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从进口转到国产单细胞测序的?

解读 鹏哥
2025-9-8 15:37 20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周运来就是我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夫西洋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学术,自有其江河不可废之故也。---承淡安这句话,约莫是2017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园里拜访客户时读到的,说来也巧,我也是自那时起,开始做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方面的科技服务 ...

 夫西洋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学术,自有其江河不可废之故也。---承淡安

这句话,约莫是2017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园里拜访客户时读到的,说来也巧,我也是自那时起,开始做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方面的科技服务工作。当时懵懵懂懂,不知道这里的“不可废之故”具体是什么:是我们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有十几亿的人口,还是从来未曾中断过的文脉,抑或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1]云云。

这个疑问句一直持续到现在,特别是我做了国产单细胞测序技术相关工作之后。经常听到的词汇还有:国产替代啦、自主可控啦、卡脖子啦、顶峰相遇啦,甚至还有”师夷长技以制夷“啦。这不免让刚步入社会,没有受过世界观教育的我,有些迷惑:既然进口的技术已经那么成熟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开发、孵育、推广国产的单细胞技术呢?而不是直接的,只是”拿来主义”即可?

特别是2018-2020年这段时间,一个新的单细胞技术,还是国产的,可能也没有相关的技术文章,推广起来质疑的声音很多。

  • 你们这个能不能发文章?
  • 国产的质量不行吧?
  • 价格应该是进口的三分之一?
  • 和进口的优势在哪里?

随着阅历的增加,开始领悟到大家对国产单细胞技术的这些质疑,其实主要是质疑在了”国产“上。换句话说,不管是什么技术,只要是国产的,那这可能就不太行。

2025年的今天,国产单细胞测序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单细胞技术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不必说国产单细胞技术的发文数量,新组学的开发,应用场景的拓展,技术出海的新旅程;也不必说以单细胞上下游一站式平台搭建,单细胞大模型的构建,临床应用方向的实践;单是行业会议的盛况,就有无限的趣味[2]。

这些都是已经发生和继续发生着的事实。那么,为什么在已经有了进口单细胞技术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国产单细胞技术呢?

这几年的反复咀嚼,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有三个:

  • 技术本身的进化特点。生物技术在21世纪的上半叶,高通量测序和人工智能的进化,给国产单细胞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 中国作为拥有三千多所高校的发展中国家[3],为国产单细胞测序技术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和动力。
  • 国产单细胞技术的质量和服务不断提升,以至于可以服务全球科学家。

先说第一点,2001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发表,被认为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功的里程碑。在这个计划中,人类系统了解了自身基因组的信息,用到的技术是一代和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中国在这个工作中,接下了”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基因测序任务“[4]。可以说,测序技术的国产化自此时始。

那么,有了这个基因组之后,后面怎么用?于是开启了二代测序技术在诊断、产前、感染等方向的应用,响应的技术适配、团队建设、政策规范等等,都起来。测序技术已经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了。

技术层面,就是二代测序技术本身也要不断向前发展,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著名经济学家、首屈一指的技术思想家,布莱恩·阿瑟,在其著作《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5]的”创新与国家竞争力“部分中说:

创新有两个主要的主题。一个是如何不断地在现有工具箱里的零部件及其实践中去发现或组合新的解决方案;另一个是产业如何不断将它们的水煎过程同那些来自新的工具箱(新域)的功能组合起来。

单细胞测序技术以及空间组学技术,都在这个框架内:

  • 微流控技术
  • 测序技术
  • 成像技术
  • 生物化学

这些本来就围绕在细胞生物学周围的技术,自然发生,在2009年催生第一个单细胞测序实践[6]。2010年汤老师回国,开发了一系列的单细胞多组学技术,涵盖二代测序、三代测序,并推进单细胞技术在医学基础科研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于此同时或有先后,与汤老师经历类似的还有张老师、郭老师、李老师。

这里援引张老师在《2020 单细胞行研报告》前沿中的一段话,可见,单细胞技术是细胞生物学技术发展的必然。

300多年前,Robert Hooke发现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元
30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启动,将遗传基本单元序列化;
2017,人类细胞图谱计划启动,在HGP基础上,与NIH的“脑计划”相辅相成。

紧接着说第二点,国内使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的课题组越来越多,单细胞大文章从2017年开始,越来越多。中国庞大的科研团队有市场有需求,创新的单细胞技术有走出实验室的内在需求。我们知道,2017年商业化的进口单细胞技术进入国内,2018年,我所谓”国产单细胞技术商业化元年“的。可以说,单细胞技术从诞生的那天起,自带国产的”胎记“。

现在当我们把全球的单细胞领域的科学家拿出来数一数的话,科学家、技术流派、商业化,不管从哪个维度,产自中国的、研自中国的、由中国发表的,都是不可忽略的了,甚至还可能占有更大比例。

还记得在我刚从做进口技术,转到国产单细胞测序技术的时候,一次讨论会上,大家谈及为什么会有国产单细胞测序的时候,我举了一个例子: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那是2020年,自然会受到当时疫情的影响,即使是现在,我们这个国产的”国“在生物技术方面,像其他产业一样,是需要能够国产的。

然后说说第三点:国产单细胞技术的质量和服务提升。在技术服务这方面,二代测序技术锻炼了一支优秀的队伍。在国内单细胞技术商业化的早期,从二代测序这里过渡到单细胞测序领域的朋友很多,到如今,生命科学服务商基本上都开设了单细胞业务线。甚至还有一些新成立的服务公司,就以单细胞与空间组学服务为主。我曾拼凑三首诗句,描绘这一现象:

1,喜看稻花千里狼,遍地英雄下夕烟。入局的人与来越多。
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应用领域越来越大,产品服务价格可及性越来越高
3,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竞争虽然很激烈,各家特色越来越明显。
4,一支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行业的发展不是“等靠要”,也不是拉下水,而是顶峰相见

当然,这些诗句只是国产单细胞商业化中从业人员的缩影,更广泛,也更令人敬佩的是慢慢开始使用、认可,并把国产单细胞技术与生物学问题结合在一起的科研工作者。

经过以上的思考,我基本上说服了自己:单细胞技术的国产化,是“有其独特的原因”[7]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围绕单细胞技术的多组学、空间组学、大模型等等,在这些方面中国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已经是世界单细胞技术之林的平等一员。

来源:周运来就是我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