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医疗器械中报分析:拐点已不远了

解读 鹏哥
2025-9-8 15:25 16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货殖观天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翻开 2025 年医疗器械行业的报告,一组数据确实有点冷:全行业 131 家上市公司实现营收 1212.96 亿元,同比下降 6.32%;扣非净利润 158.31 亿元,同比降幅更是扩大到 23.07%。但如果只盯着整体下滑的结论,很容易错 ...

 翻开 2025 年医疗器械行业的报告,一组数据确实有点冷:

全行业 131 家上市公司实现营收 1212.96 亿元,同比下降 6.32%;扣非净利润 158.31 亿元,同比降幅更是扩大到 23.07%。

但如果只盯着整体下滑的结论,很容易错过行业里的积极信号:

有的细分板块已经逆势增长,Q2 增速甚至冲到 7% 以上;有的龙头企业海外业务增速是国内的 3 倍;还有的赛道因为政策优化,估值修复的预期越来越强。

那么,医疗器械的压力到底来自哪里?哪些细分领域已经先一步走出阴霾?我们该怎么看懂这个行业的危与机?

01

整体承压

不是行业不行了,而是分化在加剧

先摆一组最核心的数据,看看 2025 年上半年医疗器械行业的整体成色:

营收端:1212.96 亿元,同比 - 6.32%,2024H1 是 - 0.21%,降幅扩大;

利润端:扣非净利润 158.31 亿元,同比 - 23.07%,2024H1 是 - 2.66%,利润下滑比收入更明显;

季度趋势:Q1 营收同比 - 6.12%,Q2 进一步降至 - 6.50%;Q1 扣非净利润 - 15%,Q2 直接跌到 - 28.75%,可见二季度的压力比一季度还大。

为什么会这样?核心原因就两个,政策扰动和需求节奏。

政策上,DRGs(按病种付费)全面落地后,医院为了控制成本,对器械采购更谨慎;集采范围还在扩大,体外诊断、医疗设备等多个领域都面临降价压力。

需求上,2024 年的反腐和设备更新落地滞后,导致不少医院的采购需求 积压,而 2025 年上半年渠道去库存还没完全结束,企业发货节奏受影响。

但最关键的不是整体下滑,而是细分板块的分化已经到了冰火两重天的地步:

高值耗材方面,2025H1 营收增速+3.99%,2025H1 扣非净利润增速+1.97%,实现逆势增长;

低值耗材方面,2025H1 营收增速+0.31%,2025H1 扣非净利润增速-21.56%,勉强持平;

医疗设备方面,2025H1营收增速-5.84%,2025H1 扣非净利润增速-24.94%,短期承压;

体外诊断方面,2025H1营收增速-15.72%,2025H1 扣非净利润增速-40.68%,压力最大。

很明显,高值耗材已经成为扛旗者,而体外诊断还在深水区挣扎。

02

高值耗材

率先走出政策阴霾的优等生

在全行业都在下滑的时候,高值耗材能实现近 4% 的营收增长、2% 的利润增长,已经算是超预期了。

更关键的是,它的复苏趋势越来越明确,Q1 营收增速还只有 0.25%,Q2 直接飙升到7.61% ,扣非净利润 Q2 增速更是达到10.46%。

这是唯一一个在二季度加速增长的细分板块。

高值耗材为什么能率先突围?核心是“集采出清+创新出海” 双轮驱动。

很多人一听到集采就觉得是利空,但对高值耗材来说,现在的情况是该降的价基本降完了。

目前骨科、电生理、心血管介入等常用高值耗材,要么已经纳入国家集采,要么完成了地方集采,降价压力已经释放得差不多了。

更重要的是,集采反而帮国产企业打开了市场。

以前进口品牌占主导的领域,比如骨科耗材,国产企业通过集采中标,份额从之前的 30%-40% 提升到现在的 60% 以上。

而且最近第十一批药品集采规则已经开始优化,不再 “唯低价是取”,这意味着后续耗材集采的规则可能更温和。

对还没集采的品种来说,这是个明确的估值修复信号。

比如三友医疗,2025H1 营收同比 + 17.77%,扣非净利润增速更是高达 1532.90%;大博医疗营收 + 25.55%,净利润 + 82.64%。 这些都是集采出清后,龙头企业的复苏样本。

光靠集采后的份额提升还不够,高值耗材的长期增长得看创新和出海。

创新上,那些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已经跑出来了,如微电生理专注于心脏电生理介入,2025H1 营收 + 12.80%;惠泰医疗在心血管介入领域持续突破,营收 + 21.26%。

