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据外媒报道,丹麦医疗科技企业康乐保(Coloplast)临时首席执行官Lars Rasmussen表示,公司将在中国进行大规模裁员,并“大幅缩减在华组织规模”。巧合的是就在本周,另外两家丹麦的重要制药企业——诺和诺 ...
9月3日,据外媒报道,丹麦医疗科技企业康乐保(Coloplast)临时首席执行官Lars Rasmussen表示,公司将在中国进行大规模裁员,并“大幅缩减在华组织规模”。巧合的是就在本周,另外两家丹麦的重要制药企业——诺和诺德和灵北制药,都宣布公司战略的重大调整。 这家入华30年的顶级医械,突然按下“急刹车”!就在不久前,康乐保还曾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想投资的国家之一”。 这背后的原因至少有2个: 第一:中国区业绩不及预期。康乐保公布2025财年前九个月财报数据,财报中重点提到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高级伤口敷料产品召回带来的负面影响。再加上运营费用增长4%、分销成本增长6%、研发费用增加300万丹麦克朗。在业绩不及预期下,此次中国区裁员重点之一就是降本增效。 第二,为新5年计划“铺路”。在资本市场的高期待下,9月2日,康乐保发布五年新战略“Impact4”,设定7%-8%的有机营收年复合增长率目标,2030年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提升至20%以上。中国市场的挑战对战略执行带来了巨大压力,康乐保为实现全球增长目标,被迫调整在华业务战略和规模。 康乐保的调整,究竟是个案的“自救”,还是外资医械头部集体“失速”? 其实,中国区业绩承压这一现象不是个例。2024年外资骨科、心血管领域整体下滑,传统优势领域市场份额下降。2025上半年,IVD领域,罗氏、丹纳赫、雅培中国区均出现下滑。影像领域,2025上半年GE医疗中国区营收11.6亿美元,同比下降2%;飞利浦医疗中国区营收5.79亿欧元(约6.7亿美元),同比降幅达11%。 那些曾以“先行者”身份深耕于中国数十年的外资巨头,正集体站在业绩承压、战略重估的十字路口。 01.中国区业绩“压力” 8月19日,康乐保公布的2025财年前九个月(2024年10月1日—2025年6月30日)业绩:营收209.14亿丹麦克朗(约32.8亿美元,汇率:1 丹麦克朗= 0.156828美元 ),同比增长4%;净利润为37.78亿丹麦克朗(约5.93亿美元),较去年减少1500万丹麦克朗。 在发布财报的前一天,康乐保突然宣布其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安·维鲁姆森(Kristian Villumsen)辞职,随后由临Lars Rasmussen担任时CEO。 在新闻发布会,Lars Rasmussen提到公司整体业务呈现出增长韧性,息税前利润率达28%,但同时也指出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高级伤口敷料产品召回带来的负面影响。 康乐保公布的2025财年前九个月数据,来源公司官网 从财报来看,康乐保主要有5大业务,具体来看: 造口护理:营收74.15亿丹麦克朗,同比+4.5%。SenSura® Mio产品组合是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该产品于2023年进入中国市场后迅速打开市场,但中国市场仅实现低个位数增长。 尿失禁护理:营收66.72亿丹麦克朗,同比+6%。新型间歇性导尿管 Luja™是增长核心动力,该产品推广已于2025年4月完成,目前已在13个市场上市。 语音及呼吸护理:营收17.06亿丹麦克朗,同比+9%。 高级伤口护理:营收30.04亿丹麦克朗,同比-1%。是唯一下滑的业务,主要受到皮肤护理业务剥离带来的影响,并且提到新兴市场(主要是中国)下滑显著拖累增长。特别是Biatain粘性泡沫敷料在中国市场的预防性主动召回,预计该召回将在2025财年下半年对康乐保的营收造成约8000万丹麦克朗的负面影响。 介入性泌尿外科:营收21.17亿丹麦克朗,同比+1%。增长得益于美国男性健康业务的良好势头。 不仅如此,康乐保2025财年前九个月整体成本增加,运营费用84.65亿丹麦克朗,较去年增加3.19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4%;分销成本68.98亿丹麦克朗,较去年增加3.65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6%;研发费用6.97亿丹麦克朗,较去年增加300万丹麦克朗。 