留蛋白及核酸检测、内毒素检测等等。实际上,这一细分市场已经孕育出了较大规模的国内玩家,比如湖州申科。但显然,随着生物制药的重新火热以及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包括IVD玩家在内的新玩家,比如瀚海新酶,也在关注和入局此细分市场,因为对于IVD玩家而言,无论是核酸还是蛋白加测,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障碍,并且还不需要投入巨资进行注册取证,何乐而不为呢? 【三】生物药纯化 生物药本质上主要是抗体、蛋白或核酸,它们纯化所使用的材料或耗材跟IVD是颇有交叉的。比如,纳微科技已成制药和IVD双栖型选手。当然,其它IVD玩家针对此方向的反攻其实早已开始,毕竟能做微球和磁珠的企业是很容易想到将业务拓展至更为广袤的制药行业的。 【四】抗体药物偶联 去年以来,很多IVD企业都大幅度裁员,特别是很多研发人员被裁。从笔者的实地拜访来看,由于很多公司很多项目被砍,研发人员已然过剩。既然IVD不留人,制药行业是否有广大IVD研发人员的用武之地呢?或许是有的。比如当下如日中天的抗体偶联药物ADC(Antibody Drug Conjugate),顾名思义就是在特异性单抗上面再交联上小分子药物。抗体的交联,对于相当多的IVD研发人员来说,这不正是过往数年乃至十数年一直在做的常规操作吗?当然,ADC的要求一定是非常高的,在此,笔者姑且这么一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证。 总而言之,所有IVD同仁都需要思考如何渡过当下IVD的低谷,是一味死撑,还是勇敢探寻新的可能,很多朋友和大咖其实已经先行实践了,比如星哥的居家自测、老刘的大健康、优利特的纯净水、华大的面膜等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打开眼界和思维的边界,总是没错的。 来源:竞逐IVD原料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