这些企业的产品要么是进口替代空间大,要么是技术壁垒高,根本不受集采降价的影响。

出海更是惊喜。南微医学的海外业务增速达到 17.36%,春立医疗的海外增速更是高达 28.27%。

要知道国内市场增速只有个位数,海外市场已经成为这些龙头的 “第二增长曲线”。

总结一下,高值耗材已经从 “政策压制期” 进入 “复苏增长期”,重点看两类企业:

一是集采出清后份额提升的龙头,如三友医疗、大博医疗;二是创新 + 出海双轮驱动的企业,如南微医学、惠泰医疗。

03

医疗设备

拐点渐近,招投标回暖

医疗设备是医疗器械行业的压舱石。

2025H1 营收占比 41%,净利润占比 51%,它的表现直接决定了行业整体走势。

但上半年它的表现有点拉垮,营收 - 5.84%,扣非净利润 - 24.94%,Q2 甚至降到 - 6.35%。

但别急,医疗设备的拐点可能就在三季度。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需求还在,只是延迟了,而招投标数据已经给出了回暖信号。

2024 年因为反腐和设备更新政策落地滞后,医院的采购招标几乎停了大半年。

但从 2024 年 6 月开始,招投标数据已经开始环比回升,到 2025 年上半年,这种回升趋势更明显:

超声设备2025 年 1-7 月招标量同比 + 37%;磁共振设备同比 + 41%;PET设备同比 + 69%;消化内镜同比 + 21%。

招投标是 “先行指标”,通常招标后 3-6 个月会转化为企业的收入。

也就是说,2025 年上半年的招标增长,会在 Q3、Q4 反映到企业的业绩上。

另外,医疗设备的长期逻辑没变,一是进口替代,二是设备更新。

进口替代方面,联影医疗在高端影像设备领域持续突破,2025H1 营收 + 12.79%;迈瑞医疗虽然整体营收 - 18.45%,但它的超声设备在基层医院的渗透率还在提升。

因为国产设备的性价比优势越来越明显,进口替代空间还很大。

设备更新方面,国家 “十四五” 医疗设备更新政策还在推进,2025 年下半年到 2026 年,基层医院的旧设备替换需求会集中释放。

比如开立医疗、澳华内镜,它们的内镜设备在二级医院的覆盖率还不到 20%,随着设备更新落地,未来 3-5 年都有稳定增长。

总结一下,医疗设备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Q3 很可能迎来业绩拐点。

重点关注两类企业:一是招投标回暖受益的龙头,如迈瑞医疗、开立医疗;二是高端领域进口替代的企业,如联影医疗、华大智造。

04

低值耗材

出海是解药,但要防地缘风险

低值耗材上半年的表现有点平淡,营收 + 0.31%,勉强持平,但扣非净利润 - 21.56%,利润压力不小。Q2 更差,营收直接跌到 - 1.63%,净利润 - 42.37%。

问题出在海外市场。

低值耗材是医疗器械里最外向的板块,比如英科医疗、维力医疗的海外收入占比都在 60% 以上。

2025 年二季度以来,国际形势变化导致物流受阻、订单延迟,不少企业的发货节奏被打乱,这才是短期压力的主要原因。

但长期看,出海依然是低值耗材的核心增长逻辑。

为什么?因为国内市场竞争太激烈,价格战打得厉害,而海外市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低值耗材的需求还在快速增长。

比如美好医疗,提前在东南亚布局了产能,2025H1 营收 + 3.73%,在板块里算不错的;维力医疗的海外业务稳步推进,营收 + 10.19%。

这些企业的逻辑很清晰,通过 OEM/ODM 进入外资龙头的供应链,再慢慢推自有品牌,长期增长很稳。

总结一下,低值耗材的短期压力来自国际形势,2025H2 大概率会缓解。

重点看有海外产能和客户积累的企业,如美好医疗、维力医疗,但要警惕地缘政治带来的波动。

05

体外诊断

最承压的赛道,何时才能 “见底”?