在业绩不及预期下,此次中国区裁员重点之一就是降本增效。据了解,此次裁员涉及生产、销售、研发等多个核心部门,目前其在中国的团队人数达到近2000人。 Lars Rasmussen 在谈及裁员原因,Lars Rasmussen表示是中国市场未达预期,尽管“在中国大力投资并非错误”,但公司不得不“重新评估在华业务规模”。 数据显示,近五年本土造口护理企业的市场份额年均增长约5%,再加上集采进一步压缩了外资医械产品的价格和利润空间。以造口护理为例,部分省份中标价格较市场均价下降30%-40%,这对依赖高定价的康乐保构成巨大挑战。 02.新5年战略,回应关税影响 1957年,康乐保在丹麦成立,作为全球首家专业生产造口护理用品的企业,主营业务涵盖造口护理、泌尿及失禁护理、伤口及皮肤护理领域,目前占据全球造口护理产品市场价值的35-40%。1983年其在哥本哈根证券交易所上市。1995年,康乐保进入中国市场,成立康乐保(中国)有限公司,投资4362.4万美元,如今整整30年。 2020年,康乐保启动了公司五年战略“Strive25”,其中强调中国是公司增长的关键市场和重点领域之一。公司将大力投资于增长和创新领域,在中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次,新5年战略与此前战略形成鲜明对比。 面对中国挑战以及全球竞争压力,以及资本市场的高期待。9月2日,康乐保发布五年新战略“Impact4”,设定7%-8%的有机营收年复合增长率目标,2030年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提升至20%以上。 所以此次宣布中国区裁员的背后也是中国市场的挑战对战略执行带来了巨大压力,康乐保为实现全球增长目标,被迫调整在华业务战略和规模。 并且,为适配不同业务的市场特性,康乐保同步宣布业务架构重大调整,将原有5大业务重组为“慢性护理”与“急性护理”两大独立业务单元。重组后,慢性护理业务包括慢性护理、语音与呼吸护理业务,急性护理业务包含介入性泌尿外科、高级伤口敷料及Kerecis业务。 Lars Rasmussen解释道:“这一调整能更精准地响应两类业务在市场动态及商业模式上的差异。” 为了提前适应战略,康乐保此前曾对丹麦两家工厂进行裁员,三年内裁员总数达到300人。 最后,在谈及市场最关心的关税问题,康乐保在财报中回应:“目前用于慢性疾病管理的产品仍豁免关税,因此美国关税对公司影响预计较小。” 03.外资集体“失速” 不止康乐保,2024年以来,多家跨国医械企业国内业务全都在下滑。2024年,GE医疗、西门子医疗、奥林巴斯等巨头在国内市场收入分别同比下降17%、12%和21%。 细分领域来看,骨科领域,外资头部在中国市场的营收普遍受到集采政策冲击,传统优势领域市场份额下降。2024全年,强生脊柱、运动医学等领域因集采竞争压力和价格下降,营收出现下滑。史赛克脊柱业务出现微下滑。施乐辉提到尤其是膝关节和髋关节业务,受到国内影响较大,分销订单放缓。 心血管领域,受到介入耗材(支架、球囊、起搏器)、心脏电生理集采影响,部分头部业绩承压。美敦力为此调整业务,其提到加速中国地区心血管平台传统的整合,重压神经血管、AFib(心房颤动)领域。 进入2025年,这一现象在细分领域得到延续。 2025年上半年,IVD领域,罗氏、丹纳赫、雅培中国区均出现下滑,尤其是罗氏,作为外资IVD的长期领头羊,中国区下滑高达26%。此外,生物梅里埃二季度中国区下跌也超10%。 IVD外资巨头在中国市场业绩的普遍滑坡,核心原因无疑是:安徽28省化学发光集采的落地。另外,上半年从检验收费下调、到飞检之下“检验套餐解绑”、再到检验结果互认,这种高强度、短周期的政策执行,使得医院和外资IVD企业几乎没有缓冲空间。 影像领域,2025上半年GE医疗中国区营收11.6亿美元,同比下降2%;飞利浦医疗中国区营收5.79亿欧元(约6.7亿美元),同比降幅达11%。 影像中国区下滑,GE医疗表示受多种因素制约,如省级招标周期延长,实际采购订单和购买行为的进展滞后,预计下半年这一状况将持续存在。飞利浦则提到成本通胀以及关税贸易。 可以看出,当下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度结构性调整。医保控费持续深化,集采、拆项目等重磅政策密集落地,再加上国际贸易壁垒升级,关税战步步紧逼,外资器械整体承压。 但与此同时,新一轮结构性机会也在悄然孕育,无论外资在中国区做“加法”还是“减法”,都是中国医械市场真正走向成熟的开始。 来源:MedTrend医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