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飘红,一边减持

解读 鹏哥
2025-9-4 15:22 31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深蓝观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在低迷近三年后,港股创新药迎来了扬眉吐气的一刻。年初Deepseek带动科技股回暖,AI+医药概念率先“狂飙”,5月,三生制药达成12.5亿美元的出海交易,医药指数开始加速,创新药超越大盘,也超越了隔壁的器械、医疗服 ...

 在低迷近三年后,港股创新药迎来了扬眉吐气的一刻。

年初Deepseek带动科技股回暖,AI+医药概念率先“狂飙”,5月,三生制药达成12.5亿美元的出海交易,医药指数开始加速,创新药超越大盘,也超越了隔壁的器械、医疗服务、中成药等,成为港股中最耀眼的存在。

到9月,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今年已上涨超过100%,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涨幅超过110%。多家创新药企股价翻倍,有甚者翻十倍,市值从几十亿级别达到几百亿级别,远超发行价。

许多药企趁机进行再融资,如药明康德、信达生物、翰森制药,近期融得几十亿港元。

此前,港股创新药长期低迷有多重因素: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地缘政治冲突和贸易保护主义渐起,外资撤出;国内,三医联动改革深化,创新药的支付天花板逐渐清晰,多数创新药企又处在尚未盈利的初创阶段,未来预期一下缩水。

港股作为离岸市场,个人投资者较少、资金体量小,受冲击尤为明显。于是,在内外部原因的催化下,2020年左右鼓起的巨大泡沫一下破灭,自此港股创新药被冷水浇灌三年。

直到2025年的“修复时刻”来临。

以50%以上幅度低于A股、美股的估值,2021年下半年以来,港股创新药等这一波“估值修复”已经等了太久。然而在港股创新药一片红色的涨幅下,阴影也如影随形:

部分公司的基本面无法解释当下高企的市值;BD催化剂的可持续性令人怀疑;投资机构、公司高管的集中减持,让外部开始揣测内部人士对于的公司市值前景判断。

港股18A创新药公司,成长到足够支撑这一轮行情的地步了吗?“是不是泡沫”这个问题,考验着投资人的判断能力,也拷问着三年后创新药企的成长实力。这一轮牛市,注定难以让人理所当然地享用“修复”的成果。

-01-

是修复,还是又一波泡沫

熟悉医药领域的投资人徐宇(化名),上半年陆续开始减仓。面对港股创新药今年来的疾涨,他表示有些“看不懂”。

“好多之前感觉很熟悉的公司,现在都不认识了。”徐宇表示,其一般以企业自身产品管线的价值为基础,来估算创新药企的价值,包括管线所在的临床阶段、披露的临床数据等。

“以前市值30亿能讲出30亿的道理,50亿也能讲出50亿的道理,”徐宇说,“现在突然告诉你市场愿意为200亿市值买单……都不知道该怎么算。”

他猜测如今部分不理性资金的估值方法如此:看近期是否有BD(商务拓展)出海交易、交易总额有多少、是否有几十亿美金的“未来预期”,“然后就可以结合利润算PE(市盈率)了,很离谱的一些思路。”

还有的“偏门”的估值方法,是看市面上是否有出色的同类产品,以此来对标,“那个公司市值都1000亿了,那有同类双抗的公司还不得100亿往上?”徐宇推演,“但同靶点的药物,往往是赢家通吃。同一类药物,你的数据可能会比别人差很多、三期可能会失败。即便做出来,销售量可能和别人的不是10倍的关系,而是100倍的关系,别人在全球能卖20亿美元,你只能在国内卖2亿人民币。”

因此,他认为这一波港股创新药的涨势是“普遍的、批量的泡沫”“情绪化的结果”。

徐宇的看法,在投资圈具有一定代表性。其认为,可能超过1/2的标的,泡沫将在不久后又再消散。

这种看法的更深一层,可能是对我国社会投资理念总体成熟度的悲观态度,认为比起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相当部分人群的财富管理意识还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牛短熊长,这次也不会例外。没有把钱交给更专业的机构管理,对行业也没有什么成熟的看法,看热度脑子一热就冲进去,但是跌的时候又特别能抗,一波一波地才出去,进入缓慢的下跌期。”

而支撑这种看法的一个证据是,港股创新药在8月份涨幅较前两个月已大幅下跌,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仅涨1.15%,“热点又转到芯片、AI来了。创新药的热点还能持续多久,很不好说。”