如果说高值耗材是优等生,那体外诊断就是上半年压力最大的学生,营收 - 15.72%,扣非净利润 - 40.68%,是四个细分板块里唯一营收利润双位数下滑的。

压力主要来自三座大山:

一是DRGs 压制需求,医院为了控制成本,减少了不必要的检验项目,导致试剂用量下降;

二是集采降价,生化试剂、免疫试剂等陆续纳入集采,平均降幅在 30%-50%;

三是检验互认,不同医院的检验结果互认后,重复检验减少,试剂需求进一步压缩。

这三座大山叠加,导致体外诊断出现了量价齐跌的局面。

比如有的龙头企业,试剂销量下降 10%,价格下降 5%,营收自然就下来了。

但也不是完全没机会。长期看,创新和出海依然是破局的关键:

创新上,九强生物、安图生物在高壁垒的生化试剂领域持续投入研发,重点布局肿瘤标志物、自身抗体等特色项目,这些领域受集采影响小;

出海上,新产业的海外业务已经占比超过 50%,2025H1 虽然整体营收 - 1.18%,但海外增速依然保持在 10% 以上,抗风险能力很强。

什么时候见底?

从行业数据看,检验量的负面影响可能在 2025 年底出清,价格端则要等到 2026 年上半年才能企稳。

也就是说,体外诊断现在还在磨底期,但龙头企业已经开始布局,等到政策压力释放完,就是反弹的时候。

从上看,不管是哪个细分板块,2025 年的医疗器械行业都绕不开两个词:创新和出海。

先从创新看,从跟跑到领跑,国产企业越来越有底气了。这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增长引擎。

以前国产医疗器械主要靠性价比,现在已经开始在高端领域 “卡脖子” 的地方突破:

高值耗材领域,微电生理的心脏起搏器打破进口垄断;

医疗设备领域,联影医疗的 PET-CT 性能已经比肩国际巨头;

体外诊断领域,新产业的化学发光试剂在肿瘤筛查领域精度超过进口产品。

更关键的是,企业的研发投入还在增加。

2025H1 医疗器械行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15%,其中高值耗材和医疗设备的研发投入增速都在 20% 以上。

发投入决定了 3-5 年后的竞争力,现在的投入就是未来的护城河。

再看出海,从配角到主角,海外市场撑起半壁江山。2025 年上半年,最让人惊喜的就是出海的表现。从龙头企业的数据看:

迈瑞医疗海外收入增速是国内的 2 倍;南微医学海外增速 17.36%,远超国内;春立医疗海外增速 28.27%,成为第一增长曲线。

为什么出海能成?

一是中国医疗器械的性价比优势在全球都很明显,比如低值耗材、中低端医疗设备,在东南亚、拉美市场的份额快速提升;

二是国产企业的国际化能力越来越强,从以前的 “贴牌代工” 到现在的 “自有品牌”,海外渠道越来越扎实。

可以预见,未来 3-5 年,海外市场会成为国产医疗器械企业的主战场,那些提前布局海外的企业,会跑得更快。

看完以上分析,很多人可能会问,现在能买医疗器械吗?该怎么选?这里分享 3 点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1. 不要盯着整体下滑,要找细分机会

医疗器械行业已经不是普涨普跌的时代了,而是细分龙头跑赢行业的时代。

比如同样是耗材,高值耗材在增长,低值耗材在挣扎;同样是设备,联影医疗在增长,有的小企业还在亏损。

所以投资的时候,要聚焦细分板块的龙头,而不是买整个行业的指数。

2. 政策是变量,但不是定数

很多人怕政策风险,比如集采、DRGs。但实际上,政策的方向是 “控费 + 促创新”,不是 “打死行业”。

对那些有创新能力、海外布局的企业来说,政策压力反而会帮它们淘汰小作坊式的竞争对手,市场份额会更集中。

所以不用怕政策,关键看企业能不能适应政策。

3. 耐心比什么都重要

医疗器械是长坡厚雪的行业,但不是短期爆发的行业。

比如医疗设备的拐点可能在 Q3,但要确认业绩还要等 1-2 个季度;体外诊断要见底可能要等到年底。

所以投资这个行业,不能急,要给企业足够的时间去释放业绩,做时间的朋友。

2025 年上半年的医疗器械行业,就像黎明前的黑暗,整体看起来压力很大,但细分板块的复苏信号已经很明确:

高值耗材率先突围,医疗设备拐点渐近,创新和出海的长期逻辑越来越扎实。

对投资者来说,现在不是悲观的时候,而是要睁大眼睛找机会,找那些集采出清、创新突出、海外布局扎实的细分龙头。

等到三季度业绩拐点确认,等到体外诊断磨底结束,医疗器械行业大概率会迎来新一轮的增长。

最后说一句,投资不是看当下的 “好不好”,而是看未来的 “会不会更好”。医疗器械行业的 “更好”,已经在路上了。

来源:货殖观天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