另一个证据是,在过热的股市中,部分专业投资机构,以及公司的创始人、高管让出了仓位,开始减持。

-02-

减持大军

减持,在如火如荼的BD热潮和节节攀升的二级市场中,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冷消息”。“趁水涨船高赶紧上岸”,是部分公司股份长期持有者的共识。

一些陪伴公司多年,从创立初始阶段到IPO后的VC/PE,在近年迎来退出期,而港股创新药眼下的高位正是退出的好时候。在这个阶段退出的不乏知名机构,如高瓴资本、礼来亚洲基金、淡马锡、康桥资本,减持百济神州、和铂医药、信达生物、云顶新耀等知名biotech,分别套现20亿港元以上。

对于这些机构的减持,大部分业内人士表示理解。“终于等来一个退出节点,得到足够回报,可以去投资另一些成长空间更大、更需要起步资金的公司。”

争议更大的是公司创始人和高管团队的减持。其中康方生物、歌礼制药、康诺亚等公司高管高达几亿港币的大额减持套现引人注目。

一部分投资人对公司高管团队的减持表示理解,“个人也有资金需求,和公司基本面没有必然联系。”

还有一部分投资人,将高管是否减持,视作公司当下估值是否为泡沫的标志之一。其认为,高管减持背后,是对公司股价已然到达高点的判断,是对公司接下来市值前景的不看好。

无论如何解析,在一片飘红的港股创新药市场中,批量减持都已是事实。仓位被让出,公募基金和个人投资者在高位补上,接手了未来的收益和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公募基金也在赎回。2月底,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的份额持续增加至超过150亿份,6月开始大额赎回,最近份额为84亿份左右,缩水近45%。

虽然减持,尤其是部分高管个人减持值得警惕,但业内人士认为,这并不会影响当下牛市的持续。在港股创新药空气热得有些变形的一片蒸腾中,加仓是主题,抛售和恐慌显得有些遥远。

-03-

价值重构,而非价值回归

也有部分投资人,不认为眼下港股创新药的市值高涨是一种泡沫。

华杰高景医疗产业基金投资总监刘骏称,从其团队使用的估值模型来看,目前港股18A的多数生物医药企业“不存在明显的高估”,整体市值来到一个其认为相对合理的时候。

他的一个论点是,如今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仅为2020年最高点的一半,但当中成分股的基本面,已比当时“好上太多”。

刘骏认为,如今港股18A药企的股价重回甚至超越发行价,不是一种价值回归,而是价值的重构。

几年过去,许多公司的基本面已发生很大变化,包括管线的临床进展、在寒冬中管线结构和公司战略的调整、盈利能力等。港股18A的创新药企,正在往“更有价值的公司”的方向前进。

在这一波上行中常充当催化剂的BD消息,被部分行业人士解读为难以持续,也以此作为股价上行是泡沫的证据。而在刘骏看来,BD恰恰是biotech成熟的一种体现——不再指望短期内可以成长为全球性的pharma,抓住跨国药企的需求缺口,换取公司更健康可持续的现金流,和药物更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BD会带来消息面的波动,但模式一定是可持续的,国外很多biotech都已经验证了这种生存模式。”刘骏称。

从外部看,在大药专利到期的压力,以及癌症、减重、神经等领域药物的竞争加剧下,跨国药企的BD需求将会长期存在;

从内部看,我国药企的研发实力具有相当的全球竞争力,创新药管线资产仍有大量的输出储备。

因此,在盈利能力之外,BD能力,也是这一轮港股创新药“价值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较于本轮港股创新药的“修复”,刘骏认为,此前的低谷才更像是“非理性的”,“如果没有什么意外事件发生,相信不会再出现持续的大幅下跌。”接下来的节点,可能要看明年美国的中期选举,以及美元降息的节奏速率。

但集体的“价值重构”,也许不代表每一家企业都是“称职”的标的,部分公司的基本面的确无法解释当下的市值。

还有部分公司,即便是在存在泡沫的二级市场中,价值也无法被承认——A股上市依旧艰难,目前有30余家医药企业正在港股排队IPO,但不是每一家都能如今年在港股上市的映恩、恒瑞一样,以超高涨幅成功上市,破发风险依旧存在。

拿上市后股价来和基石投资人对赌,换一个虚高的发行价,部分公司在IPO之前可能就很清楚港股上市的风险。他们赌的就是在当下的港股市场中,股价可以赌赢,赌解禁期后基石投资人能够顺利离场。

“现在才在港股上市的公司,也要警惕了。”徐宇提醒。

来源:深蓝观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